开国大典的消息是如何采写的

2019-11-08 12:00万京华
中国记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分社开国大典新华社

文/万京华

开国大典掀开了新中国70年历程的第一页。作为亲身经历了开国大典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李普曾随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耳听到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声音,亲眼见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升起,并且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光辉的场面。

李普是湖南湘乡(今属涟源县)人,1918年9月30日出生,2010年11月8日去世,享年92岁。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与李普同志曾有过多次接触,听他讲起过当年参加开国大典报道的一些细节和故事。

奉命报道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

1949年8月底,时年31岁的李普奉命由位于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调到北平新华总社,所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另一位新华社记者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

现在很多人提起开国大典,眼前都会浮现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其实,开国大典并不是仅指10月1日那天在天安门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盛大庆典,而是从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大会开幕时起,开国大典就已经开始了。

1949年9月21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国人民政协开幕的消息中写道:“中国人民渴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于今日下午七时在北平开幕。”

《人民日报》记者李庄所写的开幕式通讯《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一文中也写道:“这是人民民主新中国开基立业的盛典。这个盛典是1949年9月21日,在人民首都北平举行的。”

政协第一届大会的召开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国内外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据报道,当时参加政协开幕式的国内外记者共31人,其中包括外国记者4人。全国各大新闻单位都派来了记者。新华社记者负责发布公报式的新闻。其他报道由各报自己采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2003年版

扫码阅读原文

此次政协大会是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新华社派出采访政协大会的记者是李普和李千峰,他们作为政协会议的工作人员,隶属于新闻处,住在中南海勤政殿。

在政协大会开幕前,新华总社曾于9月14日发出《各地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均应派人采访政治协商会议》的通知,指出:“为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立业的大事,在全国人民中造成深刻的印象,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会前后,全国各地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应以这个会议作为宣传中心,进行系统的有力的宣传。”

新华社还要求各地分社充分报道人民政协的有关消息。9月23日,新华总社向各总分社、分社转发华东总分社《关于人民政协和新中国诞生的报道提示》,按语说:“兹发去华东总分社关于人民政协会议和新中国诞生的报道要点提示,供你们参考,并结合当地情况,注意这一方面的报道。”

围绕政协第一届大会,新华社先后播发了大量报道,其中包括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报告、发言、法案、文件、宣言,还有社会各界、全国各地对人民政协召开的祝贺及各方反应,形成了报道上的高潮。

李普和李千峰基本上是每天轮流采写报道,有时也两人一起去。9月30日下午,毛主席、周总理和政协代表们都去天安门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那天的采访是李千峰去的。10月1日正好轮到李普采访,当天发的政府公告和庆典活动的消息都是他写的。

见证新中国的开国盛典

当时,李普已是经历过不少大场面的资深记者。之前几年间他曾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和新华社特派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李普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周恩来同志当时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最高负责人。周恩来的平易近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这些年轻人可以与周恩来一起聊天,并不是上下级之间的交谈,而是一种家庭里或朋友间的闲聊,就好像拉家常一样。后来他到刘邓大军采访,与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接触也非常自然。因而,在接受报道开国大典任务的时候,李普的心里相当从容。

但在9月30日那天晚上,李普忽然感到有些紧张,生平第一次吃了一粒安眠药,主要是怕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采访时没精神。

李普在10月1日下午大概两点多钟的时候,跟着毛主席等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时没有电梯,都是爬楼梯走上去的。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启动按钮升起第一面新国旗。这时,在军乐声中,礼炮齐鸣。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此时,李普就站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

公告里说明这次政协大会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但讲到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时,公告里原先只简略为“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在庆典开始前,政府委员举行就职会议,张治中先生看到公告稿后提了一个建议,他说应把其他55人的名字也列上,因为这样更能体现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实行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这份全体委员列名的名单里,包括了当时我国政治舞台上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知名人士,以及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在国内国际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毛主席非常赞成张治中的意见,马上吩咐中央办公厅的人把其他55位委员的名单补齐。这个公告稿是铅印好的文件,当时没有电脑,时间又紧,所以只好临时在上面别了一张用毛笔写的字条。当毛主席宣读完公告后,李普上去向他要稿子。毛主席指着那张字条,叮嘱说:“这个纸条你注意,千万不要丢掉了,照此发表,不要漏掉了。”

公告宣读完毕后,举行了阅兵式,之后是群众游行。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记者,李普不能像别人一样总是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观看庆典,而是四处走动,注意现场情况的发展,为当天那条新闻打腹稿。尽管参加庆典的不少开国元勋和知名人士他都认识,有的甚至很熟悉,但是当时只是一边注意观察现场的情景,一边在心里打腹稿,并没有现场提问。庆典活动结束后,已是华灯初上,人们渐渐散去,而李普还要赶写开国大典的新闻稿。这篇稿子新华社必须在当晚尽早发出,而且还要译成外文,以便第二天全世界各报采用。

新闻史上的名篇

据李普回忆,开国大典的消息,没有事先写预稿,而是在现场边观察采访边打腹稿,典礼结束后赶写出来的。

□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新华社/发)

稿件写好后,李普即送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审。胡乔木家就住在中南海里面,李普把稿子送去后就站在旁边看他审稿。胡乔木看到一半时,摇了摇头说:“这里没有交待清楚。毛主席在天安门上按电钮,国旗就上去了,这个你明白,我也明白,可是老百姓不一定明白。”后来他把这句话改成了“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上升”。之后,胡乔木又要李普把稿子再送给时任北京市长彭真同志看看,彭真又增删了几个字。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的首都青年学生。(新华社/发)

这篇新闻于当晚由新华社发出,全文只有八九百字,生动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难忘历史时刻。10月2日,《人民日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李普采写的开国大典的消息报道。这篇消息的主要内容是对开国大典现场的介绍和描写,记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人们再现了这一盛大庆典活动的画面。使读者犹如亲临其境一般。这篇文章后来收入了李普的新闻作品集《开国前后的信息》,标题简化为《开国大典》。文章也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向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曾在女儿的小学课本中看到过此文,书中注明了作者为新华社记者李普。

除开国大典的报道外,李普还写下了很多有影响的新闻名篇。如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曾连续发表介绍解放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这些文章被编辑成书,名为《光荣归于民主》,由上海地下党以“拂晓社”名义出版,出版后又被解放区的东北书店大量翻印,1980年这本书再版时改名为《我们的民主传统》;解放战争时期,李普在刘邓大军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军事报道,如《刘伯承将军评蒋介石》《滑县战场巡礼》《刘伯承将军谈滑县之战》《蒋介石的“停战令”就是“攻击令”》《揭开大反攻的序幕》《大别山的神话》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李普主要从事财经报道,曾在负责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同志身边工作,他采写的《调整经济的来龙去脉》,综论全国经济形势,分析了稳定金融物价,调整工商业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至今仍被视为财经报道的典范之作。

李普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曾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部主任、副社长等。他曾说,这一生最喜欢做的还是新闻工作。在其著作《记者甘苦谈》一书中,李普写道:“新闻记者是在历史洪流向前冲进的最近处,观察和报道历史前进的每一个脚步,从而参与推动历史更快地前进”。他认为坚持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1947年李普(右)与战友谢文耀合影。

猜你喜欢
分社开国大典新华社
再创新高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视界
1949,开国大典阅兵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保卫开国大典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