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通则变

2019-11-08 02:32黄富满
求知导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奖励机制学案导学小组合作

摘 要:“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正盛行,如何才能将这种模式最优化,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提高学习能力,这是采用这种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一点认识,文章作者先从理论依据及使用反思上入手,进行利弊分析,再从内容、形式、奖励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寻求促进这种模式向更优化发展的最佳办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最终让学生以教师的“导”为桥梁,自主地通向“学”的彼岸。

关键词:“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奖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1-0090-02

一、追本溯源——“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的理论依据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用数字直观地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平均学习保持率)。“听讲”,可以保留5%;“阅读”,可以保留10%;“声音图片”,可以保留20%; “示范”,可以保留30%;“小组讨论”,可以保留50%;“实际演练”或“做中学”,可以保留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保留90%。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更是表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这与我们推行的通过“学案导学”而达到的“小组合作”是不谋而合的。

二、温“故”而知“新”——实施“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的反思

1.导学案的设计易公式化

我们的导学案的设计实行“六步走”:潜伏训练—精讲释疑—小组讨论—分层训练—点拨发散—作业布置。“六步走”的设计模式,原意是指导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保持方向,要注意涵盖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指导,但正是看起来“约定俗成”的框架,恰恰束缚了教与学的手脚,许多教师在制作导学案的过程中,都习惯性地用“镶嵌”的方式,堆砌内容,缺乏了美感与衔接的流畅性,以致师生在课堂上都跳不出这样的怪圈,为了完成所有的内容而“拼命”,有走马观花之感,课堂效果显而易见。所以,笔者认为,导学案的设计应因科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模式,以求与各科的教学特色相吻合,才能实现导学案的真正价值。

2.导学案的内容不易突出重点

“面面俱到”是我们在教学中易犯的错误,上面提到,因为要达到框架的完整性、多样性与趣味性,多角度、多元化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大多数时候必须填充包括习题、精讲内容和活动等模块,这样大容量的设计,很难突出重点。课堂40分钟,如果要精讲,那就必须舍弃“繁文缛节”;如果要保持流畅性,那就必须舍弃教与学的“深”,实现最大限度的“广”,这也是笔者目前最为困惑的地方,而这个困惑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尤为突出。

3.导学案设计偏于单一化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教道德与法治中,笔者深感这个学科的多彩性、多元化。与时代对话,与发展同行,就像与一个个智者聊天,流淌着智慧与哲思。如果设计导学案时稍不注意,就会禁锢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学科的张力就表现不出来了。当然,课堂也会毫无活力可言,“制度化”“条条框框化”“政治化”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

4.小组合作“合”而不“作”

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是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我们初期的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或五人六人小组,初衷是希望学生合作,互帮互助、合作、互相影响,互为补充,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特长不一,学习能力和态度不一,所以,在小组合作时,很容易导致优秀的,侃侃而谈,更积极;学困生沉默寡言,更消极。又或者小组内每个人的职责不一样,负责的内容不同,有可能陷入一个怪圈:教师布置任务后,发言的忙着发言,记录的忙着记录,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可想而知,感觉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听—说”模式了,讨论也很容易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作了以下的尝试。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探索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的“新活力”

1.明“内容”,学案导学三导三不导

既然导学案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决定了小组合作的质量,那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下大功夫,必须摒除多余的,紧握重点的,以线带面,设计学之有效的导学案。从前期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形成了这样的思路,三导三不导:重点难点导、易错点易漏点导、拓展迁移运用题导。学生已懂的知识不导、学生能自学就懂的知识不导、脱离本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相关内容不导。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创新思维。避免导学案设计的公式化和单一化,突出重难点。

2.创“机会”,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前面提到,“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保留90%。在我的导学案设计中,有一项活动是,在课堂结束前,抽签决定当节课由哪个小组出题,根据每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习题:组长组织,按照组员的能力或特长分配任务,出题(包括黑板展示或实物投影展示)、讲解和小结同学们的答题情况。学生一开始非常害羞,不敢大胆表达自我,但是经过多次的锻炼后,大家都非常积极,有时临场发挥非常优秀,让人刮目相看。

3.设“多样”,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的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園》为例,这一课既有家国情怀,又有生活情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绚丽多彩,如何能穿越时空,让之焕发现代活力呢?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创新,设计的导学案主题叫“寻根之旅”。笔者把整个导学过程分为“查”“谈”“寻”“演”“写”五个板块。第一步,小组合作,抽签查找关于中华文化的内容,内容包括风俗、世界遗产、民族服饰、特色建筑、经典名著、民主英雄等;第二步,开展“中华文化我来谈”活动,将小组收集到的内容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分享,通过小伙伴们的眼睛去看世界;第三步是布置课外作业,在自己的家附近寻找有关中华文化的人和景,如有一定历史的祠堂、古城墙等,通过拍摄照片或视频,以及采访知情的相关人员,记录中华文化之美;第四步,选一个角度,演绎你所见到的感兴趣的或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如戏曲、太极拳、朗读经典等,从心里去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第五步是形成小论文,“我手写我心”,用文字记录自己在“寻美之旅”中的所见所闻,从行动上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追求,高扬民族的精神。这个导学案的设计理念旨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善于选择,构筑中国价值,争当中国好少年。

4.联“生活”,课内课外导学 “不分家”

生活即道德,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不应脱离生活实际,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也应联系生活。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它主要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所以我的导学案分为课内的与课外的:课内导学,主要是从理论上了解“为什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课外导学,了解自己家附近的环境问题,结合目前农村“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活动,把自己的行动记录下来。

5.促“发展”,完善小组奖励机制

要达到小组合作效果最优化,奖励措施就必须及时到位。我的奖励机制分为课堂加分、作业加分、合作加分等,两个星期评一次,按星级来划分,达到5星以上就可以兑换奖品。

“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正可谓“变则通”,适应时代发展,勇于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在通往知识王国之路上,畅通无阻,达到质的飞跃,那就是“通则变”,学习效果达到质变。

参考文献:

[1](英)麦克·格尔森.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M].黄爱丽,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2]郝德刚.“五步导学”初中导学案设计与点评[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黄富满(1983—),男,中学政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奖励机制学案导学小组合作
浅析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作文评改“五步曲”
“学案导学”之我见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地方高校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管理机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