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生教材分析认识偏差及能力提升策略

2019-11-11 06:04黄严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

黄严

【摘 要】本文分析高师学生对教材分析存在的教材分析能力被归属于教学技能范畴之外、教案撰写等同于教材分析、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等认识偏差,从增强对教材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及教材分析意识、引导学生立足教学实际需求进行教材分析、增强学生教材分析的自主性等方面提出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师学生   教材分析能力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47-02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扎实、系统发展能为其适应岗位要求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目前,对于高师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研究,关注点普遍集中于教案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课堂实施的环节,而对于教学准备环节的技能,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尤其是对教材分析技能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实践证明,缺乏对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梳理各层级教学目标的内在关联,在教学实施步骤中易出现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无法实现最优化。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始于对教材科学、合理的解读。本文从矫正教材分析中常见偏差认识出发,提出提升教材分析能力的有效策略,以助推高师学生教材分析能力提升。

一、高师学生对教材分析的认识偏差

(一)教材分析能力被归属于教学技能范畴之外。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技能考核或赛课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有学生易产生误解,认为教材分析技能并不能像教案撰写、简笔绘画、板书和课堂口语组织等显性技能那样易于表现出来,教材分析能力既不能带来嘉奖,也会拖慢教学实施的进度,所以学生逐渐地就会形成认识上的偏差,误认为教材分析并不属于教学技能培养的范畴。而个别院校教师在教法课的课程内容安排上,也欠缺对教材分析能力这个章节的着重讲授。

笔者在给高师学生进行小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的教学中发现,正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关于教材分析的意识不强甚至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导致了学生在实际教学组织中对语言知识、技能目标重难点定位不清,情感目标挖掘不够深或维度单一,教法使用有待创新等教学效能不高的表现。

实践证明,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一堂成功课堂的生成,除了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素养、学科教学方法的精彩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它是教学实施之前的核心准备工作。所以教材分析的开展,应成为师范生技能培养项目系统中的必要“前奏”。师范生掌握了扎实的教材分析能力,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學组织的系统设计,教学实施的逻辑性和教学效果也才能获得更好的保证。

(二)教案撰写等同于教材分析。高师学生在接受教法指导时,由于受到重实践轻理论的课程观的影响,往往侧重于对实操过程的关注,而忽略对实操基本理论和理念修养的悉知。所以大部分高师学生在被问及教案是否就是教材分析的时候,学生普遍认为,教案既然已是对教材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安排,那么教案的撰写就已经是在对教材进行分析。还有学生认为,教案的撰写与教材分析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教案的撰写完全可以通过摘抄教师用书等教参,在未进行教材分析的情况下,仍可以完成教案的撰写。这样的“拿来主义”下形成的教案,存在非常大的危害性。从宏观到微观角度看,教材分析可分为课程教材分析、学年教材分析、学期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且每一个层面的教材分析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学生所做的教案仅为课时教案,这只是教材分析的微观层面的反映,所以教案不能等同于教材分析。将两者混为一谈,将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对整体教材的宏观把握和系统分析,也容易养成惰性,进而缺乏教案设计的创新性。这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考生普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的根源之一。教案的撰写如果仅服务于单个课时的开展实施,必然缺乏对前后篇章知识之间关联的认识和设计。未经过多维度教材分析的教案设计,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教教材而非用教材。基于对教材权威性的敬畏和对教材资源的依赖,在执教过程中,授课教师容易产生唯教材是本的偏差,一味照本宣科,即便看到教材内容与授课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了脱节,也保守地把教学目标锁定于教好教材。实际上,教材只是教学实施的信息源或者范本,没有任何一种教材能够百分之百符合教师所任教班级。“学习生成理论”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识的内化、加工过程中,会形成无限丰富的生成,比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就经常看到学生对于所学单词的词性词型会产生较多的误解和理解,执教者无法预知学生无限的、不可预测的语言生成。因此,与其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如以教材为本,基于学生的形成性学习结果,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替换整合、拓展充实和创新以优化教材,从而更好提升教学效果。

二、高师学生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策略

笔者以PEP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的分析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增强学生对教材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及教材分析意识。教材是贯彻课程标准精神的具体媒介,教材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读课标精神的过程。在进行教材分析过程中,执教者可深入领会教材编排的设计意图,在吸收编者智慧的基础上,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思路会更加省时和高效。再且,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寻找教材教学要求与现实授课对象认知水平之间差距的磨合过程,通过对比和分析教材的编排与授课对象的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在教材运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增强对教材分析意识的培养,既是对高效教学的追求,也是对学生学习引领的负责。

例如通过对PEP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的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My classroom的教材进行分析,执教者才可更清楚地认识到,本单元在知识目标上以教授地点的介绍、指认物品为重点,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用英语指认computer、windows、desks、chairs和fish bowl等物品,并学会初步使用英语祈使句“let's…”提出合作的意向;而在情感教育方面,则可通过对情境图中“excuse me.”及其答语“sorry”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礼貌待人的积极生活观。执教者只有在教学实施之前,有意识地开展教材分析,才能提升对授课内容重难点的精准把握,这实质上是为后续的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教材分析能力是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催化剂,它有助于唤醒执教者参与教学改革的责任意识,并促使其在适当的教学设计中产生优化的教学效果。有了深刻的教材分析理念,在实践教学中才会逐步形成教材分析的习惯。因此,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在教法课的安排上,应明确安排教材分析的课时讲解。教法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查找本学科现行的多个教材版本,并进行异同分析对比,及时了解教材编排意图,并在不同版本学科教材的对比分析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引导学生立足教学实际需求进行教材分析。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材分析能力具有很强的教学引领性,其提升势必可助推教师的教学实效。以往对高师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中往往追求外显的教学技能提升,教授的内容基本集中于教学的实施。诚然,以实操技能培训为主的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较快地获得教学组织的成就感,但是很容易忽略学生内隐的实践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教学缺乏后劲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教法课的改革中,促进学生教材分析能力提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教材编排意图的探究,以及对教学主题、教材板块结构组成、教学内容功能和任务设置的认识中,促使其对“教什么”“为何教”和“怎么教”等进行审辨的思考。当学生在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的实践中获得学习成就感时,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养成优化教学的意识和热情,从而促进教材分析等技能的综合发展。

例如通过对PEP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的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My classroom和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My school的对比分析,学生可理解到,这两个位处不同册数的单元,既存在共性也有所区别。这两个不同的单元,板块设计上都兼顾了听说读写的活动方式,有“Let's talk”“let's do”和“listen and tick”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活动板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有一定的学习自信心从旧知往新知进阶,并且这两个单元都是以用英语指认地点物品为语言知识的学习重点,由室内物品computer、windows、desks、chairs和fish bowl等的认读,进阶到学会指认室外场馆playground、library、teachers'offices等场所;两个单元以提问方位地点“where is…?”为主题,由简单的地点介绍,学习陈述句式“this is my…”,向精准地做地点方位的描述,学会使用一定的英语介词“it is next to…/ on the second floor”,整体编排上保持知识学习螺旋式上升。执教者只有对这两个单元进行有效的教材分析之后,立足于对前后单元的关联,并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现有水平,才能确定是否对新单元的介词进行推介甚至增补学习,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三)增强学生教材分析的自主性。无论是教学实施技能还是教学准备技能,这些技能之间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技能的培养中,应学会主动剖析不同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教学实践,通过实践修正和提升对感性认识的理解。高师学生在教学技能的学习上,容易出现“按单接收”的被动式技能训练。内在的学习驱动才是技能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高师学生不仅要在相对熟知的课堂教学技能上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准备技能方面也应将相似的学习主动性迁移到教材分析能力的发展中来。学生只有对教学系列技能的训练不出现“偏科”,才能做到积极开展自主探究、监控和评估,教材分析技能的提升才会落到实处。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既是课标精神、学科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对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提升教材分析能力,归根到底是教师以课标为纲,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材进行对话,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内化、外化的过程,是能够体现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个从内而外的综合分析过程。只有树立正确的教材分析观,发展教材分析能力,才能对学科课标精神进行认真研读和掌握,从而真正践行因材施教,具体落实教学责任。

【参考文献】

[1]黄忠快.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8)

[2]李學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施教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2(4)

[3]杨骞.关于高师开设《教材分析与研究》课程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4)

[4]吕宪军,王延玲.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与把握[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5]陆道恩.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生英语生态化课程构建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

[6]张盼盼.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英语教材分析——以当代高职高专英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

[7]郝敏.新课标小学英语教材分析探讨[J].青海教育,2018(9)

[8]姚梦怡.三套小学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作者简介】黄 严,男,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苏 洋)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策略
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