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课程:基于家园情怀的幸福体验

2019-11-11 08:56蒋春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体验课程

蒋春华

[摘 要] 在小学品德校本课程开发中,江苏省宜兴市徐舍小学坚持把从小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乡土教育中丰满学生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学校尝试以课程标准为观照,挖掘、整合乡土文化有效德育资源,精心编辑“毓秀课程”校本教材,推进品德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践,重视课程效能,优化校本课程实施评价。

[关键词] 课程;家园情怀;体验

在落實“立德树人”办学目标,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优良品格的实践中,徐舍小学开展了宜兴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以地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小学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传承地方文化。因此,在小学品德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坚持把从小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根土教育中丰满学生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构建课程,开展课题研究,来强化学生乡土情感的积淀,唤醒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将来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美好情感,并在浓浓的家园情怀中得到幸福体验,从而提升人文涵养,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名为“毓秀”,一是取其“孕育优秀”之意,二是源于学校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以健康发展、幸福成长为要旨的文化理念。学校教学楼就分别命名为“储英”“毓秀”“临津”楼。

一、以课程标准为观照,挖掘、整合乡土文化有效德育资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方面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价值观和情感,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有很大的比重;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中明确要求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照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内容设置和教育部有关德育工作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从地方文化特点、资源特点、发展需要出发形成承载家园情怀的小学品德校本课程。

(一)从校史传承中挖掘资源,凝炼课程价值理念

徐舍小学前身是始建于1847年的“临津书院”,是当时宜兴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传承明晰,发展脉络清晰,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百年临津,浸润人文情怀。学校“勤诚”校训,“笃学、躬行”校风,“居敬持志、博览精析”教风和“刻苦自励、勤勉向上”学风百年一脉相传,并逐步形成了“以诚立德、以勤立业”的学校精神。

我们对校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选取其相关内容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并将之作为凝聚广大师生向心力,激发师生自豪感,树立自信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二)从乡土知识中挖掘课程资源,彰显课程文化张力

基于乡土文化知识进行校本课程内容拓展整合,是促进品德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彰显课程文化张力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化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地方景观,也包括传统技艺;既有节庆习俗,也包括地方美食、乡土语言等,可以说,家乡的一草一木皆关情。

徐舍——古时又称“濑溪”,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人杰地灵的新徐舍。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繁荣,自古以来就使人心向往之。古时荆溪十景之一的“洴浰雪蓑”,便在徐舍镇的西氿之滨。烟山晚晴、鲸塘桥、紫云烟寺、风荷邀月等诸多历史名胜风景;清白马氏旧宅、明墓葬神道等众多历史遗迹;鲸塘桥、吕公桥、东庵桥等许多古桥,无不透射出徐舍这块风水宝地的旖旎风光和迷人美景,处处彰显了徐舍这方宝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片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地上,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梁祝这个爱情绝唱的感人故事。手工刻纸、吴圩丝弦、车水号子、大刀舞、徐舍小酥糖、芳庄羊肉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镌刻着世世代代徐舍人难以忘怀的生命记忆,延续着徐舍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源泉和力量。

宜兴更是底蕴深厚的文化之邦,是享誉大江南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中国陶都、太湖明珠”名闻遐迩,以“风土之清嘉,人文之秀伟”著称于世。

资源丰厚,彰显家园情脉。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家园的乡土文化知识来不断充实、丰满品德校本课程的内容、内涵。

二、精心编辑“毓秀课程”校本教材,推进品德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观照《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和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精神,对以“学校——徐舍镇——宜兴市”为主线的家园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整合,构建“家园情怀下的‘毓秀小学品德校本课程”。以《毓秀家园》为名,编辑校本教材。课程教材按“百年临津、濑溪流韵、阳羡撷英”三大块,“临津历程、一训三风、知名校友,濑溪风情、濑溪遗存、濑溪新韵,阳羡名片、阳羡山水、阳羡人物”九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小组学习、参观访问、动手实践、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为主要学习形式,通过“阅读——场景——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关注传统文化、积淀乡土情怀,从而培育家园情怀,丰厚人文涵养,发展核心素养,提升优秀品格。

(一)课程教育目标

1.探索利用家园乡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乡土文化滋养下,生成多样化个性,将来能够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2.立足本土,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传统文化、乡土意识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从小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扎根农村的美好情感。

3.激发广大品德学科教师参与品德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提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提升品德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

4.推进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课程教材的内容说明和课时安排

课程使用单元学习的方式,共三个单元,以“百年临津之临津历程、一训三风、知名校友”——“濑溪流韵之濑溪风情、濑溪遗存、濑溪新韵”——“阳羡撷英之阳羡名片、阳羡山水、阳羡人物”,从“学校——乡镇——市县”这些次序和逻辑设置内容,每单元安排的课时根据实际需要不等,每课時40分钟,共计18课时。

(三)课程实施说明

1.建立课程保障机制。将该课程作为《宜兴市徐舍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内容的重要一部分,由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有课题组具体组织负责。课程开发与实施有课题主持人、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教导处分管德育主任有计划、有组织等开展教师培训、资源整合、具体实施和过程管理。

2.本课程安排在学校校本课程领域,每周一课时,排入课表,以小组学习、参观访问、动手实践、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为主要学习形式展开。通过乡土文化历史重温、开展乡土文化活动、参与乡土文化实践等来促进学生乡土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乡土情感的积淀,促进学生乡土乡愁的理解,唤醒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

3.为了更好地实施“毓秀课程——基于家园情怀的幸福体验”小学品德校本课程,提高实施成效,编制《宜兴市徐舍小学<毓秀家园>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和校本教材《宜兴市徐舍小学品德“毓秀课程”校本课程教材之<毓秀家园>》,努力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实施,以课程实施深化课题研究。

三、重视课程效能,优化校本课程实施评价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围绕课程目标,逐步完善促进课程有效推进的评价体系。

(一)多元性评价,记录足迹

1.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内容既关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又关心学生对相关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既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又关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初步明确校本教材《毓秀家园》主要评价指标:

(1)形成自己对本课程的兴趣,完成对《毓秀家园》课程的学习。

(2)熟悉学校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和办学特色;初步了解徐舍镇的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和时代新貌;初步感受宜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新宜兴的宜人宜居。

(3)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传统文化、根土意识深深根植在心中,从小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丰满将来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扎根农村的美好家国情感。

2.评价形式的多元评价方式以目标为依据,引进学生评价主体,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愉悦感,特别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化”和“动态化”。评价方式的一般构成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社区评价——教师总评”。

(二)分享式评价,展示风采

借助校内外各种平台,将活动过程的照片、视频,以及体验日记、头脑风暴创新方案等学生成果进行展示。

利用互联网,扩大影响力。择优将学生课程体验活动的过程与成果作品等通过微视频、微美篇等发布到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宜兴教育云平台等,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及时欣赏、点赞、评价、互动等。

(三)延续性评价,促进发展

设计跟踪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参与相应高一层次学校的活动、外围调研等方式,关注学生小学毕业以后的基本情况,用以判断该项目是否沿着预期目标的轨道取得有效进展,致力于为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秀壮,郑长龙,贾梦英.乡愁情结:学校课程开发的地方性根源和社会化拓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吴剑波,吴旭强.宜兴市徐舍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回眸[J].无锡教育,2014(6).

[4]宜兴市档案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体验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