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行进式报道

2019-11-11 12:46张照
记者摇篮 2019年9期
关键词:洛神赋听众广播

张照

【摘 要】行进式报道是很常见的一种报道方式。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沈阳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推出特别策划《缤纷四十年   精彩好生活——文化之旅》,其中行进式的采访报道构架有着强烈的代入感,结合新时代融媒体手法,弥补了广播没有画面的不足。用文物承载历史记忆,传达人文精神,彰显辽宁风范,在时尚与传统的交织中折射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为听众带来一场文化与知识、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关键词】行进式报道

行进式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相比其他报道形式而言,行进式报道侧重于关注行进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行进式报道是媒体围绕某一重大报道选题和某一备受关注的新闻现象,借助于各种运行的工具,在有限的时间、明晰的行进路程、不同的空间,在各类节目形态中完成的具有明确主题思想和连续性,多种节目形式参与并循序渐进的报道方式。”其报道关注的对象是行进过程的“点”,往往能带给受众非同寻常的新闻享受。这主要是由于记者的采访状态时刻处在行进中,采访行程、采访对象乃至采访选题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动态变化中。就报道难度而言,运动性、变化性也正是行进式报道的难点、重点和亮点。

本次《缤纷四十年   精彩好生活——文化之旅》,选取的报道主题是辽宁省博物馆。在广播当中呈现博物馆的馆藏和文化,这本身有一定难度。如何让陈列在博物馆展示柜里的“宝物”活起来?如何在博物馆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挖掘出更立体和饱满的内容?如何让听众有更强烈的参与感?主创者决定以行进式报道为主体框架的结构。一、策划前期准备全面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百姓物质生活变得富足,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博物馆热的兴起就是有力的例证。在这一背景下,记者走进辽宁省博物馆,与博物馆美术设计及艺术部主任、国宝守护人一道,为听众介绍馆藏文物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让广大听众在聆听这些瑰宝的传奇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辽宁省博物馆的沧桑巨变,展现改革开放在文化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报道主题和难得的报道时机,尤为重要。

每一个行进式报道前期策划都要全面,不单单是主题的选定,还要确定报道的行进路径、先后顺序、主次等。2017年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强烈反响,全国9家博物馆各自拿出了馆藏的珍品,向国人展示中华文化宝库的资源。辽宁省博物馆在节目中展出了《洛神赋图》、万岁通天帖以及铜鎏金木心马镫。《洛神赋图》在馆内实物展出时,日参观人数过万,洛神的故事也吸引了很多人,所以在策划《缤纷四十年   精彩好生活——文化之旅》时,《洛神赋图》成功入围。

二、案头准备工作细致

记者采访的对象很多都是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这就需要在准备过程中,搜集和整理大量素材,做好前期准备和铺垫,这样才能够打磨出精品。此次《缤纷四十年   精彩好生活——文化之旅》走进辽博,初步选取的内容包括《簪花仕女图》《瑞鹤图》《洛神赋图》以及满族风情展。这几个章节跨越古今,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作品加以了解,比如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没有过多的建树,但他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側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独特的艺术个性,引得后人竞相仿效。而迄今存在的《洛神赋图》尚有7种之多,分藏国内外,其中辽宁藏本,根据“绍兴”藏印看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据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又似宋代马和之,每个人物旁边都有文字说明,而每段所书赋句近似宋高宗的笔法,所以推断为宋人摹本。只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现场挖掘出网络上大家查不到的内容,才能避免流于形式的行进式报道。

三、行进式报道的变化性

行进式报道是一个充满变化性的方式,这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可以锦上添花。《缤纷四十年   精彩好生活——文化之旅》中,最初选定了4个小单元内容,然而在现场更令记者震撼的是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大家了解的赵佶很有代表的书法是他自创的瘦金体,出乎意料的是现场看到的草书更让人震撼。首先,这幅作品的纸是中国现在能见到的最牛的一张纸,长11米,一张整纸,没有接缝。这说明在宋代造纸技术达到了高峰,同时纸上有金色的云龙,为手工描绘。其次,赵佶的草书传承得很少,现在为止只有两件。这次在辽博展出的内容是古代的千字文,要求抒写过程中不能停顿,必须一气呵成。此外,长达11米的纸张也对博物馆的场馆、空间要求更高。大众以前来到博物馆看不到这些书画,是因为展出环境的设施和面积有限,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可以给书画展出提供足够的技术和环境保障,所有的这一切也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宏伟蓝图下才得以实现。这样丰富而富于变化的报道内容,让我们看到了行进式报道的魅力。

四、融媒体背景下的广播行进式报道

与电视相比,广播的行进式报道更多的是靠声音和语言来呈现,它缺少了画面的视觉支撑。如何让广播行进式报道更立体、更多维?记者采用了蒙太奇式手法,行走在博物馆中,配合专家的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音效的运用以及影视剧作品桥段的插入,造成强烈的代入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洛神的爱情故事中、化身为簪花仕女图的一员,打造出了广播版的“国家宝藏”。

同时,在《缤纷四十年   精彩好生活——文化之旅》播出过程中,听众收听时同步在微信公众平台回复关键词能够看到各个文物的照片及视频,仿佛跟随记者一起走进辽博进行了一次文化之旅。这些开拓创新广播行进式报道空间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融媒体的时代特色。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体表现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广播不再拘泥于只有声音的表现形式,也可以多媒体方式的融合实现图片、视频的展示,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同步推送稿件内容。“互联网+”的时代,原本只能按时听的广播,不仅能够随时听、随时看,还能反复听、反复看。做“看得见的广播”,补齐传播短板。广播直播流在应对移动互联网竞争的今天,仍然是充满价值的。我们的目标是为听众或观众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时效性更强的、动态表现力更丰富的新时代广播报道。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郭长江.广播行进式报道的“行进式思维”.中国广播,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洛神赋听众广播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