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2019-11-11 12:18李云王建强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生物学教学培养

李云 王建强

摘 要:为了加强医学专科学校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本文结合从事教学工作近30年的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医学专科学校的遗传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创新素质;培养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21世纪是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己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创新素质,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追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1 要唤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不仅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还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视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造学理论指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可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出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行”的自信心。再如,根据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的事实,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所有生物的密码子都相同,如果找到了另一类生物的密码子与己知的不同,这又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新的思路,也是生物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 要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例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一位还中途辞别,更糟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

3 要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说:“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根本特征是新颖性和独特性,与常规思维不同,往往要从多起点、多侧面,并要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去展开思维的过程。例如,在完成“细胞分裂”节的教学任务后,我设计了“师生互问互答互辩”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对已知结论进行怀疑,运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现象展开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然后再提问、讨论和答辩,如“既然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能保持染色体数目和种类的不变,从而保证物种性状稳定遗传,为什么生活中常会出现果实由甜变酸、聪明的夫妇生出弱智孩子的现象?”“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从而使生物体不断长大,但人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不再长高,是不是体内细胞分裂活动停止了?”等等问题。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冲破思维定势,闪烁创新火花,对科学的探索形成自己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方法。

爱因斯坦说:“逻辑推理是用来验证已有的创造设想。”也就是说逻辑推理也是创新过程必不可少的。例如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F2解释的可靠性,这其中包含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因素。试想如果孟德尔遗传规律没有实验验证,那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教学,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4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极偶然地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对此摩尔根没有因其偶然而放过,而是设计回交实验,从而成为第一个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的人,并进一步发现了遗传的连锁互换规律。

5 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会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停止,也就意味着创新的终止。因此“学到老用到老”更具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我们应该播种创新的种子,并为之茁壮成长提供相应的土壤。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生物学教学培养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