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小说的架构模式与文学性问题

2019-11-12 20:00刘帅池张福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学性网络小说定位

刘帅池, 张福贵

直接谈及一种小说类型的文学性,其实本身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命题。其尴尬之处在于这种提法在最初,就似是一种文学性的否定与一种名词性的、摊派式的承认。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端以来,时至今日,二十余年的网络小说创作历程,也让中国网络小说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媒介化的发展特点、多元产业链的运营特点、与自身小说创作的文字特点。二十余年间,井喷式的文字创作量、多元化的写作思路和创作流脉,在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给了网络小说远超以往的阅读量和空前发展的传播效果,也给网络小说带来了繁华背后的种种套路化的浮躁和快餐阅读下的浅薄。归纳这些优势,我们有必要在时代赋予的变革和技术给予的市场下,清醒地去发掘文字本身的内容;而归纳种种弊端,则是要清楚地描摹出时代的文学与文学的时代。“在整个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叙事时间的转变起步最早,叙事角度的转变次之,叙事结构的转变最为艰难。”对于今日的中国网络小说而言,正序倒装、纵横交错,架空反转、虚拟未来等时间维度早就已经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了,但对于叙事维度的把握、思想表达的凝练,情节、背景、人物三要素的结构转换却还都在蹒跚学步之中,其具体小说模式的建构、基础文学性的表达和最终经典性的塑造,都还任重道远。故此,中国网络小说架构模式与文学性命题的提出,一方面是对网络小说写作模式的界定,另一方面则是对网络小说文学性定位的简单讨论。

一、网络小说的时代定位与创作定位

论及网络小说的架构模式与文学性问题,最初而言,其实是将网络小说彻底作为小说来看。我们提出概念,进而论证概念;我们定性文学,从而评价文学。这种认同,一方面是界定方式与分类方式的认同,网络是一个媒介的概念,不论是具体的网络小说、多元的网络文学,还是现在概念性的新媒体文学都是如此,这种划分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或者一种另类的看待。就像我们不会把之前的文字创作定位成“龟甲文学”“竹简创作”“纸张小说”一样,我们今日的网络小说,绝不应该被看成因为网络才能成为小说或者只有在网络上才拥有小说价值的创作,而是在网络媒介载体或者说基于网络平台之上的,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流通,满足社会人群或消极或积极,或悲观或放松,或发泄或审美的精神诉求的文学样态,是在时代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兴的创作形式,所以,若干年后,也必然不会再一味地强调一个网络小说的概念,而是会彻底地归类到新时期玄幻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等等的大分类之中,归类到中国小说类型的大分类中。这种认同的本质是文学史的统一书写和统一判定,决定其分类的是内容而非媒介,决定其价值的是文字而非传播。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网络小说自身的媒介特质与媒介定位,作为传播载体的网络平台与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赋予了网络小说不同以往的写作维度与载体形式,其小说的价值既是归结于文学史的,也是归结于文学时代的。另一方面则是身份的认同,网络时代簇生网络发展体系,其中必然存在社会的价值判定和网络的定位标准。固然在网络小说兴起和创作的初期,在文学梦想和文字表达之外,大部分网络小说被其创作者加诸了更多经济诉求和娱乐意识,也造成了尤其在近年来的泛娱乐化时代里,网络小说创作中大量存在的单一低俗与沉渣泛起。但二十年的创作周期里,网络小说也绝对不乏精品、不乏创新,亦初步展示出了其文学性的思想价值和文学史的写作脉络。从浙江的作家村到当下的无数大IP改编,网络小说家的身份终于越来越像真正的作家本身,而不再是写手、网红、媒体导演、话题和套路的制造者等等,这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资本检验市场、文字认定价值。故此,本文针对网络小说架构模式与文学性的论证,其实是首先将网络小说的“媒介性”与“文学性”从客观角度分别看待、分别定位的过程。在网络小说连续更新的写作机制、多平台调控的运营机制、VIP与榜单制度的催化机制和多元产业链与全面自媒体平台的发散机制中,通过几十年来的整体发展,已经形成了定位于网络媒介的小说写作流程与“模式化”创作范式。网络小说的整体解构离不开网络媒介的整体发展。在这个过程里,网络小说“文学性”的定位过程,既是提出概念、提出时代审美性的过程,也是去芜存菁,是在浩如烟海的小说体量里定位流派、发掘经典的过程。

之后来说,还是要把网络小说看成网络小说。在这里不是要双重标准或者偷换概念,而是在之前认定了其文学意义本身的基础上,客观地看待历史定位、社会定位与传播定位对文学本身判定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在《文化与价值》中提到的“在艺术中很难做到的是:有所言说,又等于什么都不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网络小说或者说小说创作中文字维度和传播维度最难平衡的关系。这种矛盾在网络小说创作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过度直白的表达,过分全面的描述和对话、旁白中直接的说理往往被看作对文学价值的拉低和写作者笔力的不足。但作为通俗文学的大成产物和社会快餐文学的鲜明代表,网络小说在定位之初,就几乎注定了它更加直接、更加直白甚至更加浅白的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方式一方面确然体现了网络小说的套路与迎合,一方面也确实承载了文学价值与时代价值。所以我们最终要解构的,是在市场化模式下的流量操作与中国小说系列传承中的文本写作中找到契合的方式与时代的表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说,网络小说写史、网络小说进入文学史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文学价值的标准必须遵循千百年来同一的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归思想、价值、情节叙事和结构方式的标准,这也是当下网络小说最不被承认也最需要发掘的准绳与定位,是文学的研究者与记录者们必须直面也必须选择和批判的质性。另一方面其文学价值的标准也会被赋予时代的定位和时期的定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知识普及率和信息接受方式,文学的价值本身也在于思想的传播、理念的认可、社会的记录和文字的影响力。热门的小说类型里,其实也定位了其时代背景中人们最易接受的说理方式和最能习惯的阅读方式,网络时代所产生的写作模式和小说架构方式,也体现着时代本身的特质。提出网络小说“文学性”的问题,也正是面对和平、娱乐化的媒介化时代,针对移动端短期阅读的受众阅读方式,面对整个全民阅读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找到网络小说具体的文字表达内核。

最后,其实是从小说本身而论。《小说理论》认为近代小说的特征是:对逝去的家园的乡愁,还有想找回它所代表的和谐与秩序的欲望。所谓对逝去家园的乡愁,骨子里其实是每一个小说作者自己的精神原乡,这与经历和体验、思想和幻想、能力和精神有关,而与小说家的类型定位和写作平台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种文字的共同感官和思想的共性延伸,网络小说的创作者们从架空世界到架空历史、从独立仙侠到描摹洪荒、从纯爱言情到先锋大胆、从名著同人到鬼异奇谈,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小说时代,也是一段天马行空的创作代纪,或者说网络平台中井喷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网络小说创作流派和想象方式。大量现实叙事中不可能存在的世界类型被描摹和定位,大量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力量体系赋予了人物和情节完全架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尺度,这其实是一种多元扩展也各具传承、精彩纷呈也多有矛盾的社会化小说创作方式,是小说套路的整体化体现和多维度架构下的现实映射。“心理学对作家的塑造,常不自觉流露于作品之中,如他们对‘人’的塑造”。由此可知,中国网络小说文学性的承认和界定,本质上也是小说史的纵向表述范畴和对整体小说创作中人性价值的客观承认。

二、网络小说的写作模式与文学表征

网络小说的创作,有着一以贯之的小说写作方式与独属自身的连续创作过程,逐级写作、持续更新的写作过程与独立定位、媒介表达的文学意图也让我们需要先去看待小说的整体架构,再去探讨小说的定位标准。在环境背景下赋予人物性格,在人物经历里推动情节展开,这方面对于当下的网络小说来说,其实是更具有画面优势却多数失之于逻辑内涵的。天马行空的创作,独立拼接的背景,赋予了网络小说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容易展开的叙事过程,小说的主人公从落魄庶子到天生贵胄、从绝对平庸到资质超人,故事兼具了古墓到太空的跨度、都市到洪荒的转折,既是精彩纷呈,也是奇形怪状。对于小说而言,如果说最初以《唐传奇》为代表的传奇故事是对道德文章、诗词歌赋的突破,到“四大名著”更多成就了对历史人文的思考和对社会意识的表征,那么“五四”以后,小说最初以白话的形式简述了社会的情节和时代的架构,传达了主义的精神和人文的启蒙;之后新中国的小说则更多是对时代的记录和社会现实的描摹与反思;到了以金庸、古龙、琼瑶为代表的新时代通俗小说受到广泛喜爱和阅读的时候,小说的想象力更加奇妙、模式化更加成熟、社会性也更加突出了;那么到了今日,对网络小说而言,其实是社会思想的整体展开、社会人性的全面表达以及和平年代技术发展中信息爆炸的加剧和娱乐需求的增多。动辄上百万字的小说文本和每年上百亿字的小说增量,成就了网络小说大量独到视角的体验,也衍生了无数的跟风之作,当社会阅读成为常态时,我们也不得不因此面对“小白文”“yy文”的激增。这是最好的文学发散,充实的文本和无须太费力的阅读快感,成就了当下全民阅读的社会基础;也是最坏的文学发散,因为固然我们的小说审美和文学定位必须要有时代性、社会性与媒介性的考量,但固有的文学审美意识却也绝不能因此倒退。因此对于文学性来说,我们在网络小说的文学性确立中,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小说本身的社会价值与传播价值:对正能量的传递、对历史的描摹、对未来的幻想、异次元描摹中的社会映射与人性体现,甚至还包括了黑暗流网文里人性刻画中直观的人性批判,包括了一些“种马”“yy”“小白文”中的纯粹娱乐元素,而进一步应该更多关注的则是小说文字背后体现的表述方面的技巧、套路和意识维度,是语言风格、情节架构和音韵感官,以文字作为媒介,以内涵作为依托。

那么当具体地谈及文学性本身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一方面我们谈及的是标准和范式,具体的判定标准和核心的小说范式呈现出了小说的文字价值与历史定位。网络小说在二十年间,已经形成了自己主流的创作风格、创作模式和相应的文字表达,客观来讲,网络小说实现了对通俗文学流派的进一步全方位的扩充,也体现了文字信息化时代的多元创作理念,其最终经典化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相应的定位和定性。另一方面我们谈及的情节人物和文学叙事,网络小说至今最为人诟病的地方,主要就在于大部分小说的冗长拖沓与前后脱节。大多数网络小说的创作,其实都是快餐式的创作,打怪、升级、换副本;霸道总裁灰姑娘;穿越逆袭、一路越级等等,相似的人物经历、背景出身和升级体系,也让网络小说逐步形成了模板式的创作感觉和低俗化的思想特质,其中更夹杂着大量纯粹发泄、恶搞的内容和彻底低俗的创作,比如《倾世笛仙》里被自己美死了的主人公、比如经典玛丽苏范式里动辄几十个字的名字与几万亿的身家等等。网络小说的创作中,拥有自己的匠心独运和别具一格,其文字本身的带动能力和想象价值都有着进一步被认可和研究的必要;但其中也同样充斥着大量意义浅薄甚至不堪入目的内容和固定化的、纯粹商业化的套路,我们同样需要直面、需要去辨别。当然,这种辨别也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选择题或者直观粗暴的一刀切,网络小说的阅读过程,相对于过去的小说创作,也承载了更多娱乐性、发泄性与情绪化的内容,这些与市场定位、媒介发展需求和最终的文字表达一起,构成了网络小说的写作标准。从标准来说,针对任何时代的任何文学表征与文学类型的判定标准,我们有必要注意到的是,一方面既要在同一的标准下去看待同一时代的文学,也要在各自的范畴里针对创作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解读;另一方面则要源于历史而针对时代,立足时代也统合历史。

三、网络小说的判定标准与主题性创作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待中国网络小说,首先,在二十年的发展与研究中,网络小说的文学判定标准一直都是被“娇惯”的亦是被“边缘化的”。社会化、媒介化、套路化、经济化的创作模式,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与广泛的受众和周边普及,让网络文学在几乎成为泛娱乐化时代的时代文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情节、架构、人物冲突和文字笔力上存有严重的不足,同时,针对其具体文法与思想内涵的文学判定标准也一直都是宽容而轻忽的:这种宽容源于流量时代的纵容,而这种轻忽又难免是对一些真正佳作的不体面的混同。如此,网络小说文学性表述和认定的过程中,其小说本身的优势和弊端都相当明显。我们从百年来公认的名著作品和二十年来网络小说的几部“封神”佳作共同展开来看待其创作方式的差异。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预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论及天马行空,超然想象,“四大名著”中,自然以《西游记》为首选。只开篇词一出,小说宏阔完善的整体架构和俯仰自然的创作能力就跃然纸上:混沌破题、苍茫大气,佛道分辨、言及众生,格调极高,也言之有物。小说的语言特点更近似于客观表达和旁白展开,以佛道切题、用行程展开,在前后对比和一路描摹间,人物性格鲜明转变明显,在严谨的逻辑里漫天仙佛、满地妖魔各有象征,同时也含而不露地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和论证的可能。作为《西游记》的同人网络小说,今何在的《悟空传》更多在情感主线、人物纠葛和夙命定论上进行了极其大胆的展开和定位。杂糅着“大话西游”的爱情意味和“西游阴谋论”的思维模式,也让新时期的读者颇有眼前一亮之感。小说以意识流式的穿插综合和独立故事又相互联系的写作视角,展开了一种近似于命运控诉和末路英雄传奇的故事风格,“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从何而来?同生世上,齐乐而歌,行遍大道”。同样是道的讨论和人的精神,如果说《西游记》是整体论道的积淀和佛道争道的表达,作者以超绝的构思完成了可读性极强的背景勾画和十多年的风雨行程,期间社会性、人类性的内容隐晦完善,人物塑造多元丰满,那么《悟空传》则更像是青年激越的呐喊,道是用来逆改、权威是要质疑的,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解开人物的命运,对话直接而热血,冲击力很强但也相对散乱,这也可以说是笔力相对不足的体现,更容易给读者浅层的激动和代入感。但激情之下鲜少留白,很难形成进一步的思索和价值观塑造,人物单一性的特质很难平衡。同样作为以超绝想象、独立架构为核心的玄幻类小说体例,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朱雀记》等,则又都是截然不同的风格:《斗罗大陆》的学院体系、团队热血,《斗破苍穹》的打怪升级、多层副本,梦入神机作品里更多的则是现实和神话结合,将神话传说带入日常生活而进行宏观展开。综合来看,对于网络小说而言,为了更大程度上地增加读者的阅读快感,小说普遍在情感渲染上有着各色的方法,尤其针对一些套路式的写作,人物的人生际遇、天赋努力等甚至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极大的效果,而这种相对简单或者说直接的情绪化表达,也必然会在程度上造成文学性的趋弱。

此外,网络小说的小说架构中,另一个擅长的是主题性的创作。何为主题性?“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三国演义》就堪称主题表达的大成之作,在整个历史主题和时代主题的大背景和尊刘抑曹的主观态度下,小说完美地将英雄主题、忠义主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非常之人、勾画非常之事,以非常的功业划定了非常的时代。只以小说本身而论,可以说,作为历史小说的鼻祖与大成者,《三国演义》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以历史化的叙述视角,通过对人物的片面勾画和事件的自行发挥,在极大程度上以小说覆盖了史实,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定位更是自成一家,而在民间基本取代了历史上的人物定性。这种基于历史背景的绝对人物塑造和完整主题发挥,正是文学性最集中的体现。对于网络小说而言,这种主题式的文学塑造更多地保证了小说的整体性和内容完善。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以讲述历史的口吻,对明朝历史做了故事性的梳理和戏剧性的表达;由于还做不到人物逻辑的绝对自我描摹,做不到绝对历史口吻的旁观表达,而不得不更多地依凭于历史事件和明史记载以突出忠义、梦想、信念等一系列主题。可以说,这种主题性的写作,是网络小说套路化的基础。比如《飞升之后》里以种族信念为核心,以激昂的语调,激活了整部小说的热血意味;《微微一笑很倾城》里以现实和虚拟主题并行,最终落实到爱情本位,赚足眼泪;《盗墓笔记》里用永生的主题串联了千年岁月,融汇进所有事件,让每一个人物的性格体现都有所依凭;《择天记》中讨论命运和反抗本身,其中向读者展开了所有矛盾浮沉。鲜明的主题让阅读更加连续,情节更加完善合理,但同时也会弱化文字本身的文本价值,掩盖掉很多的自相矛盾与情节漏洞。

由此,我们回归标准来看待整体的网络小说创作。这种大多以情绪化为带动、以主题化为核心的创作方式,一方面确实是更多套路、更多固化甚至是更多文学模式化的,很多时候,看似激烈的场面,掩盖了人物性格的单薄,过于单一的价值体系,使得很多时候人物的充实程度不足以担当人物的身份设定,而类似于爱情至上、追求永生、兄弟情谊、为国尽忠等的绝对化主题,也会一定程度上拉低文本本身的价值和小说思想的高度。但在这种相对集中的创作理念下,也恰恰体现出了网络小说的文学性价值和小说性定位。文学性的概念认定,一边在于文字的高度和情节、背景、性格塑造的能力,文学批评具有同一的标准,无关销量,而在内涵;而另一边,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最合适的传播方式和最接受的表达方式,在这方面,鲜明的主题和独有的情绪无疑更适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则是直观的创作内容和相应的审美态度。同一个时代下,必然存有着同样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判定的尺度,这个尺度是因由着纯粹的文学思想与文字内涵而厘定的,由文学本身的价值赋予,在所处的时代里进行定位,不受受众和市场的左右。远到《师说》《岳阳楼记》,近到《三言二拍》“四大名著”,文学的判定标准里,必然要有所恪守着源于我们自身民族文化和发展历程而形成的中国式的文学审美,这种审美针对的是文字价值和中国式的阅读欣赏尺度,哪怕世殊时异,文体更迭,也并不影响文学的评判者和欣赏者单纯面对文字本身的索然无味或是拍案叫绝。同样也必然渗透了时代本身的审美能力,不同的传播程度和不同的价值体系,赋予了不同时代的阅读者们不同的文字赏析能力。

结 论

网络小说的架构模式与文学性问题,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研究命题。中国网络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市场格局,拥有了大量的文字创作,建立了独有的运营方式与写作体系。尤其在近年来,像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海宴的《琅琊榜》、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等具备经典性价值与市场化影响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一方面,这些作品通过多元产业链机制与整体平台运作,形成了从小说到影视、从动漫到游戏的多领域发展模式,社会娱乐机制的整体扩散和自媒体平台的彼此合作,成就了今天“大神”级别网络小说作品直观的网络流量扩张和多层面的社会媒介影响。另一方面,二十多年的创作过程里,网络小说已经发展形成了多流派的小说写作方式,与全民创作、全民阅读的小说定位模式。并且在不断的写作背景创新、写作流脉扩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当今社会审美、读者需求和时代娱乐体系的小说写作流程。同时,更涌现出了《悟空传》《搜神记》《紫川》等无数文笔上乘、格局宏大的小说佳作。网络小说架构模式的研究,也正是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字创作之中,提炼小说写作模式、选取典型小说作品的过程;而网络小说文学性的定位,也正是对这个过程的进一步解构、梳理和文本定义的过程。

中国网络小说是中国小说千年历史传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二十余年间快速的兴起过程、庞大的写作者、读者群体,以及自身独有的创作方式和依托于网络媒介产生的不可估量的流量价值,都使得网络小说创作成为了当今时代写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类型化、模式化、市场化、娱乐化的大众文学写作类型,也必然要直面自身的“文学性”定义与文学体系架构。固然,从客观来说,网络小说的“模式化”创作和“类型化”写作,并未影响小说本身的原创意识与文字表达能力,尤其在今天天马行空的网络小说空间架构中,玄幻仙侠、恐怖言情、校园探案、警匪历史等元素,都可以通过独立的小说背景呈现和多元的平行时空架设,在一部网络小说作品中得到相应的融合,网络小说本身似乎也是在进行着绝对的市场化、媒介化表达。但终究,作为小说类型创作,我们也必须提出从中国小说源流生成至今的小说评判标准,必须对网络小说的“文学性”本身做进一步的整体概括与作品梳理。从网络小说本身而言,相较于旧有的小说类型,网络小说普遍在人物饱满程度和情节构建上有相应的趋弱,但在背景铺陈和空间扩展上却有着前所未有的增强。故此网络小说“文学性”论证,最终要做的是在网络小说整体架构讨论的基础上,一方面找到在历史传承和当今时代审美共同作用下的网络小说文学体系;另一方面客观看待网络小说中的平行世界构建与空间想象拓展,定义网络小说独有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猜你喜欢
文学性网络小说定位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难与易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聊天室:我和网络小说有个约会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