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在儿童腹泻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2019-11-12 06:18罗志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拇指西医次数

罗志宏

(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儿童腹泻在中医学称为儿童泄泻病,是一中常见的儿科脾脏病症[1]。引发原因比较多,该病使儿童大便次数增多,使儿童的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并出现腹泻、呕吐等表现。严重时会引发儿童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脱水,对儿童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2]。该病在1~3岁的幼儿中易多发,夏秋季节高发,轮状病毒引起的儿童腹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西医通常根据患儿病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由细菌感染引发的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中医认为儿童脾胃虚弱,易感受外邪、伤于饮食,造成泄泻多发,经多年经验总结,中医采用特色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儿童腹泻,调节脾胃功能[3]。该方法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有效减少儿童受针药之苦,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研究以2017年2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时段,通过临床应用对比,研究和分析小儿推拿在治疗儿童腹泻方面的应用效果和具体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10例儿童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110例患儿中男童共有71例,女童共有39例,患儿年龄3~48个月。病程在≤3 d的患儿有66例,病程>3 d且≤5 d的患儿有29例,病程>5 d的患儿有15例;24 h内腹泻次数≤5次的患儿有68例,24 h内腹泻次数>5次且≤10次的患儿有31,24 h内腹泻次数>10次的患儿有11例。

所有入选该研究的患儿临床诊断标准符合西医腹泻诊断标准和中医泄泻诊断标准。西医判断轻微腹泻是患儿胃肠道消化紊乱,无脱水和全身中毒症状。重度腹泻是胃肠道严重消化不良。出现脱水症状,患儿电解质紊乱,有的甚至出现酸中毒。西医通过尿便化验确诊有无细菌感染[4]。中医临床根据患儿表现,通过舌苔、脉搏、便溏等辨证,认为患儿内伤乳食、脾胃虚泄、感受外邪、脾肾阳虚等引发泄泻症状。中医和西医均确诊该研究组对象符合儿童腹泻症状。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及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状态,服用妈咪爱、络酸杆菌等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口服蒙脱石散,采用西医方式进行治疗[5]。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小儿推拿进行治疗。让患儿保持躺卧姿势,自然放松,用爽身粉涂抹患儿推拿位置的皮肤,1次/d,每5 d为1个疗程,记录和对比两组患儿的病情变化。

清补脾经:从小儿拇指桡侧开始,从指尖推向拇指指根处。补大肠经: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尖位置直推至虎口处,再从虎口处直推到指尖。脾经和大肠经均推双侧,每个穴位各推150~300次[6]。按揉阑门:沿上腹部前正中线,取脐上1.5寸处为阑门穴,用右手中指按压该穴位,食指指腹紧贴于中指背侧,采用按压与揉相结合的手法,同时注意引导患儿正确配合呼吸。揉脐:手法与按揉阑门穴类似,右手中指伸直指端按压脐穴,以大概100次/min的频率揉2 min。按摩腹部:掌心紧贴于患儿脐部开始按摩,以绕圈的方式逐渐扩大范围,按摩整个腹部,循环按揉300次左右[7]。推上七节骨:用拇指从尾骨端沿腰骶部正中线向上直推至第四腰椎棘突处,推100次。揉龟尾:中指指端按压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顺时针揉动100次,逆时针揉动100次[8]。捏脊:用双手拇指指腹桡侧缘抵住患儿尾骶部正中线的两侧皮肤,依次向上推挤,同时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挪患儿脊椎两侧皮肤,双手交替捻动逐渐向上方推进,从尾椎两侧沿脊椎捏捻到大椎穴两侧[9]。捏脊时还可以捏三下提一下,一般操作3~5遍。按揉足三里:双手拇指指腹分别在患儿外膝眼下3寸,胫骨侧开1横指处按揉100~300次。推板门:从患儿的腕横纹经大鱼际直推至拇指根100次。推三关:从腕横纹处用拇指指腹沿患儿前臂桡侧直推至肘横纹,推150次[10]。退六腑:用拇指指腹处沿患儿的前臂内侧尺侧,沿一条直线由肘横纹直推至腕横纹,推200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儿经治疗后腹泻次数≤2次/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矫正。显效:治疗后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腹泻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性状基本好转,大便中水分明显减少。无效:治疗3 d后,腹泻次数仍>3次/d,患儿大便性状无明显改变,或临床症状加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腹泻次数对比

从治疗第一天至治疗第四天患儿每天腹泻次数进行统计,发现从治疗第二天起,治疗组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腹泻次数对比[(±s),次]

表1 两组患儿腹泻次数对比[(±s),次]

组别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治疗组(n=55)对照组(n=55)6.7±1.3 6.9±1.1 4.2±0.8 5.1±1.4 2.8±0.4 3.7±0.3 1.4±0.2 2.6±0.5

2.2 疗效评分对比

分别从患儿开始治疗的第二天至第四天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治愈为1分;显效为2分;无效为3分。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数对治疗天数降低更明显,说明治疗给患儿带来的改善更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疗效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儿疗效评分对比[(±s),分]

组别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治疗组(n=55)对照组(n=55)2.7±1.4 2.9±1.6 1.6±0.4 2.5±0.3 1.3±0.2 1.8±0.4

3 讨论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全,胃酸浓度相对较低,抗感染能力不完善,机体各类消化酶分泌较少,肠胃活性差,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症,尤其是1~3岁的婴幼儿。引发儿童腹泻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有的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有的是饮食不当、气候原因造成的。儿童腹泻在治疗时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脱水状态,改善电解质紊乱,防止酸中毒,临床上多采用对症药物进行治疗,通过调整饮食、加强对患儿的护理等措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对于喂药困难的患儿会增加腹泻治疗的难度。中医辨证认为小儿的脏腑娇嫩,发育尚未健全,很多因素都容易导致小儿脾胃钠运升降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引发小儿泄泻。泄泻即脾胃发生病变,同时受到外邪和湿气侵袭,出现湿困中焦、水谷不化、下泄作泄[11]。小儿腹泻次数过多时会引发津液枯竭、气陷虚脱,需要及时救治,不然会危机生命。该研究针对儿童腹泻采用中医推拿和西医两种治疗方式,对比疗效。

小儿推拿从患儿的脾经、阑门等穴位入手,通过按揉、点压等方式,帮助患儿恢复脾胃运化功效,改善腹泻状况。推拿按摩小儿的腹部穴位,具有良好的温化寒湿、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功效。在推拿穴位的同时能帮助患儿调理气血。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和排泄转运功能,帮助调节患儿机体阴阳平衡。为患儿捏脊、按揉足三里具有良好的调理气血、培升元气之功效。捏脊的过程还有助于激发儿童交感神经组织的技能,促进胃肠组织的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儿童的消化功能,同时还能够提高儿童机体免疫力,有利于促进婴幼儿肠道功能恢复。该本研究中,经小儿推拿治疗的患儿腹泻状况明显改善,可见小儿推拿在儿童腹泻治疗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有效作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推拿过程中不仅要找准穴位,还需要配合相应的力度、合适的频率,以确切的疗效为患儿减少病痛。小儿推拿在临床应用方面还需要规范操作,保证疗效和安全,对症施治,提高临床疗效,更好的为儿童的身体健康服务。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进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小儿推拿治疗,是未来中医推拿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安全稳定,减少药物治疗对患儿肠胃的刺激和伤害,操作过程简单且实用性强,不仅有效治疗腹泻,同时在按摩穴位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拇指西医次数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降落伞(翻绳)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绿拇指
有趣的拇偶
依据“次数”求概率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