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1-12 06:18王进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患侧肢体下肢

王进敏

(费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3400)

通常,骨折指的是扭伤或摔倒间接暴力或冲撞打击压砸等直接暴力造成骨结构断裂或位移的损伤[1-2]。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人体最为重要的称重部位,下肢骨折发生率相对较高,具有损伤严重及治疗周期漫长等鲜明特点。目前临床治疗下肢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特别是内固定手术及外固定手术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3-4]。同时,术后肿胀是下肢骨折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应激反应,其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与周围组织受损、活动受限及静脉回流障碍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患侧肢体血供,甚至处理不及时可能引发组织感染或坏死等不良事件,阻碍术后功能恢复,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鉴于此,该文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研究段,重点探究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将该院在收治的118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平均为59例;其中,对照组59例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7例、22例;年龄最高者51岁、年龄最低者32岁,平均年龄为(41.58±4.72)岁;观察组 59 例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8例、21例;年龄最高者52岁、年龄最低者31岁,平均年龄为(41.59±4.73)岁。结合以上具体资料发现,所有纳入对比的患者各项基本信息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例如:性别及年龄等,说明所有患者具备纳入对比的研究价值。同时,该次研究要求所有患者及其亲属提前阅读签署实验同意书,了解实验基本流程及具体内容,并且该实验得到当地伦理协会审核同意。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即:实时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幅度,观察患者患肢是否出现颜色、温度、切口出血及渗液等情况,指导患者摆正体位,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意识及信心,指导患者开展早期康复锻炼。

观察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即:(1)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肢体肿胀原因、症状及危害,告知具体解除方法及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大大提高患者对于肢体肿胀的认知水平,纠正患者原本错误认知,减轻患者疼痛感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大大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2)护理人员使用皮尺定期术后测量记录患者患肢与健康肢体间周径差距,全面评估患者肢体肿胀程度,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感,观察患者患侧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静脉血流充盈情况及肿胀程度,一旦出现潮红或发紫等情况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3)护理人员使用弹力绷带及无菌辅料加压包扎患侧患肢减轻渗血程度,以患侧患肢有压迫感且不影响血液运行为前提条件,切忌包扎程度过紧,持续包扎3 d后观察患侧肢体远端血液运行情况,针对出现痉挛、麻木及疼痛等异常情况的患者则使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处理伤口及其周围皮肤,冰敷期间控制频率、温度及时间,预防出现冻伤的情况;(4)护理人员通过气垫垫高、软垫及绷带悬吊等方法抬高患侧肢体25°用于加快静脉血液回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更换体位,预防部分关节及皮肤长期受压大大提高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5)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患侧肢体恢复的具体情况指导其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特别是直腿高抬、肌肉收缩、环转运动及远端关节屈伸等主动或被动运动,适当提升训练强度以保证患者感受不疼痛不劳累为标准,渐渐延长运动时间,有助于恢复其下肢运动功能。

1.3 判定标准

肿胀等级标准:皮肤状态良好且无肿胀为°度肿胀;皮肤轻微肿胀且出现皮纹为1度肿胀;皮肤紧绷且温度略高于其他正常皮肤为2度肿胀;皮肤紧绷且出现张立性水泡为3度肿胀。同时,向2组患者发放VAS评分、FMA评分及护理满意评分,分别评估其肢体肿胀程度、肢体功能恢复程度、护理满意度;此外,统计2组患者下肢肿胀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

该实验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及数据处理,将[n(%)]视为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且选择χ2为检验标准进行研究,将(±s)视为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且选择t为检验标准进行研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情况对比

对照组0度肿胀19例、1度肿胀14例、2度肿胀14例及3度肿胀12例;观察组0度肿胀22例、1度肿胀26例、2度肿胀8例及3度肿胀3例。由数据可知,观察组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情况对比

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情况对比(±s)

t

3 讨论

近年来,受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且建筑交通行业规模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促使骨折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下肢骨折成为最为常见的骨科损伤,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5-6]。肢体肿胀作为下肢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与包扎固定不当、血浆胶体渗透压力降低、体液回流障碍及血肿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例如:以血肿为例包括血管内液及组织液外渗、毛细血管通透性提升及毛细血管破裂等;以体液回流障碍为例包括血液循环缓慢、活动受限、术后血管损伤及静脉肿胀间等。一旦错失肿胀消除时间则可能增加患者痛苦程度,压迫患者血管神经,影响患侧肢体远端血供,阻碍伤口及骨折正常愈合,甚至造成组织感染坏死截肢,延缓总体康复进程。由此可见,减轻预防术后患肢肿胀是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临床研究表明: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干预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着重强调向患者系统性宣传疾病相关知识,大大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全面了解疾病具体产生原因,减轻患者负性情绪大大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其护理效果[7]。同时,护理干预主张持续性加压包扎大大增加组织内部压力,实现完全闭合小血管的目标,预防血管内液及组织液外渗,明显减轻患者的肿胀程度,并且充分发挥冷敷收缩血管的作用,减轻血管通透性及肌肉敏感性兴奋性,真正意义上做到环节肿胀、减轻疼痛及减少渗血。此外,护理干预中适当穿插康复锻炼或体位指导能活动局部肌肉及关节,不止能加快血液及淋巴回流速度,更能减轻肿胀程度加快骨折愈合。结合该次研究发现,纳入2组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实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护理干预(观察组),其结果显示:一方面,观察组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另一方面,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从中可知,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实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及疼痛程度,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肿胀消失时间,并且有利于术后下肢功能恢复;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患侧肢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