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法视域下的中学德育工作

2019-11-12 04:21王影张爱红
科技资讯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王影 张爱红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环境的多样性、多重性、隐蔽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发挥其隐性渗透的教育作用,对受教育者施加潜移默化渗透式教育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法与中学德育的结合中,教育者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营造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渗透法  中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a)-022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关爱、对青少年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德育工作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在中学阶段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德育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与时代发展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使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环境的多样性、多重性、隐蔽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发挥其隐性渗透的教育作用,对受教育者施加潜移默化渗透式教育的方法。[2]”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教育就是利用环境蕴含的教育元素,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情感体悟和理性思考,培养政治思想素养和道德行为习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开展环境渗透教育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蕴含的教育元素,还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社会物质环境对人产生影响。除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渗透外,精神环境如思想体系、社会风尚、文化氛围、舆论舆情等的渗透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重要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角度来看,中学德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立足课堂教学,做好德育渗透

发挥好政治课的德育教学主阵地作用。中学政治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3]为课程目标。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苗孕穗”期,有成长的需求和渴望,但也会有很多知识空白和经验欠缺,需要老师指点迷津。首先,政治课不仅要能为青少年学生指点迷津,还要倾注真情触动心灵。在课堂的教学中政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思维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有效组织课堂,切实做到为青少年学生解决问题、答疑解惑。有些政治教师把德性教育当成知识教育,把道德、信仰、梦想当作知识点,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政治课很难取得效果。政治教师要倾注真情实意,情理交融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的生成点,不失时机又巧妙地加以点拨,和风细雨地给予教育,润泽学生们的心灵。再者,其他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本学科知识的分析中。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使教学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促进学生的知识和德性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最后,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利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进行言传身教式的德育渗透。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人格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影响学生德性的养成。

2  营造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

科学规划校园环境,把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注重审美的要求,使得环境品味更好的凸显教育意蕴。在宏观层面,规划设计及建设校园环境时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并展示其独特性,在校园建设中不仅要体现合乎自然规律及美观的要求,更要将具有人生启迪意义的元素展示出来;同时考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价值观融入校园景观环境的创设中,使学生较为自然地在自然环境中接受价值观的渗透;还可以考虑在校园自然环境中融入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使学生在领阅自然景观的同时能感受革命先辈信仰的力量和历史发展的脉络。微观层面,通过创设一种与办学目标相适应的育人环境,构建环境育人的系统工程,使之渗透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让青少年在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物质环境中产生心理联想,使良好的自然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形塑着青少年道德的养成,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教育资源、物化教育与心灵培育相结合。校园的花草树木都孕育着思想内涵,教室、墙壁、走廊都会说话。教育无小处,处处皆育人。最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校园及周边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会说话,让环境替教师说活,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真”“善”“美”的启迪和感悟时,促其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能提供一种无形的价值导向,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情感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当不断创造积极的文化价值,形成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共赢局面。第一,重视制度建设,利用组织和制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影响学生思想的发展。学校的制度建设要有合理性、合法性,制度选择和建设要建立在对教书育人、學生身心发展、品德形成等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通过设计和实施开放支持、沟通合作的理性制度,让青少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悟和培养良好的管理习惯、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第二,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集中体现。学校的校风塑造应明确目标、思路清晰并将其落实到持之以恒的教育耕耘实践中去。加强学风建设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也要严格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日积月累、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校风、教风、学风就逐渐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行,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法把环境作为教育的载体和资源,使人们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又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只有把课堂教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多方位立体形成对学生的共同影响。在中学的德育工作中,要将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融入到各种环境和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使得德育运行的客观外在环境和内在机制共同构成多层次的立体场域,对学生施以不同程度的熏陶和感染,共同推进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吕知遥.思政课应对准人生的“拔节孕穗期”[N].光明日报,2019-04-29.

[2]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法的唯物史观解读及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12-16.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3.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