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馆配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创新策略

2019-11-12 08:10姜传菊
价值工程 2019年28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姜传菊

摘要:近年来,馆配市场的日益繁荣,给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带来较大空间和更好的购书环境的同时,也伴生了諸多新问题。文章从分析当前馆配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应对创新策略。

Abstract: Resent years, the boom of book supply market has taken larger space and better acquisition environment to literature acquisi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has also associated a lot of new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ssues that the interviewing work faces with in the present acquisition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innovation.

关键词:馆配市场;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

Key words: book supply market;university libraries;literature interviewing work

中图分类号:G2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8-0041-04

0  引言

作为高校图书馆核心工作的采访工作,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合理化、科学化藏书体系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给馆配市场带来了巨大变革和繁荣。馆配市场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也使其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挑战。如何把握馆配市场发展脉搏,推动采访工作的创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构建强有力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是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当前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面临的问题

1.1 图书出版发行情况

随着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及数字技术在出版业的广泛应用,图书出版发行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①图书出版数量迅猛增长。2017年全国出版图书达51.25万种,其中新版图书25.51万种,期刊24.92亿册,报纸362.50亿份,出版量居世界首位[1];②文献载体形态呈多样化。除纸质文献外,还有数据库、电子书、有声书等;③出版形式呈多样化。数字出版、自出版、按需出版、众筹出版等不断涌现;④图书发行格局呈市场化。目前我国有出版社600多家,发行网站达16310处,出现了出版社、民营企业、书店等多发态势,形成了各种类型图书发行商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的新格局;⑤图书出版内容良莠不齐、质量堪忧。存在着盗版书、跟风书、学术性著作严重不足等现象。出版数量的急剧增加,发行渠道的多杂,为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提供了多样选择,同时也使采访人员面临鉴别选购、文献组织的难度。准确及时地捕捉出版信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提高图书馆的馆藏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需求是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

1.2 馆配市场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馆配市场迅猛发展。①馆配市场规模不断增大。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仅人天书店26亿,馆配新书达8万多种,电子书28万种[2];②馆配会繁多。除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图书博览会外,2016年举办大小图书会达500多家。繁多的馆配会虽然解决了高校图书馆大批量采购的难题,也造成了同质化现象严重,出版机构、馆配商、图书馆到处奔波忙碌,营销成本透支严重,影响了馆配的服务质量;③馆配商的服务日趋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馆配商除提供书目推送、图书加工、物流配送等工作外,为提高竞争力,馆配商还推出了特色专题书目推送、藏书分析、特色馆藏的协助采集等针对文献采访的增值服务[3];④馆配商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书、学术性、优秀出版社图书的供应量减少,加塞库存、劣质图书等。还有些馆配商处于利益人为的屏蔽掉一些折扣高的图书信息。馆配市场推动了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同时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不利因素。如何跟进馆配市场的变化,合理地选择馆配商,实现馆配质量的最优控制成为挑战。

1.3 政府采购问题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实行政府采购的已达90%。政府采购提高了文献采购专项资金支出的透明度,有效地避免了腐败的滋生。同时竞争机制的引入,馆配商除折扣让利外,还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和采访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政府采购在得到采纳和认可的同时,也伴生了一些弊端:一方面,图书馆一年一次的图书招标,一定程度上造成馆配商和图书馆合作的非连续性,影响了馆配商深入了解高校图书馆采访业务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积极性的提高,也不利于高校图书馆与馆配商一些合作创新项目;第二方面,政府招标采购模式下,很多图书馆图书采购只能通过中标的馆配商,没有零星采购的权利,加之有的学校规定当年的采购经费只能当年使用,必然造成图书馆的突击采购。这严重限制了高校图书馆在书商的选择和经费使用的灵活性,导致了图书馆采购的局限性,使得一些读者的特殊需要无法满足,也影响了图书馆的藏书质量;第三方面,在政府招标过程中,由于学校其他部门不熟悉图书采购特点,常常弱化图书馆的意见,忽视馆配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以价格为中心,导致了低价中标的现象,加剧了馆配商之间的无序竞争,出现了馆配商诚信缺失,图书馆馆藏质量下降等不良问题。改善招标模式,合理利用制度、法规,使其更具适用性和灵活性,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4 书目信息的局限性

书目征订是馆配市场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最为主要的文献采购方式,完整、准确、及时的书目信息是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质量的重要保证。但目前高校图书馆书目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社科新书目》、《全国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和馆配商提供的“可供书目”。过去“三目”几乎包含了全国所有的出版物。但随着我国图书发行渠道的多元化,出版发行的市场化,使其失去了在书目信息收集上的完整性和权威性。目前,“三目”报道的品种只占全国每年出版品种的25%左右,新书品种覆盖率只为50%左右。特别一些地方出版社的收集率更低[4]。因此,它对高校图书馆图书征订工作的作用逐渐衰退。而馆配商提供的“可供书目”,其书目信息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现货,加之一些馆配商出于利益驱动,人为屏蔽掉一些折扣高的书目信息,尤其是一些发行量小、专业主题较窄的学术性图书目录。据国内学者对多家馆配商提供的书目进行分析,发现各馆配商提供的年度新书目只有总书目的68%左右。因而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仅靠“三目”和馆配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5],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必将产生不利影响。高校图书馆迫切需求及时关注出版发行动态,多渠道收集书目信息,以确保馆藏质量。

2  应对策略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面对和响应馆配市场的变化,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

2.1 创新采访工作理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理念是采访工作的重要基础,它对采访工作的内容、方法及工作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目前馆配环境,适势创新文献采访工作理念尤为重要。

2.1.1 转变合作观念,树立高校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三者合作理念

在传统的合作理念中,大学图书馆是馆配商、出版社最大的消费群体。高校图书馆以核心老大自居,在图书馆招标过程中,霸王条款时有发生;在图书采购时也习惯于“高高在上”模式,这种不对等的合作关系,严重制约了馆配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建立积极健康的馆配市场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也阻碍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稳定发展的推进。高校图书馆应摒弃这种传统的文献供求关系合作观念,以建设高质量馆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思维,思考与馆配商、出版社的合作关系。应充分认识到:随着馆配市场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馆配商与出版社三者的文献供求关系已演变成相互协作、互利互惠的关系。高校图书馆应增强与馆配商、出版社之间的相互协作,呵护馆配商在图书馆配链中的地位,使其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真正参与者。

2.1.2 更新收藏观念,加强特色化馆藏建设

出版发行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更加加剧了文献资源的爆炸性增长和高校图书馆有限的收藏能力之间的矛盾。高校图书馆无论从技术能力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系统完整的收藏所有满足读者需求的文献信息;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读者获取文献资源的渠道。逐渐弱化了高校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资源服务于读者的优势。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建设理念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迫切重新审核自己的馆藏发展策略,以本馆的原始馆藏为基础,建立以学校的专业特色为依据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特色化馆藏已成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必然趋势。

另外,出版业按需出版的出现,使短版书、断版书较易获得。因此,对于纸质文献采购的品种与复本关系、保留版政策,高校图书馆也应重新考虑和研究。现在一些高校图书馆已实施零复本采购,如复旦大学、青岛大学等。

2.1.3 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文献采购新渠道

伴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馆配市场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采购方式、采购渠道。高校图书馆应增强创新意识,打破传统采访工作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局限,以更加开放和多样的工作思维,及时把握馆配市场的形势,加强馆配市场中的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工具和资源,不断创新文献采购方式、方法,助力文献采访工作。

2.2 招标工作创新

政府采购制度下,招标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图书馆采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针对目前招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高校图书馆应从创新招标模式、合理选择馆配商、提高招标采购规范化程度改进招标工作。

2.2.1 招标模式创新

高校图书馆实行文献采购政府招标已十余年,但目前大多高校图书馆仍沿用传统的招标模式。即每个学校要等到学校经费预算出台后,进行每年一次的馆配商的招标工作,每次招标又都必须经过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签订合同等程序。流程环节复杂,重复劳动较多,招、投标双方成本较高,也限制了高校图书馆对馆配商的选择余地。近几年虽然有些高校采取了两年一招的招标方式,也只能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招标程序过长的问题。浙江省教育厅对省属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政府招标,实行年度集中采购招标模式。由每个单位单独招标为年度集中统一招标,由直接确定馆配商为确定入围馆配商,各高校图书馆从入围的馆配商中,选择出适合本馆资源建设的馆配商。这种招标模式,减少了以往多次招标带来的招投标双方的成本和重复劳动,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效率,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选择更加适合本馆需求的馆配商。同时招标规模的增大,使中标单价和总额都得到降低,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益[6]。这种招标模式值得推广。

2.2.2 选好馆配商

政府招标采购模式下,馆配商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的主渠道,因而馆配商的选择至关重要。高校图书馆应摒弃以高折扣低价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旧观念,综合考量馆配商的企业资质、信誉度、市场竞争力、服务创新能力等客观评估、选择出适合本馆服务需求、品质优良的馆配商,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较强的文献提供能力:提供文献的学科优势,应符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科研需求,所售文献特别应包含图书馆自定的核心出版社;②较高的书目信息提供能力。具有掌握最新出版信息與图书市场动态的能力,能够提供全、新、快、准的书目信息;③高效的供货能力。具有高效的配送体系,以保证文献到货率高,周期短;④较高的现代化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新信息环境下,依托先进的网络、强大的数据、和定制化的服务将是高校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的趋势,因此馆配商是否拥有网站、现代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也应成为考察馆配商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当代高校图书馆“大阅读”服务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