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茂这个人

2019-11-13 21:14周能汉
金沙江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童楚雄少爷

◎周能汉

龙川江一直向东流,绕过七湾十八拐,到达峨碌山脚,滋润着丰饶的鹿城坝子,总是让这块肥沃的土地,充满活力,显得那么葱茏,富有生机。

晚清之季,在昆明以西那古道边的滇中小城楚雄,正在经历 “咸同兵变”,那府衙也随着知府大人的更迭,风雨飘摇中显得沧桑彷徨。

清同治七年的那一天,尽管楚雄小城已被李学东率部占领着,小城里那座静谧的贾家小院里,却喜气洋洋。贾家也算有些殷实,更是平常人家,却在世事动乱中,生机依然。贾家添丁增口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婴降生,让贾家顿时平添十分喜气。

不知不觉中,这个小男孩一天天长大,并被送入学馆,取名贾茂,接受教育,而且以其聪慧、敏捷的天资,在国学的海洋里如鱼得水。随后,取字月村,并参加乡试,成了廪生。再后来,还就读并毕业于省城的云南省高等学堂,参加京师大学堂招考结束后,回到小城闲居家中。

清光绪29年 (1903年) 那一天,平常人家的贾家顿起波澜,全家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后脑垂着辫子的贾茂少爷,经历多年勤学苦读,终于金榜题名。从万里之遥飞马传书来喜讯,贾茂少爷被京师大学堂录取了。京师大学堂是大清帝国首屈一指的新式大学堂,被录取者都是万里挑一的才俊。贾茂少爷被录取,这是小城楚雄天大的喜讯。喜讯传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喜上眉梢。远近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朝贺。顿时间,贾家小院门庭若市,犹如过大年一般。一时间张灯结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透露出乡间少有的热闹气氛。

贾家也尽全力,崇尚着乡间惯常所有的本分,款待着前来祝贺的人们,迎来送往地应酬着,把乡间家常道德与本分展露无遗。

几天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也逐渐稀少了,喜庆热闹也过去了。只是严峻的问题又让贾茂少爷陷入深深的思考,摆在面前的是一次严峻的道德考量和人生考验。母亲瘫痪在床,需要侍奉尽孝,而且入师门之首要,当是做出表率。即使父母有病者,有亡故者,都当千里奔忙还家以尽孝,或者奔丧呢。如若奔丧,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回归家中守孝三年。何况贾茂少爷还未远游赴京城就读,就有病入膏肓的老母在床。在这远游就读与床前侍奉母亲的矛盾中,贾茂少爷只得选择后者,崇尚着本本分分的良家子弟风尚。

决心已定,虽有金榜题名能入读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就有光宗耀祖的本钱,甚至入官府衙门而升官发财,只是他都放弃了,有病母,当尽孝为大,还是在桑梓地留下来吧。

没有入读京师大学堂,侍奉母亲多时后,母亲病身渐去,身子渐渐好转,而且能下地行走,能走出门享受冬日的阳光了。时不时地,贾母还唠叨着,说自己生病拖累贾茂少爷了,本来有很好的前程,因了自己不争气的身体,使得贾茂少爷无法去奔那美好前程,如今身子骨好些了,也希望贾茂少爷不必窝在家里了。贾茂少爷也想,既然母亲身子骨硬朗些了,就让她在家调养,自己也寻思着,虽然要尽孝,而且有成效,也不用时刻陪伴母亲了,出去找些事做吧。

做什么事好呢? 贾茂少爷本来就与乡贤名人有着广泛交往,与桑梓之地社会名流们过往甚密,从他们身上也学到许多为学之道,处世和精进之技,也对做事谋生有了许多主见。

不知不觉中,从金榜题名到侍奉病母尽孝也有一年多。贾茂少爷也是饱读诗书之人,远近庄户人家中,也算是一方秀才,有过考入京师大学堂而宁肯弃读也要侍奉病母尽孝的声誉,是乡里坊间都敬佩的先生。

贾茂少爷为人忠厚,而且正直,文雅谦诚。这些年来,无论长辈,还是贾茂少爷本人,都与府城里名士贤达有着深厚的交情。他们时而相聚喝茶谈天,时而品酒怡情,吟诗唱和,绘画作书,志趣相投,与陆石父、丁石夫、李云谷三位贤达名士结交甚密,如亲兄弟一般。特别是与张凤诰,结交过往亲密,成了无话不谈,无事不相提携的挚友。

既然无法抽身到京城就读京师大学堂,那就不读,干脆一边侍奉病娘,一边尽力做事。想来想去,干脆还是操起熟悉的本业,以教书为业谋生吧。

不过,居家房舍狭小,贾茂少爷为开馆授学苦于没有恰当的房舍。

想来想去,感觉名士陆石父家屋舍俨然空旷,何不租借一用呢。毕竟开馆授童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开明人士都会支持的,而且贾家与陆家相交甚好,贾茂少爷与陆石父关系也非同一般。于是,贾茂少爷向陆石父述说开馆授童之事,也说出困难之处在于居家屋舍实在无法容下书桌。陆兄听后,觉得这是既利民,又能让好友有生路的好事,理应支持。于是欣然允诺,热心把空闲着的那所宅子,慨然借给贾茂少爷开馆授童。

就这样,贾茂开设学馆,招收幼童少儿教学了。先把学馆装修一新,课桌、黑板等教学用具置办得一应俱全。招收学童也比较顺利,通过亲朋好友们到处宣传,招来不少学童,在那个学馆里坐得满当当的。尔后,每天清晨,上学时分,学童们就早早来到学馆,摇晃着小脑袋,苦心读着 “子曰诗云”,身着先生装的贾茂先生,时常站在学生前,或倾听学童们背诵精选的《三字经》《幼学琼林》及 “四书五经” 集要等经典著作,也教学童们练习蝇头小楷,学写起承转合的应试文章。

学童们每天书声琅琅,诵读不断,勤奋努力,无论写字,还是诵读学文,日有长进,受到学童亲人长辈赞扬,贾茂的学馆也日益兴旺。

晚清的政局时时动荡,特别是光绪帝驾崩后,时光到了清宣统元年 (1909年),贾茂已是41 岁,时值盛年。尽管开馆授童也取得不少成效,只是新学也兴盛起来,随着两级学堂开办,开馆授童的私塾式教育走向衰落。

恰是时,清朝庭虽然宣统年号有寓意 “宣告天下王朝大统” 之理,却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迫于全国各地强烈要求实行新政的影响,朝庭开始推行新政,在县一级成立议事会,偏居一隅的楚雄也概莫能外。楚雄县设议事会和参事会,举行选举,选出议员。全县分七个区,城外为1 区,八界分为4 区,八哨分为2 区。在乡里乡亲口碑中极富声望的贾茂先生,被推选为第一届议员,成为乡绅成员。他时不时参加县议会,为乡里发展出谋划策,履行着民主事务,参政议政,成为贾茂的职责。尽管新政中不尽合理和符合常道的怪事不少,却毕竟是新生事物,尽责是做议员的本分。风雨飘摇中的朝庭,早已没有昔日风光。革命党人的活动,乡间时有所闻。

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拥护共和之声日烈。辛亥革命催生了民国政府成立,刚进入民国元年,感觉国政有些新异,似乎气象焕然一新。

乡贤名人丁石夫受到重用,受上峰委任,到蒿明县任知事。出于友情,更是对贾茂品德和文才的肯定与信任,还有贾茂教书育人创办学馆而成就非凡和有着热心朝政的向往,丁石夫邀贾茂随同入蒿明县,就任县府秘书,辅佐丁知事治理蒿明。

同在蒿明县官府衙门,丁石夫、贾茂二人志趣相投,无论判案、收税,还是修志写史,一应事务,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闲时还品茶论诗,吟词作书,偶有唱和之作问世,抑或思论时局。只是风雨飘摇的时局,也让他们两位感到担忧。

丁石二人始终属意于教育,无心于仕途。于是,丁石夫就任知县不满一年,遂固请辞职,丁、石二人也就双双离开蒿明,回归桑梓,再次醉心于他们轻车熟路的办学事。

贾茂返回桑梓地楚雄后,应挚友张凤诰先生邀请,到离楚雄城二十多公里地的饱满街办学。他到饱满街短期开馆授学后,顺应时代潮流,创办新式学堂。他轻车熟路地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新式学堂的建设和教学中,使新式学堂红红火火,日盛一日,声名远播。

他热爱地方教育事业,办学中总是全力以赴,教学中始终如一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通过教学,不但引导学童们努力上进,学绩日亦增进,而且在做人处世,树立良好风尚,修身立业方面,都有声誉,深受学子和乡人们爱戴。

才短短几年时间,离县府也有二十多公里的饱满街,却有一批批优等学生出其门下,名声日著。远近许多官宦人家的子弟和农家孩子,纷纷远足到饱满街,投其门下,入学就读。他精心哺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子,一些学子还考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入读,成为远近闻名的才俊,甚至成为栋梁之才。

在饱满街,贾茂先生门下,教书先生认真教学,莘莘学子用功苦读,成为一种风尚,而且影响了当地风气,开文明风尚之新风。他们的政声和办学佳绩也声名远播,受到十里八乡的民众好评,更受到官府的重视。

那一时期,正值盛年的贾茂先生,受到县府关注,被县府长官邀请,到富民、吕合、三街,以及双柏县等地的一些学校,开展示范教学,传授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展示他那诲人不倦的教学技艺,并使他那精益求精的教育思想,影响到楚雄县,乃至周围各县。

1928年,贾茂先生的好友丁石夫出任楚雄县立中学校长。此时,贾茂先生都已经年近六旬了,又被丁校长邀请回楚雄县城相助办学。贾先生考虑到年岁大了,又是好友邀请,于是就回到楚雄县城,相助丁校长做中学事务,为楚雄县立中学的发展尽力。

贾茂先生虽然年愈花甲,每天清晨仍然早早赶到学校,履行着职责,领学生诵读,检查学生操行,一门心思扑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发挥着老当益壮的典范。

不知不觉中,又过了四年,时光进入1932年。那一天,贾茂先生仍然尽心尽力地做着学校里的各种事务,履行着为人师的职责。老朋友张凤诰到学校里来,把一份聘书交给贾茂先生,再次请求贾茂先生到他熟悉的饱满街办学,开办高级补习班,以提升饱满街的教育档次,也好为县立中学输送更多的优秀学生。

怀着对饱满街的深情,贾茂先生欣然应聘,前往饱满街参与高级补习班的教学和管理,而且以楚雄县立中学教书四年的经验,把那个高级补习班办得有声有色,为县立中学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

直到1937年,贾茂先生将近古稀之龄,依然担任着教员,奋斗在教学一线,真正为楚雄县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逐渐进入体衰之期,贾茂先生方辞职回归故里,颐养天年,只是又涉足了修志和研习中医,使得晚年也过得充实。

1946年,贾茂先生年愈78 岁,年老而辞职回家休养。贾茂先生教育之盛名依然,其亲友和故旧培育子女成才心切,仍然竭力托付贾茂为其子女成才尽力,贾茂先生重托难却,只好又在楚雄城里开办夜校,为子弟们补习功课。

在晚年,贾茂先生还利用闲暇时光,受挚友陆石父影响,潜心于中医药学研习。他与楚雄著名中医陆石父先生,共同研讨中医学理论和经典著作。正如俗言的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贾茂先生研习中医,在陆石父先生陪伴下,进步很快。

他不惧高龄年迈,专心苦读中医古籍,而且读之颇有心得,并勤于著述。在有生之年,广泛辑录名家医论,并加注心得,汇集成《神农本草经手抄解》《伤寒论解释抄本》《外科金疮跌打治验》《内科杂病证治验》《妇杂病验方》《月村医案积验》等中医药书籍13 册,传给他的子孙以学习。直到1949年12月,贾茂先生以享年81 岁病殁后,其子孙也以他传下的13 册中医药抄本书,一代代沿习学医,成就了中医世家。

猜你喜欢
学童楚雄少爷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名家与楚雄
名家与楚雄
XINMU/欣慕 XM001
HAOBAIBEI/好百贝 HBB-A
anyin/安茵 ABA601
目不识了
小猫失踪了
谁为“少爷”还的魂?
马羚与“少爷” 孟威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