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视阈中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2019-11-13 11:12陈月
现代交际 2019年17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新时代大学生

陈月

摘要:马克思人学观念对我国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人学观念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人自身为其探究对象,提出了诸多可供当下教育引入借鉴的理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全面发展同样具有参考价值。首先通过调查问卷探索高等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再基于此分析目前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之处以及其他教学弊端;最后以马克思人学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相应优化高等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措施,希望借此对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并且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术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独立且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国家所需人才。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 新时代 大学生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010—02

马克思人学以西方人文思考为基础发展而来,深刻揭示人这一概念哲学内涵以及人独有的价值,对人清晰认知自我甚至自我发展具有独特意义。有鉴于此,故可将马克思人学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并将其应用于高校教学之中,提升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对高校教学而言,马克思人学观念中体现的人之间相互尊重还有全面发展等要素是其缺乏之处,正因如此,当下高等教育才显露出种种弊端,不利于人才培养;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基于马克思人学观念的全新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其各方面能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使其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为具体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课题组将职业能力细分为“职业规划以及职业技能”两部分作为调研对象,制作调查问卷向十余所院校随机投放。发放对象不限专业,但将年级限制在大二与大三,避免大一新生的迷茫以及大四毕业生求职状态影响调查结果。问卷总计1500份,最后有效回收1396份,回收率达到93%,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样本规模,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职业规划意识以及能力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在“是否规划过未来职业”这一问题中,仅有19.7%的学生持肯定回答,并且目的十分明确;52.6%學生回答有考虑过,但是受限于各方面知识匮乏,无法作出具体详细的计划,一切需要毕业求职时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何种工作;而剩余27.7%学生则回应完全没有考虑,大学四年应当尽情享受,体验自由生活,未来的事情留给未来去考虑。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中对自身职业有清晰规划者占比较少;大部分学生有过规划,但因为对工作方面尚不了解,因此思路不清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完全对职业规划未进行思考,报以无所谓态度。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这一方面意识及能力都较薄弱。

2.学生职业技能掌握情况调查

问卷中设置有“自身是否具备职业技能”一问,结果显示,21.5%的学生选择认为自身具备职业技能,有15.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确定是否具备职业技能,而剩余63.2%的学生则选择不确定自己所学是否能应对职业所需。大体上可以看出来学生并不自信自身所学足以应付职业所需,对于职业技能还处于积累阶段。

3.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式调查

在调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式时,32.7%的学生认为在社团实践活动以及假期兼职中可以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能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有56.6%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需要专门培训才可以获得,例如由高职院校承担这一责任,而认为自己平时所学知识属于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并无关系,对就业也没有帮助;仅有10.7%的学生认为平时课堂所学也能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在就业时能够提供帮助。由此可见,学生极少将高校课堂所授知识视为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识教育,并认为职业技能需要通过实践以及专门教育才能培养,平时所学在就业方面作用不大。

二、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

1.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生职业能力是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在训练学生职业规划方面极为有限,导致学生对各职业知之甚少,没有思路与头绪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缺乏相应能力。在就业方面学生面对各种职位无所适从,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想法,往往导致学生在入行之后,对所选职位不满意,然后离职另寻其他工作,从而耗费大量时间,对学生整体职业生涯来说十分不利。此外,学生职业技能也是学校忽略之处,学生只能通过自身寻求各种实践机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一些不善主动寻求机会的学生来说十分被动,求职简历上面可记述事迹过少,而依靠学校所教知识也无法令自己在就业时拥有突出优势。因此,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在就业方面会遇到较多问题。

2.教学过程忽视学生本位

马克思人学观念要求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而新时代大学生教育依旧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课堂上按照教师习惯以及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实际情况欠缺考察,忽视学生需求;在知识传播上不加以引导,而是以灌输式教育作为主要手段,导致学生失去主动求索知识的积极性,而被动接受课堂内容,最终只能应付考试,难以建立专业知识架构,缺少专业素养。教学时忽视学生本位还将造成教师所教课堂知识实践性不足,使学生所学最终难以灵活应用,对其职业难以起到帮助作用,令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等负面想法。同时,教师本位教学导致教师教育理念固化,不能随时代要求而改变,使教师依旧按照旧时期标准要求学生,教导学生,未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看待,以知识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对学生人格培养不利,与马克思人学观念相悖。

3.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包含高职院校教育与本科院校教育,其中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本科院校注重教授学生通识知识,培养专业与学术能力。由此看来,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当交由高职院校完成,而本科院校则负责培养顶级理论人才,为科研学术做准备。然而,大多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式与本科院校一般无二,未能体现出自身特色,基本照搬本科院校教育模式,理论教学占比过高,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于学校重视理论知识、学术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也并不满意,希望学校能注重实践教育以及职业能力培养。故而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学生实际需求与自身培养方案之间产生冲突,令学生面临职业能力不足局面,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三、基于马克思人学优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1.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才能,对学生适应社会进而独立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人学观点来看,教给学生这些能力十分必要,能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独立人格,培养出能适应各种条件环境的品质。因此,高等教育需要提升职业能力教学地位,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教授学生更多职业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行业各职位,帮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定位,从而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清晰规划,避免进入求职—离职—求职怪圈,节约时间成本;同时,校方还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多机会以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在求职时增加自信,提升就业竞争力。

2.坚持学生本位教学

学生是一种身份称谓,与其他身份诸如教师之类相区分,但抛开一直以来对学生身份的成见,学生本身是作为一独立个体存在于世界之中,应当与每个独立个体处于平等地位,并且与每一独立个体相互尊重,这与马克思人学观念相符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不再因身份相异而将课堂分有阶层,应将学生视作与自身平等存在,从而抛弃过去知识灌输式教学,转换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模式,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潜力。而学生也能在与教师互相尊重、平等的情况下,完成专业知识构建,提升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完善自身人格,意识到自己是作为独立自由的个体。这在高等教育中较之知识水平提升来说更具有意义,对学生各方面都有所裨益。

3.优化高等教育制度

根据马克思人学观念,高等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不应只有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还应当具备职业技能,方可在社会上有立足能力。而针对我国现状,二者兼顾不具备实践意义,只能在一方面有所取舍,然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专长,但又不仅仅如此,在其他方面亦有所收获。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采取分类制,而不是采取用分数一刀切这种方式,将高等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以满足有不同追求和理想的学生。在分类前提下,再按分数进行排名,依据成绩将学生安排进入不同档次学校。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学校在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应当稍加教授学生一些学术能力,学术教育学校也是同理。如此一来,便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马克思人学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诸多困境,高校需要以合理与合适思想为指导,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人学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参考和思路,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指导理念,在马克思人学观念指导下,高等教育需要坚持马克思人学提倡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进行高校分类,细化学生培养方向;在教师这一方面,依据马克思人学观念,也要主动进行自我提升,更新教学理念,从而使课堂以新面目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潜力。故而,在马克思人学观念指导下,高校教育改革将会给学生带来全新教育方式,能够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其他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向.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高校思政课之有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38):156—157.

[2]宋明瑶,吴萍.马克思人的价值理论视阈下“三有”青年培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6):65—67.

[3]叶大伟.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4):56—57+64.

[4]胡博.马克思人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价值认知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6):99—102.

责任编辑:劉健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