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超级技术练习曲Mazeppa的作品探析

2019-11-13 11:12陈最
现代交际 2019年17期
关键词:李斯特

陈最

摘要:匈牙利著名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弗·李斯特一生中贡献了大量钢琴音乐作品,其作品以技术难度高、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著称,这一点在他所作的十二首超级技术练习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十二首超级技术练习曲》的最后一个版本中,唯一一个能追溯出具体文学源头的只有第四首d小调的Mazeppa,通过对这曲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结构的探析,对比各演奏版本,可以发现李斯特常人无法企及的钢琴演奏技术和能力。

关键词:李斯特 超技练习曲 Mazeppa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31—02

李斯特的十二首超级技术练习曲是按照依次向下纯五度(五度相生)的大调及其关系小调的顺序来排列的。它们按照从第一首到第十二首的顺序分别是C大调、a小调、F大调、d小调、降B大调、g小调、降E大调、c小调、降A大调、f小调、降D大调、降b小调。《十二首超级技术练习曲》的第一版于1826年发表,起初是为普通的钢琴学习者而作。第二版的技术难度最高,发表于1939年,年仅28岁的李斯特当时正处于技术状态的巅峰时期,这个版本中的炫技成分可想而知,即使是在李斯特最得意的弟子中也没有一人留下过这个版本超技练习曲的历史录音。第三个版本也是最后一个版本,李斯特修改于1952年,他给其中的十首曲目加上了标题,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流传的诸如Mazeppa、《Feux Follets》等。而它们中唯一一个能追溯出具体文学源头的只有第四首d小调的Mazeppa。下面是本人对此作品进行的简要剖析:

一、Mazeppa作品背景

Mazeppa是根据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一首同名长诗为素材而作的,后因李斯特十分偏爱这首作品,又将其改编成了交响诗。

Mazeppa是真实历史人物(1644—1709),乌克兰哥萨克自治州首领。他出生于拜泽尔克维的小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他在1687年就任乌克兰左岸海特曼(乌克兰语Hetman,意为地方首领)。他贵为乌克兰王子,一生东征西讨,受尽了艰辛和磨难。在波兰王宫中做过侍从。在与一位贵妇私通时被其丈夫发现,为了惩罚他,将他绑在野马身上,并让野马在平原上狂奔,Mazeppa因此险些丧命。日后Mazeppa因骁勇善战成为哥萨克首领,并为哥萨克教育、宗教和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最终在民族保卫战中失败并服毒自尽。

这首浪漫主义长诗源自雨果的《东方集》,受德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同名诗和法国著名画家布朗热的同名画的影响,生动地描绘出了哥萨克英雄Mazeppa所遭受的苦难和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Mazeppa作品分析

1.Mazeppa的作品结构

演奏一首气势恢宏、结构比较庞大的作品,首先要从整体效果的处理入手,对乐曲的每个主要段落进行分析,进而规划出各段落的处理方式,从而加强对作品演奏的整体把握。

从Mazeppa整首作品的结构来看,李斯特运用了复三部曲式与变奏的混合结构。在复三部曲式大的架构上进行主题的变奏。作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发展和变奏,同时又衍生出多个类似主题,这些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按照类似的音型和节奏进行变化。这种创作手法为李斯特首创,名为“主题变形”,英文为“the matic transformation”。作品的大体曲式结构图如下:

2.Mazeppa的音乐形象

Mazeppa全曲包含了四种类型的织体,分别是:引子、主题、连接、尾声。乐曲开头的连续减七和弦波音和龙卷风一般的音阶跑动,表现了雨果诗中描写的Mazeppa被绑在一匹强壮的烈性野马身上,马儿带着他在一片黄沙遍野的平原上玩命狂奔(谱例1)。经过引子部分,全曲的第七小节正式进入主题,主题在铿锵有力d小调上进行,强有力的旋律线条插入快速的三度音程生动地表现出诗中“人马奔走”的场景,旋律部分描述了Mazeppa的嚎叫和对虐待者的咒骂,表现了Mazeppa的威武和刚毅。而快速的三度音程模仿了急促的马蹄声,加强了主题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作品的连接部分采用了极具推进感的伴随着半音阶的分解导七和弦和层层递进的双手同向八度音型(谱例2),使连接紧凑、辉煌,为主题的变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由A段转入B段,调性由d小调转到B大调,具有戏剧性和紧张感音乐色彩也得到了较大缓和,旋律由果断刚毅变成柔和连贯,充分表现了李斯特音乐性格中温柔的一面。进入第二次变奏时,旋律声部由高音声部移至内声部,同时也能自然地衔接到沉重挣扎的连接部。进入再现部(A1)时,李斯特在旋律中穿插了活泼的三度装饰音,用6/8拍使主题更生动、滑稽,结合调性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了Mazeppa命运的转折。

三、演奏版本比较

Mazeppa是李斯特技术难度最大的练习曲之一,与Feux Follets被业界并称为李斯特练习曲“双雄”,对于钢琴家们来说可谓是良好的“试金石”。因此,这部作品的演奏版本极为丰富,其中较好的版本大多来自各大的唱片公司和国际大赛的录音,少数为早期的纸卷录音和20世纪初的黑胶唱片录音。这些历史录音的录制年代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由于时代和流派的差异,Mazeppa各版本的演奏质量、速度与风格都不统一。尼古拉·鲁宾斯坦的爱徒Emil Georg Conrad von Sauer对此作品情有独钟,并留下了多个版本的历史录音,本人搜集到的有三个版本,最早的一个录于莫斯科,后两个录于柏林,每个版本录制年份都不同。和大多数钢琴家一样,他的这三个版本的演奏速度每次都比前一个版本慢,演奏的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对作品的理解却日有精进。

DEECA公司录制的古巴籍钢琴家Jorge·Bolet版本的演奏速度较慢(总时长约为Sauer第一版的两倍),突显了李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演奏处理极具个性,手法精妙。俄罗斯Melody公司发行的Russian piano school系列中Lazar·Berman演绎的比Bolet版本更为中规中矩,速度适中。另外,在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中摘得桂冠的两位圣彼得堡钢琴学派的演奏家Boris Berezovsky和Miroslav Kultyshev的诠释都独具本学派的特色,尤其在乐句的处理和指法的运用方面。笔者与Miroslav Kultyshev对本作品的指法运用进行过较深入的交流,他认为在某些版本里的某些指法不适用于现代钢琴上,有必要做一些细微调整。例如,插入三度音程的指法从固定的二四指改成通过一三指连接,其理由是因为现代钢琴相比19世纪的钢琴琴键较重,下键也较深,如果固定同一个指法,对演奏的速度、准确及稳定性都会造成较大影响。

四、结语

总之,Mazeppa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技巧性极强的重型练习曲,它还集中体现了李斯特本人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情结。此作品是钢琴作品和声结构交响化的杰出范例,也是标题音乐真正意义上形成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Rowohlt·Verlag.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俄]亚科夫·米尔施坦.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王晶.“起而为王”——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玛捷帕》[J].音乐生活,2011(2).

[4]周薇.西方鋼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李斯特
李斯特第七首《匈牙利狂想曲》分析与演奏
李斯特:“伯爵夫人”是种执念
“钢琴之王”李斯特的故事(二)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