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一种抵达
——短篇小说的魅力

2019-11-14 10:53
山东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缺憾金币菩萨

我常常想,短篇小说何为?短篇小说的读者何在?长篇如果是大海中游弋的鲸鱼、森林里踱步的大象,中篇是山岭中奔跑的麋鹿、草原上吃草的白羊,那么短篇呢?是一只麻雀?一条草鱼?抑或一棵草,一朵花?

关于短篇小说的譬喻很多很多,言论也很多。有人认为“短篇小说不可写”,是说好的短篇小说只属于命运和上帝的赐予,没有技巧可以抵达;有人认为短篇小说是《卖油翁》的吊线、《核舟记》的雕刀,是赵飞燕的“掌上舞”,需要炉火纯青的技艺;还有人认为短篇小说是生活的“诗意”,瞬间一闪的善念,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收集。

其实,这一切言论,无不在表明短篇小说的难度——短篇小说难为,一篇好的短篇小说更是难上加难。但同时,这也意味着短篇小说的魅力——望而生畏的恐惧、努力攀登的激情、欲罢不能的坚韧。《最后一片藤叶》爆发的“诗意”,《我的第一只鹅》里拧断鹅脖子的颤栗、《白象似的群山》里路口烈日下的徘徊……它们像一枚一枚金光闪闪的金币,那么漂亮,那么耀眼,那么让人心灵颤抖。每一次遇到这些精彩的短篇小说,我都像发现了生活中的宝藏,欣喜不已,恨不得马上据为己有,吞之食之,吃进肚子里方才满足。

它们以诱人的光泽、坚硬的质地、无限可能的价值,从纷繁复杂的生活或命运的沙河里跳跃出来,抵达我内心和灵魂的深处,让我感到心灵的充实,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瞬间让人感动或者震颤。

其实,完成一个短篇小说,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它需要有敏锐的目光,从生活或者命运的长河里,拨开水草、浮木、泥沙,捕捉住一闪即逝的“鱼虾”;它需要漂亮的刀功、丰富的佐料、恰当的火候,才能烹饪出散发香气的美味。一个短篇,有它自己的气场,它不同于长篇的拖沓,不同于中篇的臃肿,也不同于小小说的肤浅,它需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剪裁、缝纫、组合、设计,需要作者行文中情绪的紧张、叙事的控制、语言的克制、故事的隐匿,然后,还要在关键时刻,增加压力、压强,瞬间像“爆米花”一样爆发……

我终于明白,短篇小说是一门有门槛的艺术,它对作者的要求是苛刻的、对读者也是挑剔的。在这背后,小说家要有穿透时空的价值态度,要有客观冷静的理性头脑,要有逻辑严密的结构能力,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感标准,而读者呢,要有与作者类似的可以共振共鸣的经历、同样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以及胸襟背后的情怀。惟其如此,一篇好的短篇小说才算是完成了,有生活或命运的“种子”,有小说家的“呕心沥血”的加工,有深度读者的理解默契,它才能成为经典,或者说好小说。

难怪乎有人说,“短篇小说不可为”。一个人一生,能写出几篇甚至一两篇这样的小说,就可以成为大师,比如卡夫卡,比如巴别尔,比如莫泊桑,比如马尔克斯。这是我感受到的短篇小说的难度和魅力,按照这个理解,我不能写短篇小说,我尝试去写短篇小说岂不是蚍蜉撼树、以卵击石,自不量力?

这不得不说到短篇小说的另一种魅力——它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正因为它的完美需求,所以,它才会有缺憾。或许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篇堪称“完美”的小说,正如不能说有一个“完美”的人。完美,永远是目标,是方向,是牵引,是诱惑。正因为如此,我才和众多短篇小说爱好者一起,在这条充满泥泞、荆棘和鲜花的道路上跋涉。

《每一个人的故事》产生于一次偶然,也有其必然。偶然在于一次作家班的讲座,《长篇小说选刊》的付秀莹老师来讲课,说到她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陌上》,她虚构的“芳村”故事,其实就是她故乡村庄故事,里面写到了许多村上的人和事。她本没有想到《陌上》的读者中会有村上的人,她以为这本写农村的书只有城里人可以看到。但有一次她回乡,让她吃惊的是竟然村上几乎所有认字的人都读了她的书,许多书中的“人”的原型都跑来给她聊天,争相给她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这让她大为震动。我恍然感觉到,不仅仅是莫言、不仅仅是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其实每一个人,有了一定年岁和阅历,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都是一个要倾诉“自己故事”的人,倾诉的欲望是那样强烈,把自己的世界打开给别人看的欲望也是那样强烈。我忽然想起十年前我写的一个中篇《每个人都有一个秘密》,那是一个关于每个人都有“秘密” 的小说,发表在《清明》杂志头题,后来被《作品与争鸣》转载,还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写它的时候我二十六岁,正是有秘密的年纪,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我突然觉得,自己已经到了“讲述秘密”“讲述故事”的年纪。于是,我写了这个《每一个人的故事》:我是一个揭露曾带给我伤害的小镇丑陋的“作家”,写了一本书,该书还获了奖。二十年后,我回到带给自己伤痕累累的小镇,取回“被枪毙”的父亲的骨灰,结果,小镇上的人纷纷围拢过来,说我写的故事不够好,他们有更“精彩” 的故事讲给我要我写,乃至后来,“鬼”都忍不住,要跑来给我说说“他的故事”。第一稿的时候,“鬼”讲了一个最悲惨的故事——一生坎坷,子女抛弃,最后自杀,是对生活的控诉。等到了第二稿,我觉得这样写不好,我修改成“他”来给我讲一个最“温情” 的故事——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生命幸福。这显然与他活着时候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的讲述成了他的慈悲、原谅和对爱和幸福生活的极度渴慕。写完这个小说,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觉得我理解了生活,它首先以“慈悲”的力量,抵达了我的内心。

《去普陀山》几乎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然,真实对小说创作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它有时候是反逻辑的,是限制的,是伤害的。一个农村老年女性,几乎吃尽了命运的苦,最后丈夫跳崖而死,最疼爱的儿子因为她拿不出钱来帮他而推搡了她,还威胁她不要告诉周围的人。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内心是流血的,这样一个卑微的女性、屈辱的母亲,她是如何承受生命之重的?我知道她信佛,每每跪拜菩萨,那最后菩萨还值不值得她信?围绕这个“信仰”我写下了这篇小说,我设计了一个细节——她的菩萨来路不明,特别是几十年前求菩萨的时候,被假和尚捏了一把胸,这让她一生都带着“不洁”的耻辱感和负罪感,所以,当命运向她袭来时,她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原谅了菩萨。她这一生为家人、为村上的人付出了所有,她原谅了别人犯下的所有罪恶,但若菩萨有灵,为什么还会落得这么一个结局?她想去换一个菩萨的想法,也是无奈之举。所以,等她去普陀山抱着菩萨回来的时候,万道金光洒在她身上,她不知道,她自己活成了村人眼中的“活菩萨”。小说最后的结局是让她又一次陷入了纠结——真菩萨来了,假菩萨如何处置?五十年的膜拜,怎么处置?

这两个小说,写的都是慈悲,是原谅,是与命运的博弈,是与生活的和解。当然,这两个小说距离我所理想的好小说十万八千里,距离一枚金光闪闪的金币也还有很远的距离,或许它连一枚银币、铜币都不算,但我终于算是把它们“铸造”出来了。

这是缺憾的艺术,也是魅力无穷的艺术。带着这种缺憾,我意犹未尽,我进行了一种跨文体的尝试,我把《去普陀山》,重新写成了一个第二人称叙事的散文《慈悲》,发在《黄河文学》上。之所以使用第二人称,是因为第二人称便于抒情,也便于锻炼情绪的克制力,我又以文字重新体味了一次苦难和慈悲的力量,我的心灵又重新得到了洗礼,这是生活带给我的,也是命运带给我的必须接住的一枚果子。

短篇小说的难度,同样是它的魅力所在。正因如此,我决定,勇敢地去为它付出努力。但愿有朝一日,我能写出好的短篇小说,铸造出一枚金光闪闪的金币。

猜你喜欢
缺憾金币菩萨
缺憾之美
菩萨
成为新的自己
缺憾之美
一块金币
找金币
小野人
找金币
缺憾也是一种美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