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念红色水乡情 可识绿色新嘉兴

2019-11-14 02:44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5期
关键词:示范县嘉兴全市

嘉兴水乡风貌

媒体印象:红船是这个城市的名片,南湖之秀丽,乌镇之典雅,大运河之碧波,钱江潮之壮观,南北湖之清幽……潮、湖、河、海并存,文化名人辈出,典型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而近年来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嘉兴,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干劲和公众参与的盛景。

专家点评:嘉兴是五色的。一是红色,红船在这里起航,开启建党伟业。二是黄色,嘉禾之地,稻穗丰满。三是绿色,城市已吹响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冲锋号。四是蓝色,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嘉兴桐乡乌镇。五是青色,人文之邦,文风昌盛。五色嘉兴,有神采、有风情、有品质,是平原地区城市绿色转型的典范。

地表水劣五类、五类水体比重从2012年末的80.6%下降到2018年的2.7%,劣五类水实现“清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2.4%提高到77.3%,水质改善幅度居浙江全省第一;PM2.5浓度从2013年的6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39微克/立方米,五年累计下降42.6%,高出长三角重点城市下降幅度1.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从58.9%提高到76.7%;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近五年提高了43%。这是嘉兴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交出的答卷。

近年来,嘉兴市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远近结合,确保标本兼治,生态环境短板逐步补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国家级生态县2个、生态镇(街道)4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生态县4个、生态镇52个、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12个,其中省级以上生态镇占比达95.4%;市级生态村605个。

关键攻坚,打好三大战役

一是打好碧水提升战。强化工业污水治理,通过工业污水全入网三年行动新增污水全入网企业8847家,294家重点企业全部刷卡排污,实现总量和浓度双控。强化农业污水治理,生猪实现100%规模化养殖。强化生活污水治理,近三年共建成污水管网916公里,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13家,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38.5万吨,建成“污水零直排区”36个、美丽河湖80条。

二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重点区域整治,着重对七大重点区域实施臭气废气治理,共投入资金10.6亿元,涉气信访较整治前下降近40%。加大重点行业整治,全国首台超低排放机组诞生在嘉兴发电厂,电厂耗资约12.8亿元完成了8台机组的改造后,成为全国最大、机组最多的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标志着约占嘉兴一半耗煤的企业实现超低排放。深化石化、印染等12个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大重点领域整治,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制定出台秸秆露天焚烧和综合利用地方性法规,淘汰黄标车3.4万辆,2017年起实施主城区范围烟花爆竹“双禁”。

三是打好净土持久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理,实施“摸清家底”行动,重点对电镀、电池、有色金属等7个重点行业开展土地污染状况调查。严格落实监测监管措施,全面实施新建项目土壤评估制度,推进重点土壤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毒土地”事件。

四是打好清废攻坚战。实施“五废共治”三年行动,目前已建成项目21个,新增处置能力161.59万吨/年、填埋能力5.5万吨。2020年全部建成后将完全满足市内处置需求。加强固废处置监管,在全省率先建立“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有效防范了固废非法转移、倾倒事件发生。

源头治理,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一是严守生态红线。以“多规合一”试点为契机,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2016年以来全市共否决不符合准入条件项目294个,其中曾有一个项目投资达60多亿元。2016年以来共依法实施行政处罚3945件,罚款3.21亿元,环境污染刑事立案129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472人,列全省前列。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全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大力实施“退低进高”“退散进集”,重点整治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的“四无”企业,近三年共整治提升“低散乱污”企业4.3万多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2.4%、39.7%,居全省前列。

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实施能源双控攻坚行动,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成绿色低碳技改项目460多个。截至2018年底,全市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省的25%左右,占全国的4%,走在全国地市前列。近三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累计削减18.7%、15.6%、24.0% 和 16.1%,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1%。

机制创新,推进生态环保领域改革

一是深化环保“最多跑一次”改革。着重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精简环评程序,实施网上备案,开展审批代办,全市共有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12个省级特色小镇实行改革,实施区域环评项目306个,企业环评时间平均缩短83%、费用平均减少73%。

二是深化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了一整套绩效评价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总额累计达20.1亿元,约占全省的22%。尤其是抓好排污许可制国家试点改革,2017年率先在造纸、制革、印染三个行业分别发放全国首张排污许可证。

三是深化多方参与治理机制改革。加强科研机构合作,依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同济大学优势,2018年6月创新成立环保医院等平台机构,签约入驻专家120多名,建立科研合作单位63家,累计服务企业1000多家次。加强环保共建共治,实行规划评审会、项目评估会、企业“摘帽”听证会等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嘉兴模式”被首次写入2016年原环保部在联合国有关会议上的报告。

创建升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生态示范创建稳步推进。将生态示范创建行动计划结合到年度县(市、区)党政目标责任考核及美丽嘉兴建设目标任务中,加快推进国家、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创建,嘉善县和海盐县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二是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全市完成拆违2633万平方米,完成“三改”4813万平方米。大力推进“四边三化”,创建市级十条精品示范路和十个精品出入口。

三是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以“十有十无”20个方面标准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16条精品线基本建成,“江南小乌镇·田园新生活”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主题推介在上海、杭州成功举办。全市70个小城镇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43个镇(街道)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猜你喜欢
示范县嘉兴全市
《初心》
清徐县成功创建2020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
山西省3地上榜“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
浙江嘉兴卷
示范县样板路“四好”的浙江样本
示范县 谈创建——2017年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亮点纪实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