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成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研究

2019-11-14 06:53
关键词:专业课队伍协同

任 源 钢 姜 土 生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十个方面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各高校要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效果。

学者关于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理论研究方面,高远和李明建(2016)[3]、张青和张波(2017)[4]等学者从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意义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与剖析。实证研究方面,刘薇(2018)[5]基于湖北某高校问卷调查数据从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内容、协同育人平台、协同育人方法、协同育人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全员全过程参与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议;施云波和朱江(2017)[6]以常州工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载体,探讨了协同育人机制,并提出构建“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协同育人考评机制等建议。

上述成果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其一,现有大多数研究重理论轻实证,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其二,鲜有研究借助软件基于模型对其研究,不能十分客观地反映协同育人机制。

基于此,本文基于调查问卷,设计影响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成效的相关问题,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借助SPSS软件对协同育人成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改变重理论轻实证的现象,客观地找出协同育人成效受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原因分析,力求丰富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机制理论,从而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二、模型设定与假设

(一)模型设定

本文通过探讨、剖析和挖掘影响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文献搜索法、专家咨询、座谈交流等方式发现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成效受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等若干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借助二元logistic模型。而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的是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P。显然,概率值的取值范围是,为此本文假定自变量与也有关,并变换研究思路,不直接研究,而是间接地研究它的一个严格单调函数,于是logistic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式1)

其中当p从0→1时,Logit从-∞→+∞,而这个变化在数据处理上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本文可以将公式1进行变形可得到等价的公式:

(式2)

(式3)

模型式3的基本要求是,因变量是个二元变量,仅限0和1,而因变量取1的概率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对象:协同育人成效明显,而在X=(1,x1,x2…xk)Τ,xi表示影响因变量的第i个因素,它可以是定性或者定量,β=(β0,β1…βk)Τ为此模型(式2)和模型(式3)可以表述成:

(式4)

(式5)

基于logistic上述分析,本文借鉴上述理论模型将模型设定为:

(式6)

其中,ECE为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成效,常数项为β0,PT为专业教师,SW为学生工作队伍,CS为大学生,β1、β2、β3为各项的相关系数。

(二)基本假设

假设1:专业教师与协同育人成效呈正相关;如果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管理,那么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假设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协同育人成效呈正相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管理,那么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假设3:大学上与协同育人成效呈正相关;如果大学生能积极配合学校相关规定,那么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三、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调查问卷效度、信度检验

本调查主体对象为重庆市某高校的在校统招生,共发放问卷1552份,实际回收1552份,有效问卷1552份。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发现:该调查问卷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676,处于中信度水平,表明该问卷信度较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并且该调查问卷在KMO和Bartlett的检验中,KMO的度量为0.858,大于0.6;巴特利特显著性水平为0.000,远小于0.05,那么就说明该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方法。

(二)变量选择及赋值

变量数据来源于重庆本科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成效的问卷调查,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为了方便研究和剖析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因素,剔除了很多对协同育人成效不是很高的因素,合并了一些指标。最终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调研情况,以高校大学生为中心,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主体出发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成效(ECE)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专业教师(PT)、学生工作队伍(SW)、大学生(CS)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

表1显示了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赋值情况,其中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积极参与思政工作,被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大学生是否积极配合将综合成绩优异、学生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生活勤俭节约四个维度进行赋值,如果满足3个维度及其以上,将赋值为1,反之,为0;而至于因变量协同育人成效是否明显将综合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协同育人平台、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赋值,如果其中有三个自变量及其以上赋值为1,那么协同育人成效将明显,赋值为1,反之,如果有两个及两个以下的自变量赋值为1,那么,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将赋值为0。

表1 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赋值表

(三)描述性分析

表2显现了本文实证研究所需的各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表2 描述统计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拟合优度分析

表3显示了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包括-2log似然对数值、两个伪决定系数以及预测准确性,而由于两个伪决定系数的值会随着不同的方法而不同,因此,在此不做解释,但本文发现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值,远低于0.01,并且logistic模型的拟合优度判断一般看预测准确性,其预测准确性高达86.2%,这足以表明本文模型拟合效果好。

表3 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表4显示了模型中各系数似然比检验结果,结果表明各系数的显著性均小于0.01,故不能否定零假设,即应把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这三个自变量均应纳入模型中进行研究,不能剔除。

表4 系数的似然比检验结果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法和演绎法对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基于logistic模型,借助SPSS软件,以协同育人成效为因变量,以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为自变量构建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协同育人成效受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等因素的影响机制,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协同育人成效模型回归结果

从表5可以发现: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成效与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三个因素呈正相关,即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队伍参与、大学生积极配合,则协同育人成效越明显。从优势比exp(B)来看,学生工作队伍的优势比最大,为17.76,专业教师次之,机会比为9.719,在这三个因素中,最小的是大学生自身参与的优势比,为9.455;从相关系数来看,学生工作队伍影响系数最大,为2.877;专业教师次之,为2.274,最小的是大学生自身参与,为2.247;而从显著性来看,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这三个变量对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十分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与协同育人成效之间的关系。

专业教师是否参与对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因素为2.274,并且专业成绩对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设1成立),表明专业教师是否参与同协同育人成效呈正相关关系,专业教师参与,协同育人成效明显,反之,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这与调查问卷中:接近80%的人认为专业教师应该参与“课堂思政”的结果相一致,因为专业课教师知识丰富,是大学生比较尊重和信赖的师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有说服力,从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优势。所以,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既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又要积极通过参与学生各类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真正的育人。

学生工作队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了协同育人成效,影响系数为2.877(假设2成立),这说明学生工作队伍积极参与,协同育人成效明显,反之,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而学生工作队伍主要由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以及班主任构成,涉及大学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离学生最近,更能有效提升育人的效果。究其原因:高达85.96%的学生认为学生工作队伍对于个人发展有重大影响,且期望学生工作队伍把工作中心放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各部门的工作通知及班团日常管理以及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从而更好地做好“引路人”工作。

大学生自身是否积极配合对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其相关系数为2.247(假设3成立)。众所周知,一个大学生是否优秀,不能单纯看一面,而应从学习成绩、班团工作、社会实践、生活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并且大学生在协同育人中既是受益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因此,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协同育人,才能养成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学到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只有找准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将理想价值、学业规划、能力素质的提升等不断细化成具体的指标和项目,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协同育人的机制中,才能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共同的指导下,当好“主角”,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只有在协同育人的机制中,不断深化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评估的自我管理体系,进一步树立起“主动学”“积极学”“有效学”的理念,脚踏实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鉴于此,加强培养大学生自身管理观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重庆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研,随机抽查了1552名大学生,基于logistic模型,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调查问卷的效度、信度、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回归分析,研究发现: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中,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为0.676,处于中信度水平,表明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中,KMO为0.858,巴特利特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该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方法。

(二)协同育人成效在1%的显著水平上受专业教师、学生工作组织、大学生的正向影响。即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组织参与、大学生积极配合,协同育人成效明显;反之,专业教师不参与、学生工作组织不参与、大学生不积极配合,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其中学生工作组织对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2.877;专业教师对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次之,影响系数为2.274;大学生自身对协同育人成效的影响最小,影响系数为2.247。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有如下建议:

1.增强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本领,成为协同育人的“压舱石”

(1)强化协同育人意识。本研究显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成效影响因素学生工作队伍影响系数最大。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因此,学生工作队伍必须要强化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使协同育人的意识扎根在学生工作队伍之中,并深刻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积极参与协同育人,才能有效提升协同育人成效。“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与使命,最核心的是‘立德树人’。”[8]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高校学生工作面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从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工作内容和要求等方面,使学生工作队伍紧紧围绕“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强有力地深化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意识,才能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积极参与到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中。更重要的是,协同育人需要“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蓄能量的有效互动。”[9]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身处一线开展各项学生工作,是高校管理教育引导学生的骨干力量,只有持续增强学生工作队对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才能使学生工作队伍成为协同育人的“压舱石”,成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之路上的“答卷人”。

(2)强化协同育人本领。本研究显示,85.96%的学生期望学生工作队伍把工作中心放至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面。“协同育人模式在育人内容上需要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群体教育、学业教育、团学教育、危机处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模块,以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定位、职业素养储备为目标。”[10]因此,在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要继续强化协同育人的本领,才能有效增强协同育人的成效。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在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日常教育管理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学生工作队伍必须要紧密结合学生需求,围绕专业特点等,通过深入学生课堂、专业活动,定期与专业课教师交流沟通,共享学生思想状况和平时表现等相关信息,调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侧重点等,与专业课教师教一起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智慧和能力。同时,学生工作队伍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够等问题,应在协同育人视阈下,通过加强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素质拓展等方式,不断提升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胜任协同育人“压舱石”的重责,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答卷人”的使命,才能增强协同育人的成效。

2.强化专业课教师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成为协同育人的“新引擎”

(1)强化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本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信任的时代重任,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领人。”因此,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执教育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职责所在。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成长成人成才。专业课教师担负着知识理论传播的重要职责,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强化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本领,对增强协同育人成效,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标准,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用心教书,潜心育人,醉心课堂的同时,通过深入学生第二课堂、班级活动、寝室建设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学生工作队伍的沟通联系,既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又学习学生工作队伍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切实做到关心爱护引导学生,做到教育引导学生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使自己成为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新引擎”。

(2)强化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的意识和本领。本研究显示,接近80%的人认为专业课教师应该参与“课堂思政”。因此,在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专业课教师“课堂思政”的意识和本领。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育人育才的过程中。在课前,应聚焦时事政治与专业课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找准知识理论与价值引导的结合点,有效进行课程设计。在课中,要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析等方式,运用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方式,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课后,要通过小组讨论、答疑解惑等方式,深化学生的课程知识接受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知识的结合点。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设计方式,打破课上课下的壁垒,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发展中有效引导,在课程理论中巧妙渗透和在课程实践中充分启发,这样才能结合课堂,结合学生的需求,打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色“课堂思政”;才能在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真正感染学生,真正让学生信服;才能进一步使专业课教师成为协同育人的“新引擎”。

3.树立大学生“主角”意识,成为协同育人的“排头兵”

(1)立足发展,积极参与。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参与度也影响着协同育人的成效。当代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与其他青年相比,大学生更多地关注成长成人成才。因此,大学生有效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自觉形成“我是活动中的一分子”的观念,才能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传统的育人方法,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过程,平台多,机制新,创新了育人的模式和方法。大学生面对新的育人方式,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学业目标、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等需求,找准协同育人过程中的结合点、切入点,只有提升自我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学生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不能抱着急于求成的态度,通过理智地剖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各种协同育人的活动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组织、交际、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探索出适合自己成长的发展之路,达到熏陶情操的目的。这样才能持续增强参与协同育人的源生动力,才能使自己在当好“主角”的同时成为协同育人的“排头兵”,才能成为具有执著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强化认知,提升自我。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的个体自我意识在大学时期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当代大学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正确认知自我,才能成长成人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研究显示,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加强培养大学生自身管理观念也非常重要,并且是“大学生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参与的各种社会化活动是大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平台”[11]。因此,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大学生只有加强自我认知,加强提升自我,才能适应新的育人模式。大学生要将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背景中,在协同育人的模式下,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要将自己的理想追求转化为知识学习、社会实践和能力历练的动力,加强自我管理,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练敢于担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品格,不断地提升自我。[12]这样大学生才能逐渐找到“自我意识”与协同育人的契合点, 找到自己在协同育人中成长成人成才的最佳位置,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历练出完成责任和使命的能力素质,只有真正的具备责任和使命,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才能立志高远,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完善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形成协同育人“组合拳”

(1)加强顶层设计。在协同学范畴内的“协同”主要指在“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构成这一复杂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产生的协同作用和合作效应,而在协同作用的影响下,整个系统便处在自组织的状态,体现在宏观和整体方面就是这一复杂系统具有结构和功能。”[13]因此,高校打造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要突出时代性,在全面分析、主动适应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把握住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特点与规律。要突出实际性,紧密结合育人的实际,明确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目标任务。要突出重点难点,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总体方案和行动计划等,精准施策,着力补齐协同育人中的短板。通过把握“时代性”“实际性”“重点难点”,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同时,协同育人涵盖了高校学工、教学、组织、宣传等多个部门,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自上而下加强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等,形成一系列制度措施,打好“组合拳”,形成多渠道的参与方式,多平台的协同模式,使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以及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打造协同育人的坚实基础,使各方面协同联动,形成实施的合力,确保协同育人顺畅有力。

(2)坚持育人导向。协同育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在系统内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分担、利益互赢、能量积蓄的原则,共同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互动过程或活动。”[14]因此,高校完善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必须坚持育人导向。要明确教师的第一责任是育人。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对育人工作的认识,高校教师都是育人的主体,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必须牢牢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教师育人的职责扛在肩上,不仅把“德育”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标准,还要在协同育人的制度模式、举措途径、保障机制等方面切实加强育人的考核指标和内容,进一步突出育人的根本导向,主动积极做好协同育人。同时,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重点围绕价值引领,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深化学生队伍进课堂等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等融入协同育人之中,不断创新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目标、内容、模式等,进一步优化协同育人“组合拳”,使协同育人真正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队伍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