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耕地质量、耕地产能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019-11-14 10:16于威
环境与发展 2019年9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

摘要:建立灌南县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全县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的空间差异特征,并与现有灌南县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等别成果进行对比,并分析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耕地质量;耕地产能;评价;灌南县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9-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011

Study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Guannan County

Yu Wei

( Guannan County 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Bureau (formerly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Lianyungang Jiangsu 222500,China)

Abstract: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in Guannan Count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spatial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in the county, and compare with the existing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in Guannan County, and analyze two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Guannan County

1 研究背景

灌南縣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土地为海水冲积平原,土壤集海、陆多种微量元素于一体,现有耕地分5个土属,16个土种,土壤肥沃污染较少。

本研究以江苏省灌南县为研究试点,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分析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获取性,筛选完善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试点评价,分析评价后灌南县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的空间差异特征,分析与现有灌南县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等别成果的对比衔接情况。

2 耕地质量与耕地产能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耕地质量与耕地产能概念

2.1.1 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是指耕地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程度、支持现代农业生产的建设水平、维持耕地自身安全的健康状况以及保持耕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程度(或能力),包含地形特征、土壤性状、耕作条件、健康状况和生物特性五个方面。

2.1.2 耕地产能

耕地产能是耕地与气候、耕作(田间耕作或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所形成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和产出效果,包含气候条件、耕地质量和技术水平三个方面。

2.2 耕地质量与耕地产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确定评价单元

耕地质量评价对象是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耕地,包括评价行政区范围内水浇地、旱地、水田的集合。本研究提取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耕地图层数据,以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通过江苏省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信息系统将获取的各指标值和赋分值通过空间叠加操作添加至耕地图层属性表中,建立评价指标数据库,方便后续评价分析,最终得到72263个耕地斑块单元。

2.2.2 评价指标体系

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规范(试用稿)》要求,在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1)指标体系结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由18个通用指标和4个备选指标组成,通用指标权重占95%,各指标权重全省统一确定,备选指标权重占5%,灌南县选取盐渍化程度、农田防洪标准、田间输水方式3个备选指标(表1);耕地产能评价指标由18个通用指标和1个备选指标组成,权重均由全省统一确定。

在耕地产能评价评价指标中,光温生产潜力和作物产量比系数根据评价单元所属评价指标区的标准耕作制度,按指定作物取值。灌南县属于徐淮平原区,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分别为冬小麦1124,夏玉米2226,一季稻1970;产量比系数分别为冬小麦1.30,夏玉米0.80,一季稻1.00。根据评价单元的地类,水田按冬小麦和一季稻获取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水浇地和旱地按冬小麦和夏玉米获取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2)质量指数计算。①计算耕地质量指数。耕地质量评价采用综合算法,将耕地质量指标分层综合,地形特征、土壤性状、耕作条件构成自然质量层,作为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健康状况、生物特性分别作为系数修订层,修订自然质量层。首先,采用加权求和法分别计算耕地地形特征、土壤性状、耕作条件指数;利用健康况系数和生物特性系数对地形特征、土壤性状、耕作条件指数之和进行修正,最终得到耕地质量指数。

Q=(G+S+C)×H×B,其中式中:

Q——耕地质量指数;G——地形特征分值;S——土壤性状分值;

C——耕作条件分值;H——健康状况系数;B——生物特性系数。

②计算耕地产能指数。采用逐级修正法。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作物产量比系数反映气候条件,作为耕地产能评价的基础,再用耕地自然质量系数和技术水平系数进行逐级修正,计算耕地产能指数。

,式中:

P——耕地产能指数;αi——第i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βi——第i種作物的产量比系数;q——耕地自然质量系数;

t——技术水平系数。

3 评价结果分析

3.1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灌南县耕地质量等别主要包括优、良、中三个等别,其中优等17617.33hm2,占耕地面积的30.00%;良等40246.73hm2,占耕地面积的68.52%;中等866.96hm2,占耕地面积的1.48%。根据2016年度灌南县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统计出评价区内耕地的2016年度国家自然质量等别分别为5等、6等和7等。其中5等地分布主要在灌南县的东北部分;6等地在全县11个乡镇均有分布,总体分布较为均匀;7等地主要分布在灌南县的南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个评价结果等别数量相同,但等别分布略有差异。此外,从具体指标层面分析耕地质量等别与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形成差异分布的原因有: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指标比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多选取的耕作条件、健康状况和生物特性的相关指标,其中耕作条件中的田间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洪标准和田间输水方式等指标均可以通过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进行改善,从而提高耕地质量等别,而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无这些指标因素,故不能全面体现因土地整治项目等原因引起的耕地质量的变化;而生物特性指标在现阶段因数据采集的问题,指标的准确性有待商榷,故这项指标对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也会引起与耕地自然等别分布的差异。

3.2 耕地产能评价结果分析

灌南县耕地产能等别主要包括6、7、8三个等别,其中6等16875.60hm2,占耕地面积的28.73%;7等34429.41hm2,占耕地面积的58.63%;8等7426.01hm2,占耕地面积的12.64%。灌南县耕地产能等别中,6等地主要分布在堆沟港、新集、百禄、北陈集、孟兴庄、三口等镇,7等地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8等地主要分布在新安、田楼、李集、张店、三口、汤沟、孟兴庄等镇。

4 结语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均为等别数量不同,分布也有一定差异。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耕地产能等别评价指标比耕地利用质量等别多选取的技术水平的相关指标,如农田防洪标准、灾害防治水平、农机化水平和农艺管理水平等指标均可以通过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进行改善,从而提高耕地产能等别,而耕地利用质量等别无这些指标因素,故不能全面体现这些指标对耕地产能的影响;两者指标权重也不一致,从而对各指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李河.中国耕地质量评价和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5):20-22+24.

[2]伍育鹏,郧文聚,邹如.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耕地产能核算方法及分布[J].农业工程学报,2018,24(01):85-89.

[3]王帅,骆云中,谢德体等.基于农地分等的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评价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7): 198-205.

[4]匡丽花,叶英聪,赵小敏等.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31(7):859-868.

收稿日期:2019-07-20

作者简介:于威(1988-),男,汉族,本科,灌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利用科科长、批后监管中心主任,主要负责全县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出让,征地补偿,耕地保护工作,对征地补偿,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报批,用地审批及批后监管工作有丰富经验。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评价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