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家校合作策略

2019-11-14 13:52郑利兰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校家长学校

郑利兰

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重要阵地,家校合作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家校关系更显复杂化,家校合作出现了多种新矛盾。从现代家校合作角度来看,家校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我们只关注到单向交流,还缺乏全面的合作意识,还未能形成良好的机制。基于这样的背景,家校合作的老话题在新形势下又重新摆到了面前,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优化家校合作策略显得很有意义。

一、更新观念,达成教师、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共识,形成教育的共同体

学校整体规划,促进管理创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合作互动式家校共育合作体”的总体发展思路。由学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社区成员的代表共同组成“合作互动式家校共育合作体”领导小组,统筹“家校共育合作体”的各项工作。合作体共同商议并修订《学校家长委员会章程》。在“家校共育合作体”指导下组建班级家长联谊会、年级家委会和学校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组织。学校要将家校教育共同体建设及家校合作探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制定家校合作的方案。

二、整合资源,优化教师、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方式,促进教育的完备性

1.整合家长资源,教育任务由“单向化”向“合作化”转变。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有效,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任务的合作伙伴。家校需要相互配合落实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理念传输给家长,最大程度地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校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学校在资源的整合的过程中吸取家长好的教育方法与观念,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借鉴。通过调查,收集家长的有效资源,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于应用,尤其是教师志愿团队和家长志愿团队的建立,将两者的身份做了很好的融合,有利于教育的完备性,促使教育任务从过去学校的“单向化”逐步转化为“合作化”。

2.优化合作模式,家校合作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合作模式的优化,需要学校转变育人角色,由指导模式逐渐转为服务模式,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关注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更是要学校关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要为每个家庭找到成长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家庭形成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如,学校針对一年级新生开设了《萌娃小学生活初体验》校本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与学校校园文化结合,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收集、分析与思考,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校本课程《萌娃小学生活初体验》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家校互动的方式,学生学完了相关内容后,通过“回家口述、父母记录、教师评价”三个环节,既可以督促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又向家长进行了学校文化和行规教育的宣传,同时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落实,将学生和家庭联系起来,使文化的种子从学校吹落到每个家庭。

三、提升素质,提高教师、家长对于学生教育的能力,增进教育的有效性

1.系统培训,培训内容从“理论化”向“实践化”转变。学校构建了“纵向引领、横向互助、外力提升”的培训机制,对教师和家长层面实施培训,从而改变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观念和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和家校合作的义务。

(1)纵向引领培训。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引导家长明确家庭教育职责,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技能与知识。通过班主任例会,对教师进行有效合作、有效沟通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区分年级对家长进行跟踪式培训。

(2)横向互助培训。学校积极组织家庭教育论坛、家长教育沙龙、教师家校合作案例交流等多种形式。家长、教师同伴互助的交流方式,使得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展开有效交流,提升合作智慧和能力。

(3)外力提升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教育局领导来校讲座,提升家长及教师的合作水平。

2.教师提升家校合作能力,教师能力由“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学校借助校本培训,让教师家校合作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改变了许多教师过去凭“经验”教育的现状,而是在学习、实践、反思中,逐步向“专业化”转变。教师更善于因材施“教”了: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量身制定不同的策略;教师更善于“换位思考”了:在遇到问题时,教师能站家长的立场,体会家长的心情,尽量化解家长的抱怨与疑团;教师更善于沟通了:教师与家长能够保持有效双向交流,互相尊重,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与不同背景下的家长交流,开阔视野,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取帮助。

3.家长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教育角色从“依赖型”向“伙伴型”转变。学校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努力探寻适合学校实际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家长可以观看微课视频,关注孩子的学习程度,及时与教师联系。学校初步探索应用微课资源,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家校沟通助力孩子成长。

四、发展师生,完善学校、家庭对于学生教育的环境,实现教育的持续性

1.完善家校评价机制,构建“家——校——生”三合一评价体系。学校不断完善家校评价机制。(1)家长评老师,每学期在家长中开展民主测评,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师对家长的态度、行为、语言等情况纳入师德考评。(2)学校评家长,开展优秀家长评选和家长事迹报告会,将家长中的优秀教育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3)家校评学生,我们开发了学生网络评价系统,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实施对学生的评价。“家——校——生”三合一评价体系的产生,营造了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能。

2.畅通渠道,聚焦沟通,营造“合作互动式”家校共育良好环境。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努力构建开放和谐的学校、家庭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校千方百计畅通家校沟通交流的平台,常规的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校讯通、微信、QQ、家校联系册,新增的有:预约式家长见面会(每周安排特定的时间,在家长预约的前提下接待家长)、校长接待日(每周一下午确定为家长接待日,家长可以联系校长)、大型活动开放日。同时,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学校网站上设立家长学校栏目,开通家校互动网站,家长可实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及在校表现情况,设立校长信箱、家长意见箱等。同时,学校重点从教师层面进行教育和管理,改善家校沟通的方法。开辟“师说讲堂”,由校长和有关教师组成讲师团,重点围绕家校合作的主题,开展教师的教育培训,并在学校网站开辟师说讲堂栏目和家长网校。

3.实现教育的持续性,“师生共成长”成为学校核心理念。师生共成长,教师和学生都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率先发展既能成为学生成长引领者,又是学生成长中合作伙伴。教师既要发挥教育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又要努力促进自身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境界。“师生共同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工作的归宿。通过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提高了家校合作的效果,也提升了教师的管理能力,家校沟通能力,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最受益的是学生的成长,在家校合力的作用下,学生在德育、学业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五、和谐关系,加大教师、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力度,形成良好家校关系

1.家校志愿者引领志愿服务新风尚,彰显校园有爱氛围。为了进一步推动家长与学校的有效合作、互动参与,学校依托家长委员会组织两类校园志愿者。一类是每天上、下学到校维持秩序的家長志愿者,另一类是有专业素养的家长志愿者,我们通过全校的资源调查,建立“家长资源库”,这些家长有的辅导学生的社团活动,有的利用午间广播开设“家长讲堂”,还有的辅导教师文艺活动等。相应的,教师也成立志愿服务团队,教师志愿者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建立四点钟学校。每学年开设暑期义务辅导班等形式服务学生,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志愿者活动,乐衷于公益事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积极踊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校的志愿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2.巧搭沟通桥梁,促进亲子感情交流,打造和谐亲子关系。积极推进亲子活动。如“亲子共读——建书香家庭”等活动,家长可以在家与孩子共同阅读,可以参与班级的亲子诵读活动,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类阅读分享活动,体验亲子读书的快乐与收获。“亲子共创——水果创意设计”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探讨,共同设计,共同制作,使家长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亲子活动的大力开展,帮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缩短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育儿方法,营造和谐亲子关系。

3.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合力推动教育,逐步提升学校的满意度。家校合作的开展,家长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给与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和谐的家校关系,使得学校无论在教育质量还是在特色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合力推动的教育使得学校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总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家校合作策略,使得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家校家长学校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