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及路径研究

2019-11-14 10:16汤丽洁蒋旭东王涛徐鑫杨庆
环境与发展 2019年9期
关键词:评价

汤丽洁 蒋旭东 王涛 徐鑫 杨庆

摘要:加强创新型城市低碳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合芜蚌示范区为例,在研究创新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创新型城市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实际数据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从坚持创新和低碳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低碳产业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对我国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路径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9-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124

The evaluation of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and pathwayresearch in innovative cities——Taking Hefei-Wuhu- Bengbu Pilot Region as an example

Tang Lijie,Jiang Xudong,Wang Tao,Xu Xin,Yang Qing

(Anhu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efei Anhui 230001,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low-carbon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Taking Hefei-Wuhu- Bengbu Pilot Regio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low-carbon construction in innovative cities, this paper build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innovative cities, and evaluates it with actual data.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innovative cities, including insisting on innovation and low-carb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igh-quality low-carbon industrial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Keywords:Innovative city;Evaluation;Path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合蕪蚌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安徽省创新高地,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建设,示范区在科技发展、人才引进、经济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大好局面基本形成,逐渐探索出一条以重点区域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新道路[1]。因此,积极探索合芜蚌示范区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不仅是合芜蚌示范区低碳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是响应国家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

1 合芜蚌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1.1 发展现状

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三市通过“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创新链条,驱动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

合肥市先后获批国家新能源示范市、国家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国家低碳城市和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1.2 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城镇化高速推进,人口集聚效应凸显,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城市扩张造成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加大,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加;合肥、芜湖位于长江经济带,三市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平缓,水电发展空间狭小,风力资源有限;政府在低碳监督、执法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仍然较为薄弱;政府和社会公众低碳意识有待加强;温室气体统计、监测和考核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2 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设计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就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做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为了突出合芜蚌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本研究在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能源、低碳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低碳创新方面的指标,在上述五个方面下设立20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形成最终的指标体系(表1)。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加权平均得到相对合理、标准化后的权重。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上述各项指标中,由于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入指标体系计算,需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其中x为指标值,f(x)为标准化后的值,a1和a2分别为最小值和最大值。当指标值为正向指标时:

当指标值为负向指标时:

将各市计算得出的标准化后的值乘以权重,最终汇总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2.3 评价结果分析

2015—2017年低碳发展评价得分从高到低的排序均为:合肥、芜湖、蚌埠,详见表2。

3 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3.1 坚持低碳和创新融合发展

创新型城市与低碳城市在发展基础、最终目的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两者都必须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强经济实力,其核心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城市发展中的技术含量,最终目的都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首先要推进国内外合作交流, 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其次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在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固碳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区域低碳发展技术体系;最后要支持具备低碳技术优势的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加大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低碳技术专利申报,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保持低碳科技创新优势。

3.2 打造高质量低碳产业体系

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以实施“三重一创”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提高产业承接水平。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三市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建设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梯次推进、接续发展格局。着力提升现代商贸、家政服务、教育培训、旅游休闲、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加快共享经济、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采用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效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传统优势制造,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聚区内的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3.3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正确把握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大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夯实绿色发展制度根基。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要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交易;还要积极探索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化能耗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市重点用能单位之间通过用能权交易获得用能指标,推动建立以重点用能单位为主体的用能权交易模式;实行财税优惠政策,拓展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低碳产业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切实增强资金保障能力,确保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宏观调控力度,确保合芜蚌示范区低碳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4 结语

本文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构建了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近几年,合肥、芜湖、蚌埠低碳发展水平整体是上升趋势,合肥低碳发展综合水平高于芜湖和蚌埠。在分析创新型城市低碳城市发展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从坚持创新和低碳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低碳产业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的路径,以期对创新型城市低碳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敏.经济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合芜蚌创新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113-115.

收稿日期:2019-08-16

基金项目:中國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项目编号:2014140)

作者简介:汤丽洁(198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和绿色低碳发展。

猜你喜欢
评价
唐DM 智联创享型
难与易
2006—2017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