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艺术属性

2019-11-15 08:20
剧影月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众戏剧艺术

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由代表其高峰成就的艺术大师和经典作品来支撑的。我们说文学是艺术,首要证明当然是古今中外无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屈原的抒情长诗、荷马的史诗、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鲁迅的中短篇小说等;说戏剧是艺术,自然不会忘记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莫里哀、曹禺等大师们创作的堪称经典的戏剧作品;就是叙事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也都可以随口报出一长串伟大艺术家和经典作品的名单。还有比电视诞生早不了多少年的电影,至今也是大师辈出,可以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而且还在不停地出现。相比之下,电视剧的状况可怜多了,甚至无法报出一个响当当被认可的电视剧艺术大师,至于作品,也许有几部电视剧能走红一时,可说到能否作为传世经典,就很值得怀疑了。

现实的尴尬引发了电视剧创作与理论界的混乱:创作者一方面受惑于电视剧强大的传播效应和商业收益,一方面又在类似艺术形式电影的成就和表达手段面前自惭形秽;理论家则一方面痛心疾首于电视剧义无返顾地走向通俗的自甘堕落,一方面又为电视剧找出种种大众传媒的特点来为之辩护,从电视剧本身表达手段的“小屏幕论”到其传播环境的“客厅文化论”直至其传播方式的“广播出身论”等等。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双方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一个致命的问题:电视剧是艺术吗?或者说,电视剧是一门有自己的本体特征,能够独立于其他艺术样式,成为继电影之后的“第八艺术”吗?

讨论这个问题可能要分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发展阶段的规律;二是电视剧艺术目前究竟处于什么阶段?为什么?

艺术起源于生活,任何一门艺术种类的诞生至少需要两个契机,一是主观条件,即现实生活里萌发的精神需求,二是客观条件,即物质社会提供了适宜的媒介条件。比如叙事艺术:它萌发于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对故事的需求,当客观世界提供了纸质媒介后,故事便被记录下来成了文学,当进一步出现印刷媒介时,文学便广泛地传播发展起来;建筑的发展为戏剧提供了剧场和舞台媒介,戏剧便顺理成章地发展起来;上世纪光学和声学的发展,加上医学对人的视觉暂留现象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电影的诞生;电视剧也毫无例外产生于电学的信号传输及扫描成像技术的基础之上。这里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媒介功能的日益完善,直接导致了艺术表达语言的日益专门化、精英化,这就必然造成传播对象的范围不断缩减,所以,所有艺术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入一个从大众向小众的进程。我们可以分别考察一下各门艺术的发展阶段变化。

文学在发展之初的口头传播阶段是最大众化的,无论在原始部落里聚集在巫师身边听故事的人,还是后来在茶肆酒楼听说书评话的人,都是受众面极大的普通大众。随着文字、印刷等专业技术的出现,大众开始分流,文学演变为识字的人才能所享用的艺术,最后变为有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看懂体味的高端艺术,大众读者被分流为不同的读者群,大众化自然也就变成了分众化、小众化。

戏剧在开始时与文学的情形很相似,古希腊的剧场规模完全是根据大众需求设立的,也是面对大众开放的,之后专门的剧场就越来越小,直到今天出现的实验小剧场、甚至咖啡馆戏剧艺术,观众对象也从普通大众演变为有一定戏剧修养和专门爱好的人士。

电影在大众化之初,只是马戏场里的一种视幻魔术,之后才有了专门的电影院,随着电影艺术的日益精致,适合不同观众的分门别类的院线出现了,电影院也从一个大厅变成了若干小厅,以满足不同层次、修养、爱好的分众需求,亿万观众同看一部影片的上座奇迹也越来越少,近乎神话了。

非叙事艺术门类的情形也是如此,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原本都是满足大众的精神活动,我们从尚存的民间歌舞、教堂等群体活动场所的古老壁画雕塑上还能找到其大众化时期的遗迹,可今天这些高精尖的艺术已主要存在于高雅的厅堂、展馆、画廊,成为小众化的精神奢侈品。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就是每种门类的艺术样式,可供其表达的大众化精神内涵和艺术本体内的媒介特性是有限的,当这些有限的资源被开发表现殆尽时,艺术必然要往内在精神和外在手段的更深处开拓,所以文学出现了意识流等各种复杂的表现方法;戏剧由古典主义大师莱辛严格地科学化为“三一律”,又从布莱希特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音乐从结构复杂的复调、奏鸣曲等发展到十二平均率无调性音乐等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声音;民间舞蹈变为范式严谨的芭蕾;绘画、雕塑由具像走向抽象;电影掀起了新浪潮……所有这些由艺术敏感超越大众的天才大师所做的贡献,把艺术推向更高的层面,也推向了离大众越来越远的艺术象牙塔。当然,这只是就大趋势而言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各门艺术为了延长其大众阶段的生命力,还是有许多回归大众的现象与之交错并存的,比如通俗小说、民间流行音乐、传统戏曲、好莱坞商业大片等,甚至还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大师为之努力,比如反对芭蕾等烦琐程序束缚人的肢体天性、提倡解放天性回归自然的现代舞大师邓肯,但在艺术领域里确实是凤毛麟角。艺术这种从大众向小众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趋势。

这种现象还带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门艺术在其大众黄金时期的大师和经典作品往往并不是在当时被认定的。我们至今无法确切地认定《荷马史诗》究竟是真有一位名叫荷马的大师的天才创作,还是无数无名游吟诗人的集体结晶。有史记载的也是如此,莎士比亚是公认的戏剧大师,其悲剧、喜剧、历史剧创作中有无数作品可以进入戏剧艺术史的经典行列,可他在戏剧还处于由民间戏班子跑江湖式的向大众传播时期,充其量只是一个凭手艺吃饭的艺人,不过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艺人,因而得以生存而已。

了解了艺术发展的这个客观规律,再来看电视剧的现状,就不难理解,作为一门艺术,电视剧尚处在早期大众化发展阶段。问题是,电视的出现比电影晚不了多少,为什么电视剧发展得如此缓慢呢?电影早已是大师辈出、经典充栋了,而电视剧似乎还停留在追求收视率最大化的大众时期。这和电视剧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有关。

首先,电视剧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叙事艺术样式,它的依附于电视媒介的特性阻碍着电视剧向叙事艺术的深度拓展。与所有艺术不同,电视不是起源于对生活的模仿、表现,而是起源于对生活场景的“转播”,从某种意义而言,电视的最佳模式不是讲“故”事,而是讲正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比如“真人秀”就是一种能充分体现电视本体魅力的节目形态。可作为叙事艺术的电视剧,必须采用虚构、建立人物对立和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等有违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手段,所以,它的发展道路是从小心翼翼地转播戏剧、电影开始的,随后模仿拍摄戏剧化和电影化的作品。这使它长期不能摆脱戏剧电影等传统叙事艺术的模式,无法寻找自己独立的艺术本体。另一方面,它又不可能摆脱电视媒介,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地限制了其叙事表达手段。所以,寻找电视剧的叙事平衡支点就显得格外的困难。

其次,电视剧也不是一种纯粹的视听艺术样式,除了目前电视音视频技术的客观条件限制外,更重要的是,电视剧画面与声音的美学价值与其他艺术样式有别。导演李少红曾经拍了一部在音画处理上非常突出的电视剧《大明宫词》,如油画般美纶美幻的画面,莎士比亚式华美的台词用近乎吟颂的语调朗诵出来,其成功直接刺激了电视剧制作的精致化风尚。可后继者显然忽视了《大明宫词》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用传统的视听美学价值能衡量的。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这种表现风格是全新的,而信息的新鲜性才是导致其瞬间刺激强度的主要成功因素,所以后继模仿者即使能拍出同样华美的制作,因为信息的重复,就大大减弱了其刺激强度,从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即使李少红本人随后拍摄的类似风格的作品,也不可能再取得《大明宫词》的成功了。所以,电视剧的视听艺术美感并不取决于传统的美学价值,而是取决于其信息的新鲜度和刺激强度。当然,任何艺术都讲究创新,但其艺术标准相对是稳定的,而以信息传播的刺激强度来一味求新的电视剧,艺术标准是随着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度而不停变化的,其艺术创作难度于此可见一斑。

难度本身并不能成为阻碍电视剧艺术发展的因素,可当它和电视剧市场的急功近利结合起来时,一切可能的误差都被排除在商业计算之外,电视剧似乎只能停留在大众传播阶段了。这并不是一种批评,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描述和认识。其实电影等艺术还拼命地想留在大众阶段而不能呢。问题在于,艺术的由大众阶段向小众阶段的发展是客观规律,任何艺术样式都不可抗拒,电视剧也不例外。这几年电视剧由万巷人空的收视奇迹到无法遏止的逐年收视率下降就是明示。电视频道开始细分、专业化也是走向分众、直至小众的趋势所迫。新媒体的崛起兴盛必然会取代电视剧的主流大众传媒位置。这种情形提示着电视剧的创作者与理论建设者,电视剧的大众黄金时期已经为时不久了,如果我们还迟迟徘徊于电视剧艺术的本体之外,满足于电视剧表面的繁荣,那么,很可能会失去在电视剧发展的大众阶段创作出经典作品的机会,那不能不说是电视剧艺术的遗憾和悲哀了。

猜你喜欢
大众戏剧艺术
大众偶像
传统戏剧——木偶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纸的艺术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