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标题音乐的审美

2019-11-15 08:20
剧影月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练习曲听者小调

无标题音乐是一种不借助任何文字的手段、单纯依靠音乐表达的纯粹音乐形式,其脱离了词语、解释、人物、动作、事件等外部因素限制,在纯粹的连贯乐音中流淌音乐艺术的美,无标题音乐是大自然与人本主义的高度统一。正如音乐家巴托克所说,“仅有音乐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找回本真”。

无标题音乐的审美体现了作曲家、演员、听众三方的交流、理解、结合、融会,是审美感知的直接传达,体验的认同及升华,同时可贵于三度创作中听者想象的自由及理解的超越。

无标题音乐不需使用特定的名词及具体的事件,其直接指向于音乐的动态结构,利用音乐本身的时间流逝,营造出丰富的变化,并沉淀出心灵的感同及反思。在不利用客观意识形态的导向下,听众与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精神交流。如肖邦作品25号第12首《c小调练习曲》“大海”练习曲,是肖邦听闻“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写成的。它和作品10号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差不多时间创作,而且调性还相同,都是c小调,有人称之为“大海练习曲”,因为它的乐思汹涌有如波涛。而另外一首《c小调练习曲》也一样,利用跳跃的附点节奏型及上升的旋律线,左手琶音的快速起伏、力度的强化等作曲形式,让听众感受到革命人民的抗争与呐喊,使心潮一同随音乐而奋进。

无标题音乐是体验式的审美,在概括性的内容与认知同化并升华后,听者的内在诉求得到满足,同时音乐也会诱发听者在自我生活中产生情境联想,音乐在此时反作用,容载了听者被点亮的情感。正如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悲剧》一样,在马勒本身创作时并没有为这首交响曲冠以任何标题,但作品中的悲剧性感受容易把听者带入悲怆的情境,并联系上自身的某些事物,同化自身相似的感情经历,产生挥之不去的共鸣。作品承载的悲剧色彩在不同的听者身上,因不同的经历,产生出不一样的共鸣及评价,这也增添了作品本体的丰富性。这样的双向交流,有时会让欣赏者从情绪的影响、激发到情感上的无我,到完全的仰天长问融入音乐,漂浮于音乐之中。

无标题音乐是主观与自由的想象。音乐本身就是时间的艺术,是想象力的产物,是特定时间内融合听者的情绪、认知、感触的综合反应,这种自由的状态更加充分体现于无标题音乐的审美之中。作曲家只是通过音符的流淌,任由乐思在物理的震动中有序的飞翔,缺乏想象的听者不会领略这纯粹的、没有指向音乐的乐思、乐韵,更无法感知作曲家所要表达之意。但若是一位鉴赏力契合的听者,则会领略到音乐之中天才的创造,并随音乐本来的指向发散出共鸣与幻想力的创造。如聆听肖邦作曲的作品23号,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很容易随作曲家的意图,感受到其中的豪迈的英雄气概、悲剧性的形象和爱国主义热情,也很也容易联想到这部作品是肖邦因华沙起义失败影响下的产物,通过作品也深切感知作曲家本人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情绪,并随音乐而感动。

总而言之,无标题音乐是听者领悟力的超越,在欣赏无标题音乐时,欣赏者常常可以领会音乐之中“声尽意不尽”的弦外之音,这超越了乐曲的情趣、意境,达到一种更有高度的控制及领悟。这种超越是人们通过音乐进行的心灵升华,是从小我忘却开始思想的自由翱翔。特别是其中杰出的无标题交响音乐作品,以最为丰富的声音动态及最深刻的精神动态有机结合并完美统一,给予听众强烈的震撼,所引发想象的幅度,思考的深度,情感的温度是其他音乐体裁难以比拟的。

猜你喜欢
练习曲听者小调
和声小调音阶
劳工(外二首)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三人成虎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