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缘》中亚洲景观的美式建构与呈现

2019-11-15 12:41耿一钧
电影新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摘金尼克亚洲

耿一钧

2018年8月15日,《摘金奇缘》在美首映,成为1993年《喜福会》以来第二部由全亚裔演员主演的好莱坞电影。①上映后,该片以3000万美元的投资换取了2.38亿美元的票房回报,成为当季度最高回报率的浪漫喜剧。②同时,来自《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都对该片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不过,另一方面,《摘金奇缘》也面临着批评的声音,例如《纽约时报》曾指出该片在中国并没有受到同样的追捧。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影片中的东方与现实的东方相去甚远。除影片导演朱浩伟和编剧之一关凯文外,该片其余主创人员皆为非亚裔。而朱浩伟虽为亚裔,但出生、成长于美国加州。因此,《摘金奇缘》可以说是一部在美国文化视野下建构的展现当代亚洲图景的电影。通过对影片中亚洲景观的解析,可以考察美国人眼中的亚洲现状与文化符号,进而了解它们与真实的亚洲之间的距离。

一、奢靡与肤浅:亚洲的“镀金时代”

奢华与肤浅既是影片最主要的呈现面向,同时也是美国对亚洲的最新认知。19世纪末,亚裔在美国属于劳工阶层,从事采矿、修筑铁路等高强度但低报酬的工种,成为美国白人歧视的对象。④20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开始崛起,至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作为抵御该风暴最有力的国家之一的中国经济受到全球的关注,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经济体。例如,次贷危机后不久,纽约时报就以“中国市场再一次腾飞”为题撰文。⑤同年10月,纽约时报再次报道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已初见成效。⑥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的财富也在全球受到认可。《纽约时报》2009年初就报道中国工商银行“超越了摩根大通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⑦亚洲,不再是过去那个因贫穷而备受歧视的对象,它作为新晋的富豪的形象开始在美国逐渐生成。

因此,电影中自然也充斥着富裕的亚洲的图景:影片女主角朱瑞秋的大学同窗林派克家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拥有一座独栋别墅。朱瑞秋的男友杨尼克被称为新加坡的贵族。他们乘坐的是头等舱从纽约飞往新加坡,朱瑞秋甚至调侃航班提供的睡袍质量超过任何一件她的衣服。杨尼克在新加坡的家是一座占地面积广阔的庄园。当杨尼克的朋友举办婚前单身派对时,女方租下苏门答腊岛上的整片景区,男方则将派对地点安置在公海中的一艘大型邮轮上,派对参与者需搭乘直升机才能进入。杨尼克的姐姐阿斯特在上海享受的同样也是豪门的生活,她时常外出豪买,能很轻松地买下价值120万美元的缅甸珍珠吊坠耳环。电影甚至利用东西对比突出这种贫富差异:当朱瑞秋刚抵达新加坡机场时,她对机场内的蝴蝶花园与电影院感到震惊,并坦言纽约的JFK机场带给她的“只有螺门杆菌和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对亚洲富裕图景的塑造是片面且贬义的,歧视依然存在。亚洲富豪被塑造成为“暴发户”的形象,他们拥有巨额的财富,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高尚的精神。富裕的亚洲常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镀金时代”相提并论。例如弗兰西斯齐就曾公开指出“那个年代与我们现在所身处的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⑧因此,当下的亚洲与100多年前遥远的“镀金时代”之间的联系就此被人为建立。“镀金时代”来自马克·吐温与查尔斯·沃纳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小说讽刺了当时与冉冉升起的美国相对的黑暗面。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样一个时代中,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美国富豪的生活却显得浮夸与奢靡:他们在宴会中给马喂食香槟,用100美元点雪茄,将名贵的珍珠融入酒水中豪饮。《摘金奇缘》中对富豪的奢华场景的表现与“镀金时代”的美国异曲同工:杨尼克的朋友之一泰博纳在前往公海邮轮前曾随意、轻佻地撒下一大把美元作为小费;公海上的单身派对则完全呈现出一幅酒池肉林的场面。

“镀金时代”的富豪生活在美国人的印象中是负面的,他们称那段时间“生活豪华而思想简单”。⑨的确,当时的美国富豪为了摆脱暴发户的形象,曾疯狂地模仿欧洲贵族收藏艺术品的习惯,希望借此速成的方法塑造自身文化精英的身份。⑩《摘金奇缘》中也呈现了这种为了彰显品位而盲目地模仿,且这种模仿是富裕的亚洲对相对停滞的西方的模仿,形成了肤浅的亚洲与文化的西方的二重结构对比。例如,林派克的母亲曾介绍他们住宅室内装修的灵感来自凡尔赛镜厅以及特朗普的洗手间。在当下的美国,如此富丽堂皇的室内设计不仅不是品位的彰显,相反,这将会成为缺乏审美的标志。影片提及的特朗普的浴室就被美国媒体多番病垢,因为特朗普特别偏爱金色。《纽约时报》还曾就此话题进行调侃:古根海姆博物馆曾拒绝了特朗普借调凡·高作品的申请,却回复可以给他一个在展的纯金马桶。⑪

近年来,亚洲地区的经济的确增幅耀眼,在世界经济体系与结构中的地位也日益增大,但并不是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同时富有,且这些富有的亚洲国度中也并非不存在贫穷、弱势的群体。同样,也并非所有的亚洲富豪都除了金钱以外一无所有。影片中呈现的,是西方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的权力所建构的遥远亚洲的局部缩影,并非真实、全面的亚洲图景。这份缩影还通过媒体对公众引导的权力与百年前的“镀金时代”建构关联,成为其当代影射与回响,被无限放大与合法化,形成了当下美国对亚洲财富的偏向性印象。

二、家庭与自由:东西文化的冲突与选择取向

家庭的羁绊与对自由的追求所掩盖的东西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则是奢靡面具下影片突出的核心思想。这种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东方传统对西方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7世纪与18世纪的欧洲,传教士与一些著名的欧洲学者曾对孔子的学说进行过转译与阐释。例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就对所谓的“中国精神”推崇备至。而“中国精神”就来自传教士对儒教伦理中“仁”所包含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理想状态的阐述。⑫进入19世纪,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建构,源自西方的价值被予以充分肯定,而东方的传统则被视为停滞与落后的表征,这种崇拜也随之逐渐消解。例如,在这种转变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的马嘎尔尼就曾说:“中国家庭维持着一种等级隶属关系……亲情和责任手挽手共行,从不希望分离。不必劝诱孩子仿自遗产继承……也没有必要为一处固定的居住权而向父亲强索。根据中国人的观念,一户家庭只有一致的利益……家庭的劳动都是在父亲的安排下共同进行”。⑬50年后,美国人卫三畏也提及“父母管制子女的权利……拥有非常广泛的权,虽说不是毫无限制,这种权确实很大”。⑭这些较早对中国家庭结构与关系的描述成为后续研究广泛引用的对象,因此令西方受众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这也在《摘金奇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呈现。且影片重点突出的是东西对比下对亚洲传统家庭结构的否定以及对美式价值观的肯定。这主要通过朱瑞秋与杨尼克的感情波折以及杨尼克的姐姐阿斯特在婚姻破裂前后对自我的定位来呈现。

杨尼克的母亲杨艾莉秉持着传统的亚洲家庭伦理观念,是典型的亚洲文化浸染下传统女性形象的化身。杨艾莉原本在剑桥大学法学院求学,但为了婚姻,她选择了退学。她曾自述自己并非她婆婆属意的媳妇人选,甚至没有从婆婆手中获得杨家代代相传的婚戒。她在漫长的婚姻中遭受了来自婆婆持续的压力,而她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很大一部分目的在于获得婆婆的认可。同时,即便当她已经很能够干练地支撑起家庭复杂的管理时,在婆婆眼中她的地位仍然低下,会因为饺子包得不好而受到指责。更重要的是,杨艾莉轻视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文化,认为这与东方的价值取向南辕北辙。例如,她最初得知朱瑞秋的母亲(下文简称朱母)支持她对职业的选择时曾轻蔑地说:“追求个人的兴趣,多么美国化。”接着她补充说道,在亚洲“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铺好了未来路”。而她也早就为儿子杨尼克规划好了未来的道路—回到新加坡,继承祖产与家族生意,与有名望的豪门女性联姻,继续充当新加坡乃至亚洲的贵族。当杨艾莉与朱瑞秋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时,她首先利用保持包饺子的传统暗喻并强调“不能丢弃中国传统”这一观念。继而告诫朱瑞秋,在亚洲“家庭总是第一位的,而非追求个人的兴趣”。她甚至认为她从剑桥退学,进而帮助杨家打理生意的行为是一种“荣誉”,而非美国人眼中的“过时观念”。

朱瑞秋则相反。虽然她曾认为自身看着与中国人无异,但她母亲却说她的思想与中国人“不同”。此外,在新加坡,林派克再一次点出了朱瑞秋的身份本质—香蕉人,“外表是黄种人,但内在确是地道的白种人”。影片也通过各种细节不断佐证朱瑞秋的“香蕉人”特质。例如,当她听到杨尼克说去东方时,第一反应是曼哈顿的东村,而同在大纽约地区的皇后区对她而言是一个更远的东方的选项,位于东方的亚洲并不在她日常的认知范围之内。与此同时,与所有白种人一样,朱瑞秋热情、外向,当她与杨艾莉第一次见面时,她本能地采用了西式的热情拥抱—这反倒让杨艾莉感到不甚习惯。

在影片中,当代表东方传统的杨艾莉与代表西方文化的朱瑞秋发生冲突时,朱瑞秋总是成为最终赢得胜利的那一方:当朱瑞秋遭到杨艾莉的质疑与否定时,她选择直面这种困境。在好友林派克与奥利维的帮助下,她首先依靠被重塑的外貌成功超越了其他女性,成为婚礼当日镜头的焦点。她不受东方礼节的束缚,主动与“为了不被打搅要求一个人占据一整排座位”的因袒公主交流。并依靠自己对因袒公主论文的独特见解获得了她的认可与赏识。朱瑞秋的座位也因此在婚礼上更为靠前,超越了杨艾莉,甚至杨尼克的奶奶。当然,朱瑞秋的终极胜利在于她与杨艾莉在影片尾声时博弈的结果。事实上,朱瑞秋非常擅长心理博弈。在电影开篇,她利用一手烂牌赢了一场赌局。但影片最后,在与杨艾莉以麻将为媒介对垒中,朱瑞秋选择将到手的胜利牌拱手让给了杨艾莉,并告诉她自己为成全杨艾莉而拒绝杨尼克求婚的事实。最终,杨艾莉深受触动,放下了对朱瑞秋出身的偏见,也放弃了将杨尼克留下身边继承祖业的规划,选择让儿子追求自己的幸福,并取下自己手上的戒指,作为杨尼克向朱瑞秋的求婚戒指。

另外,杨尼克的姐姐阿斯特的结局也体现了她对传统亚洲观念的突破。阿斯特嫁为人妇后,辞去工作,远离基金会等组织,尽量将自己从原本风生水起的职场女精英向家庭妇女的角色转变,掩藏自己的锋芒。她甚至将购买的奢侈品都偷偷掩藏,包括只佩戴一次后就将那件价值120万美元的珍珠耳坠藏于柜顶。她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不想给丈夫带来压力,也不想让丈夫认为自身的成功源自身边的妻子。她扮演的是传统亚洲女性恪守妇德,将自身塑造为丈夫身后的影子,以更完整、全面地烘托丈夫全盛的男性主义气质的角色。而这种观念一直以来为西方文化所诟病。例如1793年,马嘎尔尼的副使巴罗就指出亚洲各国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令“女性的个人才能至今仍未得到发挥”。⑮包括近年的《纽约时报》也报道了亚洲尚存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指出“社会变迁带给城市亚洲女性新的自由与抱负总是又被多种手段阻碍了自身的自由”。⑯讽刺的是,阿斯特的这种隐忍与牺牲换来的是破碎的结局。自此,她意识到自己的丈夫是个“懦夫”,她完全没有必要为此付出。于是,她开始选择做真实的自己。阿斯特坦言不必担心他们母子的住处,因为她“拥有14栋类似的公寓”,并且,她找出藏匿的珍珠耳坠,优雅地戴上,潇洒地离开。

无论是杨艾莉最终的决定还是阿斯特的转变,都暗示了在东西文化的冲突中影片对西方文化的选择与偏好的价值取向。因此,某些东方的传统在此成为西方文化的反衬,以遥远的“他者”形象出现,帮助西方群体更清楚地看待、认知自身的文化,并持续塑造西方文化的合法性特质。

三、区隔与奋斗:“玻璃天花板”下美国唐人街的现实景观

唐人街中居民的奋斗史可谓是美国窥视东方最直接可感的窗口。目前,在美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唐人街的身影。在《摘金奇缘》故事发生地之一的纽约就有三个华人聚集区,女主角朱瑞秋就来自法拉盛地区。法拉盛位于曼哈顿岛以东,是纽约市第四大的中心商业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人开始前往法拉盛地区居住,目前,该区已经成为纽约最年轻的华人聚集区。⑰2010年,该区亚裔人口已达49830人,占全区人口的69.2%。⑱不过,相比白人聚集区,任何一座唐人街内的人均收入、教育水准等都显得较低。因为唐人街“并非理想的居住地,而是新移民进入主流社会、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暂时落脚点”。⑲一直在唐人街居住的,是无法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群体。他们中很多人其实并不能说英语,因此只能滞留在唐人街内。并且,很多在美华人所从事的仅是不需要专业技术的劳动力密集型工种。

影片中,朱瑞秋曾向杨艾莉介绍,自己的母亲刚去美国时就不会说英文,但她工作非常努力,曾依靠做餐厅服务员来养家。如今,她成为法拉盛地区最优秀的房产中介。同时,朱母对女儿倾注热情,让她接受优质的教育,学习经济学,并最终成为纽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可以说,二人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唐人街内努力向上的华人移民一代与二代的生活图景。朱母的奋斗经历自不必多言。不过,在这些努力下,她仍然只能在法拉盛华人聚集区活跃,没有能够实现社交阶层的跨越与提升。而她对朱瑞秋的培养也体现了典型的初代移民特征:华人群体大多选择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处境与地位。因为,早期的初代华人移民大多比较贫穷,相比本地白人在出生与财富等方面的先天优势,他们只能通过提升“文化资本”来改善自身在阶级结构中的位置。⑳而这些子女就像朱瑞秋一样通常也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纽约大学是纽约市排名第二、全美排名前三十的世界级名校,其中的斯特恩商学院连续多年在全美排名前三。只有在常春藤顶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才能够在此获得教职,朱瑞秋的学业成就可见一斑。顶尖名校的博士学位、纽约大学的教职是典型的“文化资本”。进入纽约大学,就等同于合法化地宣告了自身的文化精英的身份,同时,也成为进入了美国中产阶层的主流社交圈,实现了二代移民的身份跨越的标志。这一现象同样也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例如,《纽约时报》在2015年10月10日就曾专门探讨“亚裔的优势”,其中最醒目的便是“美籍华人是美国学校中大比例的明星。㉑同时,比起其他族群,美籍华人还拥有更高的教育成就”。

四、文化与符号:时空差异语境下美国对亚洲象征的呈现

1787年5月22日,“大特克号”抵达塞勒姆市,成为第一艘从新英格兰地区出发,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的美国商船。一起抵达美国的,是来自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间,随着华人的不断涌入以及中美交流的增多,美国对中国文化及文化符号形成了一定的认知。根据格雷斯伍德的文化菱形理论,某一“文化客体”的意义来自“创作者”“接受者”“社会语境”和“文化客体”这四者之间的互动。㉒因此,这套认知是选择性的,是被建构的,是动态的。同时,因为美国目前崇尚的是多元文化论(cultural pluralism),可用“A←→B=A+B”的形式予以表示,即“A和B代表社会地位互不相同的文化,它们始终保持着自身独特的特征和特性”。㉓而这些文化符号与美国传统价值取向并没有直接的冲突,因此影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塑造大多是正面的或中性的。

影片对亚洲饮食的符号性运用带有显著的正面色彩。以中餐为例,虽然美国对中餐的印象还停留在与身处唐人街的华人同样的阶层中,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中餐的正面印象。它的美味与多样化深受美国民众的偏爱。早在1992年,《纽约时报》就以川菜为例,指出它“多种多样,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菜单的多样化就是调味品”。㉔《摘金奇缘》曾用一分钟的镜头连续表现亚洲的丰富美食,包括各式点心、甜食、主食等等。且影片还暗示,虽然这些丰富的美食属于街头空间而非奢华的酒店,但并不影响它们的品质:片中,杨尼克对朱瑞秋介绍说:“你知道吗,这是世界上少数街头食物能获得米其林荣誉的地方之一。”除了上述主流的、可感的东方符号,影片也不忘在细节处体现东方文化印象。例如,当杨尼克的奶奶第一次见到朱瑞秋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吃了吗”。这是西方对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所用的问候语最典型的刻板印象。早在两百年前的旅行日记中,巴罗就写到:“南方几省的老百姓,打招呼的话是:吃过饭了吗?中国老百姓希望享受的最大乐趣就是吃饱饭。”㉕而杨尼克的家庭就来自两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因此,作为最年长者的奶奶说出这句话就合情合理地表征了来自亚洲的传统。

不过,除了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摘金奇缘》还体现了一种因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疏离现象,这主要通过刻意地建构与无意识地呈现两种表达形式。

在刻意建构这一维度,影片通过借两个不同时代的华人之口表达了对某些东方色彩的刻板印象的修正与颠覆。影片开头,来自中国的朱母为朱瑞秋选择了一件红色的连衣裙,告诉她红色代表了“好运与丰收”。而朱瑞秋的确穿着这件红色的服装去见林派克。不过,随之而来的却让林家人笑话,认为她穿得像一个红包,还指出她如此穿着去参加杨尼克的派对很不合适。最后,林派克为朱瑞秋选择了一件与东方毫无关系的金色复古风礼服。电影中,朱母是初代移民,在年轻时从中国来到美国。因此,她的言论似乎代表了正统中国人的思想与传统,具备了一定的权威与合法性。然而这一看似正确的言论却因为来自更为正统的亚洲家庭的否定而消解。这一场景暗示了像朱母这样的老一代移民在离开中国多年后,其对中国的认知已经停滞,与此时生活在东亚圈中的群体产生了显著的认知差异,真实的东方已经成为他们的过去式。

结语

虽然《摘金奇缘》采用了全亚裔的阵容讲述亚洲故事,也获得了媒体的好评,但囿于信息交流的迟滞与障碍,影片根据碎片化信息选择性地建构了一个美国化的亚洲图景。这些图景与真实的亚洲相去甚远,并没有唤起本土人士的情感与认同。这幅图景所折射的,仍然是美国对遥远东方的想象。

【注释】

①Robert Ito. Crazy Rich Asians: Why Did It Take So Long to See a Cast Like This?[N].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8,2018.

②Ashley Rodriguez. Crazy Rich Asians is the top-grossing romantic comedy in 10 years[EB/OL]. MSN Entertainment:https://www.msn.com/en-sg/entertainment/movies/news/%e2%80%9ccrazy-rich-asians%e2%80%9d-is-thetop-grossing-romantic-comedy-in-10-years/ar-BBNNtKe.October 1, 2018.

③Amy Qin. Crazy Rich Asians Has Soared, but It May Not Fly in China[N].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6, 2018.

④[美]张文献.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4.

⑤David Barboza. Markets in China Fly High Once More[N].The New York Times, July 3, 2009.

⑥Ted Plafker. A Year Later, China’s Stimulus Package Bears Fruit[N].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2, 2009.

⑦Bloomberg News. China: Bank Says It Is World’s Largest[N].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2, 2009.

⑧Ivan Franceschini, Nicholas Loubnere. Gilded Age[M].Canberra: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18:9.

⑨[美]查尔斯·A.比尔德,玛丽·R. 比尔德.美国文明的兴起(下)[M],于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42-1243.

⑩同上:1242.

⑪Matt Stevens.Museum Told White House:No Van Gogh, But Here’s a Gold Toilet[N].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5,2018.

⑫陈建伟.从“纲记”到“理性”:论伏尔泰《中国孤儿》中的社会政治伦理[J].外国文学研究,2017(03):44-52.

⑬[英]马嘎尔尼,约翰·巴罗.马嘎尔尼使团观华感[M],高和计、何毓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

⑭[美]卫三畏.中国总论[M],陈俱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52.

⑮[英]马嘎尔尼,约翰·巴罗.马嘎尔尼使团观华感[M],高和计、何毓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93.

⑯Katrin Bennhold.Glass Cliff, Not Just Ceiling, Often Impede Women Rising in Politics[N]. New York Times, October 7,2016.

⑰Nancy Foner. New Immigrants in New York[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158-161.

⑱Table PL-P3A NTA: Total Population by Mutually Exclusive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R]. New York City Neighborhood Tabulation Areas, 2010.New York City: Population Division-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March 29, 2011.

⑲陈翔、张一力.社会网络和海外华人族裔集聚区的功能分化[J].经济地理,2017(6):1-7.

⑳[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刘晖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08.

㉑Nicholas Kristof. The Asian Advantage[N].New York Times,October 10.2015.

㉒Sheen S. Levine. Ignoring Asian Americans[N].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3.2015.

㉓Wendy Griswold. 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M].Los Angeles: SAGE:15.

㉔[美]G.A.波斯蒂格莱昂纳. 解释美国民族性的几种理论[J],黄兆群译.世界民族,1990(04):1-6.

㉕Joanne Starkey.Dining Out:Variety is the spice of an Asian menu in new York Times[N].New York Times, October 11,1992.

㉖[英]马嘎尔尼,约翰·巴罗.马嘎尔尼使团观华感[M],高和计、何毓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22.

猜你喜欢
摘金尼克亚洲
摘金夺银!皓极登上2022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领奖台
爆款电影《摘金奇缘》诞生记
鲨鱼尼克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小尼克的第一笔生意
致命失误
甜可乐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