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元素的影像叙事功能及传播价值研究

2019-11-15 14:15孟改正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电影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老腔影调民间艺术

孟改正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民俗文化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人类形成群居生活之初,群居的社会性决定了民俗文化本质是一种规约与认同。影视艺术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通过光与影的巧妙结合投射社会与人伦的演进变化,为人类提供了反观自身生存状态、审美追求的一面镜子。影视与民俗的风云际会是两种艺术形式相隔千年的探寻与碰撞,民俗的异彩纷呈为影视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社会底蕴,影视的流光溢彩提升了民俗文化的特性与质感。电影中民俗的构成复杂多样,地域建筑、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民俗元素具备影像叙事的内在推动与外在拓展功能,影像作品为民俗文化的表达与传承搭建了传播平台。

一、民俗文化对影像叙事的内在推动功能

影像叙事的内在张力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影片主题三方力量推动完成。

(一)特殊场景着力再现,塑造人物形象

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会塑造出性格迥异的区域人物特点,而相似民俗环境下的个体会有相近的归属感。影视作品中的特殊场景正是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者背景,是故事主人公形象塑造的着力点。由陕西作家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白鹿原》,开篇即为俯拍陕西小麦成熟的移动镜头,王全安导演不惜用两分钟的镜头展示关中地区麦浪翻卷的自然场景,正是为后面出场的诸多人物形象提供环境支撑,侧面点明了北方农耕文明为主的自然村落养育出了恪守族规的白嘉轩、勇敢耿直的黑娃以及坦荡大胆的田小娥,这群生活在大西北的人物身上具备从古至今烙下的典型地域性格特点。随着情节的进展,原野上风吹麦浪的场景镜头多次出现,重复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象征了白鹿原上的这群人如麦子一样,无论战火摧残还是国事动荡,他们的坚忍顽强是这一方土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保障。

(二)异域风情彼此碰撞,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的起伏演进是影像作品讲述一个好故事的必要条件,悬念、矛盾、冲突是构成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重要元素,这三者最终要通过影像作品的人物命运变迁完成。个体所持有的文化意识受特定的民俗观念影响,不同生活背景下的民俗生活积淀,会让个体在面对同一现象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反映,影片中具有异域风情的民俗观念碰撞形成冲突,能够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来自电影《刮痧》,刮痧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医疗保健手段,但美国人缺少对东方这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医术的认知与体验,本国又格外重视惩治家庭内部的暴力伤害,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孩子背上的红印痕是家人虐待儿童,影片正是在东西方民俗文化的差异化中展开叙事情节,完成对人性美的主题呈现。

2012年拍摄于陕西渭南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就是通过中美不同民俗背景下生活的中国爷爷和非血缘关系的美国孙子在生活习惯、语言表达、行为方式、思维见解以及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对抗、排斥,形成电影情节的矛盾、冲突。二人经过波折不断的相处到最后爷孙彼此包容、接纳,凸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切爱护以及双方从对立走向友好的过程。这部影片同时揭示出随着民俗环境的改变,处于其中的个体也会不断去接受新事物及适应新的民俗风格,比如影片中的爷爷尽可能满足孙子吃汉堡、喝牛奶的饮食习惯,孙子也接受了一头金发被爷爷强行染成了黑色的事实,影片的情节正是围绕一老一少从相互抵触、认可再到建立感情展开。

(三)本土艺术传承聚焦,深化创作主题

围绕本土民间艺术传承问题展开的影片,主题都非常明确,即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此类影片常常凭借其中典型的艺术符号,深化创作主题。“一些以民间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影片中所展现的民间艺术形式都为拓展和深化影片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1]电影《百鸟朝凤》就将镜头聚焦在西北一个以吹唢呐闻名的小村落,反映唢呐这门民间艺术在当下社会的境况以及几代乡间艺人坚守与传承的主题。影片在阐述这一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唢呐这个意象符号深化了主题,表达出对乡间德行、礼仪的信守,“唢呐演奏作为民俗仪式既是一种仪式过程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意义的象征”[2]。比如焦三爷强调唢呐艺术的巅峰之作“百鸟朝凤”只给那些德高望重的亡人演奏,这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最高肯定,观者闻之无不萌生敬仰之意。焦三爷在选择唢呐继承人的时候,放弃了天资更高的徒弟,看中了善良、执着、大义的游天鸣,对这门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艺术而言,能坚守艺术的德行更为可贵,这也在告诉众人,用人方面品德重于才华。唢呐声声,这门民间艺术不仅带给观众艺术的熏陶,更是对一方精神力量的传扬。这种精神在或悲壮、或激越、或热烈、或忧伤的唢呐声中直抵人心,无形中产生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形成特定区域内群体公认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民俗文化对影像叙事的外在拓展功能

民俗文化对影像叙事的外在拓展功能要借助构图、光线、色彩、声音、画面隐喻与象征等影视技巧完成,注重挖掘影像自身的讲述能力,动态承载故事进程。

(一)色彩影调:增强视听冲击力,调整叙事节奏

影视剧中的场景是物质民俗的一种,场景设置与画面的影调选择息息相关。影调是影视作品结构、色彩、光线的客观再现,能起到艺术展现导演创作意图与表现手段的双重作用,取景范围、拍摄角度、光线构成都能影响影调的构成。影调本身带有一定的感觉能量,比如高调给人以明快、轻松的感觉,是光明、温暖的象征,低调则意味着故事主题的肃穆、悲凉。不同的影调选择是导演对影视剧人物的立场、情绪、情感的把控,它既是导演对影视作品创造性的体现,又是导演通过视觉刺激激发观众情绪和想象力,引领大家体悟故事情节之外的创作意图。“影视艺术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直观感受性非常强。人容易接受其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民俗事项等。”[3]以陕西本土电影《老腔》为例,它是国内第一部以陕西非遗艺术老腔兴衰存亡为主题的作品,电影影调以中间调为主体,灰色是主打色彩,这种色彩运用到大自然场景上,能使景观呈现出素雅、恬静、柔和之美,既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又使影片整体笼罩着一种庄重、肃穆之美,灰色本身的厚重还体现了老腔艺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遭到冷遇的悲凉现实。

(二)音乐音响:渲染人物情绪,烘托作品气氛

民间的音乐音响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传统,在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方面有独到的价值,能增强影像作品艺术感染力。电影《白鹿原》中大篇幅展示了一段原汁原味的老腔民俗艺术,华阴老腔作为陕西地域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如黄土般厚实朴素,“体现的是数千年来陕西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倾诉的是关中民众的勇武和顽强”[4]。麦客们投入聆听同伴酣畅淋漓地唱了一段老腔,黑娃端着大老碗听得痴迷,老腔热烈躁动的韵律足以激发年轻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狂热,勇武的黑娃与大胆的田小娥命运的胶着相连正是从此处展开。老腔辅助故事的叙述,在这里起到了一定的渲染情绪、烘托主题的作用。老腔倔强而开放的艺术内蕴暗示了两个年轻的生命敢于冲破世俗的禁忌,从彼此爱慕走向相亲相爱,老腔高亢而又沙哑的唱腔是他们克服重重阻力生活在一起的写照,但同时老腔无畏悲怆的厉声嘶喊也渲染了他们的感情坎坷悲情的结局。

(三)画面意象:选取民俗形象,形成叙事隐喻

民俗文化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些民俗场面被契入影视情节中,既是再现正常生活的需要,同时又可以在其中寄寓多重文化或思想含义,构成叙事隐喻性。以饮食文化为例,饮食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统饮食文化恰当地运用到电影创作中,不仅有助于影片铺陈情节、塑造人物,还能负载诸多或直观或抽象的文化信息。“从我国传统观念来看,儒家文化曾明确提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用人类不可或缺的‘饮食’来类比人们的生理或情爱欲望,可谓十分贴切。”[5]电影《白鹿原》中有两处关于饮食的隐喻性叙事,起到了对剧中人物情爱表达与欲望发泄的象征作用。一是端着大海碗吃面的黑娃夸赞小娥做的面好吃,面条作为北方人最喜爱的主食,营养丰富、制作简单,是普通老百姓踏实过日子的基本保证,一碗面见证了两个年轻人的情爱滋生就是为了在一起好好过日子;一处是鹿子霖借着帮田小娥打探黑娃消息来到她家,小娥为他准备了酒菜。酒文化在中国有多重寓意,可鼓舞士气、消解忧愁,亦可使人沉迷堕落、忘乎所以,鹿子霖借着酒力侵犯小娥,不过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发泄欲望。可以说,影视作品中的饮食场面在发挥叙事功能的同时还兼具表意潜能,成为增强影像艺术特性的有效元素。

三、影像艺术对民俗文化表达的传播价值

(一)通过艺术再创造,赋予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力

影像艺术是视觉冲击力较强的感性传播介质,民俗是一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体系,民俗文化通过感性的传播载体呈现在大众面前,要经过一定的艺术转化与加工,才能实现二者有机契合。影像艺术极强的艺术再创造功能,一曲百鸟朝凤的影视版演奏能通过镜头的翻转变化、节奏的灵活调整、影调的巧妙处理,尤其是对当事人艺术形象的倾情塑造,多方因素通力合作,极大可能打造出比现场版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民间艺术,这也是新旧艺术融合、共同走向更有影响力的双赢选择。

《老腔》《百鸟朝凤》等塑造了一个个颇有个性的民间艺人形象,作品对执着于老腔、唢呐演奏的两代人形象的着力刻画,既有对他们坚守古老技艺的尊敬,也深切表明依然有那么一批人用他们的热血、生命维护着面临衰落的传统民间艺术。此类影片最突出的艺术价值在于让生活在影像时代的年轻观众领略到老腔、唢呐的艺术魅力,折服于民间艺人坚忍顽强、古朴执着的精神品质,倡导更多的相关人士为保护、传承它们尽一己之力。可以说,以反映传统民间艺术生存境况为主题的影像作品,本身能赋予民俗文化新的生命。

(二)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增强民俗文化的传播力

近30年来,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民间文化融合并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在闲暇之余更愿意寻求简单直接的艺术消遣。直观的图片、影像带来的感官刺激显然更能迎合年青一代的审美追求,传统艺术飞速走向没落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带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它是任何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鲜明标志,它是诸多流行文化创作的素材库和灵感源泉。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老腔》《百鸟朝凤》等这类传承民间艺术、抒写民族精神的影像作品因其厚重的文化意蕴与历史使命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好评,他们通过个人社交平台积极推荐宣传,使作品赢得广泛关注,再凭借新媒体交互式转发、几何式传播,大大增强了影片及民间艺术的传播力。

总而言之,影视作品中民俗元素的构成是丰富而复杂的,能够巧妙传达导演的创作意图,在影像叙事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民俗文化在影视剧中的恰当呈现,是导演用个性化影视语言诠释中国民族精神、展现民族特色的体现。

猜你喜欢
老腔影调民间艺术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老腔唱新歌
用直方图控制画面影调
一图/黑白影像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人像摄影中影调与色彩的运用技巧
诉说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