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艺术方向初心不忘

2019-11-15 05:21濮存昕
绿色中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演戏初心人生

文|濮存昕

整理|中国戏曲学院吉蓓副教授

我的从艺之路

我特别喜欢诗歌,诗歌文字优美、意境优美,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经历以及深刻的内心感悟。比如汪国真先生的《走向远方》——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淌,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濮存昕,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当选200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代表作品有:话剧《哈姆雷特》《海鸥》《万尼亚舅舅》《伊凡诺夫》《樱桃园》《窝头会馆》《茶馆》《洋麻将》《贵妇还乡》《德龄与慈禧》等;电影《一轮明月》《鲁迅》等;电视剧《英雄无悔》《公安局长》等。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濮存昕追寻梦想,坚守舞台,为人们奉献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期待。

我在去年办了退休,现在似乎应该算走向夕阳了。

我没有上过大学,上完小学后,就经历了文革。1969年到黑龙江当知青,下乡干活;7年后,终于如愿以偿回到北京当上了演员,因为我父亲是北京人艺演员。

上山下乡到了黑龙江,第一个活儿是放马,吃住都跟马在一起,每天放牧,颇有几分浪漫。后来团部成立宣传队,要演样板戏。他们听说我是演员的儿子,就让我到宣传队去演样板戏《沙家浜》。我是男中音的嗓音,唱不上去。后来队领导找我谈话,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演程谦明,全戏只有四句,其中“草药一剂保平安”一句中的“一”字特别高,后来硬扯着脖子也就唱上去了,就这样一场场演了下来。

回想插队的生活,除了唱样板戏外,我还喜欢画画、干木匠、做电工,舞台的布景也归我管。虽然那时候只是一个业余宣传队员,但却坚定了我对艺术的热爱,想真正成为一名演员的梦想也就在那时萌生了。

回到北京已经是1977年了,回到城市以后,我考到了空政话剧团,我觉得我的梦想仿佛实现了,那时候我24岁。我就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排练,最开始我也是在《年轻的鹰》和《陈毅出山》等几出戏中跑过群众。想当主角,还没有我的份儿。经过不懈努力,后来在《周郎拜帅》一剧中,我平生第一次有机会演了主角,也正是这出戏成就了日后蓝天野先生借我到人艺排戏的机遇。在空政话剧团当了9年的文艺兵,终于到了北京人艺。

我一直认为,我人生的转折点有两个,一个是在黑龙江,如果再不回城,文革结束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机缘让我回到了城里,开始了我的艺术人生。第二个转折在空政话剧团,是演戏拯救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才在9年后,让我到了北京人艺。

不忘初心,才能不断进步成就梦想

怀揣着艺术之梦,我走进了北京人艺,走进了我向往的事业。只要开演的钟声响起,大幕一开,观众的目光都聚集在台上,这个时候,一生为伴的艺术赋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正是由于专注于这份爱,执着于这份事业,哪怕再辛苦,也会感觉是快乐的。因为舞台对于我来说,那是能够表达自己的地方,那是能够展示才华的地方,那更是人生所追寻的方向;在舞台上我会受到更多的尊重,得到更多的爱。

艺术能不能拯救自己、成就自己,其实就在于我们最初的那个喜欢和爱的愿望,也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党中央对全党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所要坚定的信念。

我从一开始想当演员,舞台就是我的战场,演戏就是我的初心,演好戏就是我的使命。在从艺的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能够忍受、克服,只要让我演戏,承受痛苦甚至是委屈也无所谓。这就是我的初心,一直到现在都不曾改变。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也许身上缺的并不是本事和专业,而是承受痛苦和压力的能力。现在不会再让年轻人下乡受苦,但如今面对的依旧是喜怒哀乐,仍然会面对艰难、痛苦和挫折,能不能做到不忘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专业,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当下年轻人所要思考的一个重点。

我退休的时候曾告诉自己,还有几年演戏的时间,一定要抓住这“青春”的小尾巴。我坚信,60岁的人也能进步。我常扪心自问,自己比父辈还差的远。如今,我66岁了,我的初心不变,我还在演戏、还在进步。同时还要培养新人,因为我的“使命”在这儿,我要把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成就一代代传递下去,把戏剧传承下去。即便自己演的少了还可以帮助更多的年轻演员演好戏、演更多的好戏。现在话剧的舞台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年轻演员的台词基本功差,文学理解力较弱。我常想,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就断了,艺术更是如此。我们有责任提醒下一代学文化、学知识、学专业、学技能,也有义务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中国文化生生不息。

人生就如同长江之水,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冰凌在太阳照耀下融出的那滴水,经过雅鲁藏布江、经过大峡谷,飞溅起来的水珠晶莹剔透,如同青春反射太阳的光辉,耀眼靓丽。几次游历三峡,那是长江流域最美的风光,也是长江最险峻最具有挑战力的一段。人生的“三峡”莫过于青春时期,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可以形成像三峡景观一样的壮丽人生。长江水一出三峡,就到了开阔的平原,水面变宽水流也变缓了。但是,只有到了中游的长江才能够充盈湖泊,才能灌溉良田、养育人间,这是从点滴汇聚的结果。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就在此才能充分体现。而这种体现是需要人生的点滴启蒙和学习积累,以及人生中各种困难挫折的历练和考验,最终守住那份初心和使命才能获得。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能不能登上山峰,基础很重要。作为学生,作为年轻人,在学校学本事学专业,其实就是往银行里存钱,趁着学校有大块儿的时间阅读,我们要筑牢自己的文学基础,要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要让眼睛跟文字有亲切感,看着字和词,能够把语言传递到嘴上。你跟文字没有亲切感,说话就没有内涵。

盖叫天先生有一句名言,如果用10分来评判表演的水平,他说“三形、六劲、心已八,无意则十。”有模有样有形,具备当演员的条件,是三分;有力量了,亮相准了,台词上嘴了,腔儿圆了,六分;心已八,就是走心动情,到八分;无意,就是随便怎么演,都是对的,好像不是演出来的,像真的一样,达到十分,这才到表演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达到是要靠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实现的,说到底就是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

牢记使命,为艺术、为观众

学习艺术是有阶段的,得传承方能创新。为艺先学基本功,成角必有自己的活儿。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儿,学生在打基础的阶段,就应该好好练习基本功,尊重老师,尊重传统,学习文化、敬畏文化,才能传承文化。

基本功的学习,学什么?怎么学?我觉得学习要懂得思考、学会融合。就拿现在的表演专业来说,台词、形体、表演是分开教的,但是演戏却不是分开用的。懂得思考的孩子能将它们融合在一块,明白形体训练的时候不忘呼吸和表达,懂得每个动作里面内在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心跳、愿望以及呼吸引领着自己的动作。比如,舞蹈演员讲究动作在音乐节奏里要满,气息要满才能领悟每个动作的含义。真正的知识就是分块学,再分块合。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就会明白创新是什么。我认为,真正的创新就是把学到的各种本事结合到自己身上,把各个老师教的各门课程融在一起去排练、演出。不管是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还是跳舞、音乐,都是一样的。

艺术要把生命体验融入到表演之中。最近在听吕思清的小提琴演奏,30年前他就得了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大奖。30年后他拉《梁祝》、《门德尔松》,我们比当年那些大赛评委有耳福,吕思清从他更成熟的生命体验中演奏的乐曲让我们听到了。戏曲中好的演员,角儿是领着弦唱,领着弦儿走的演员,他们一定是把生命体验摆进去。不管是音乐、舞蹈、戏曲、戏剧,台上是你,如果只是把曲谱通过你和乐器演奏出来了、把剧本上的台词通过你的口说出来了,那还不是你的。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活儿,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达到无意的十分境界才是艺术的展现。

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还必须要懂得观众。怎么演?技法对不对?要感受观众的反应。真正的演员不仅懂得角色,还要懂得观众和剧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艺术界邀请到全世界著名的剧团和演员,坐在底下看他们演出,比出差距、看到高度。60岁以后还能进步,因为有新的高度、新的目标。我们心里对艺术的追求需要一个较高的标准——老师是标准,祖师爷是标准,跨行业的杰出艺术家也可以成为标准。走艺术这条路,为社会服务,其实就是想要不停的演出,这就是演员的使命。

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李少春先生有一句话是:“我不趟戏”。意思是我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字每一腔,排练的时候都是真的。他还说:每次演出前吊嗓子,特别是到新场子,我要站在台口,一边吊嗓子一边把观众席看一遍,边边角角的座位我都要考虑到,观众席扇面大了,我出场就多垫半步,场子大了,我的劲儿、神儿一定要达到最后一排,总之一定要让所有的人看清楚。这样的演员才有气场,这样的演员终其一生都在创作的路上。这是老艺术家给我们的教养:你心里得有座儿、得有观众。没有座儿也就没有台。底下一定得坐人,要不然就是自娱自乐。我们剧场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向所有的文学艺术爱好者敞开,我们希望更多这样的人走进剧场,他们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管是干哪一行,我们都有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所有人服务。其实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所有人也在为你服务。

我们抬眼看方向的时候会扪心自问我们的初心,我们最初的本意是什么?因为喜爱、因为兴趣。最鲜活的灵性是什么?我们在创作生活中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只有回到本心,才能够明白在生活中学习,跟老百姓接触中他们的眼神会不会启迪我们找到创作灵感。艺术的真实感需要一种老实的态度。

艺术,特别是舞台艺术,从根儿上说其实就是跟观众探讨文学、探讨人学,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这是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我跟同行们探讨的时候说过,不必过多埋怨客观,先要问自己在干嘛?自己写没写出好作品,演没演出好的作品,值得人家买票,让人期待、信任。自我的修行要有,修行的原点是要向生活学习,要让自己成为真实生活中的人,而且在台上也不只是演戏,是以角色的名义生活在台上。其实演戏的时候才是我们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候。我们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为观众存在,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使命。

猜你喜欢
演戏初心人生
演员在演戏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独一无二的你
这不是在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