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材料投放与教师的指导策略

2019-11-16 06:59罗美好
求知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

摘 要:近几年来,“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在自主游戏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但是,笔者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不足,特别是建构区,往往缺乏丰富性、引导性和动态性。因此,在教学操作中,幼儿很容易对游戏失去兴趣,这样,便体现不出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本文将针对在建构区如何有效投放材料、教师在幼儿的建构游戏中如何指导进行探索。

关键词:建构区;玩具材料;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9-0041-02

引 言

在眾多幼儿活动中,建构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在幼儿园的建构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计划来选择材料,塑造他们所构思的形象,以及运用拼插、砌接等方法构建物体。建构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感知,还能发挥和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建构能力。因此,教师在投放建构材料时,必须考虑幼儿的特点及材料投放的方式。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探讨如何有效推进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以及教师应在何时介入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成长。

一、建构区内涵

幼儿园建构区能够帮助幼儿发展建构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帮助幼儿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和数量关系。建构及机械材料具有多变性、可塑性的特点,幼儿在变化多样的建构活动中通过自由组合、重复使用,获得大小、高矮、对称、平衡、方位等基本概念,锻炼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建构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幼儿分工合作、共同进行建构游戏的能力。

二、材料的准备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怎样投放材料?投什么样的材料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这是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教师应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做好观察:观察本班幼儿的兴趣点、幼儿最近发展区、幼儿动手能力的差异等。因此在建构区,除了投放基础材料外(木块积木、各种形状的插塑积木),还要多投放一些原始材料,如牙膏盒、牛奶罐、纸盒、冰棍棒、木板、纸巾筒、纸杯、鞋盒等。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如给小班幼儿提供颜色鲜艳、体积较大、立体、形象的积木,这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幼儿操作,同时提供数量充足的游戏材料,避免幼儿因模仿而争抢;在中大班,教师要提供富有变化的、具有合作性的游戏材料,这既能满足中、大班幼儿的合作、交流愿望,又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2.为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

皮亚杰曾经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通过操作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多投放一些原始材料。比如,教师在构建区除了投放木质积木和各种插塑积木外,还应多投放一些硬纸板做出的几何图形和饮料罐、纸巾筒、树、花、玩具车的模具等,在操作时,由于这些原始材料限制较小,幼儿需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操作材料[1]。这样,幼儿在活动中会主动探索不同的搭建方法,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投放丰富的、动态性的材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优势智力领域,具有不同的工作风格。”因此,在区域活动中,为了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投放不同要求、不同操作水平的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及时更换材料。建构区除了要提供大型积木以外,还要有桌面插塑积木及辅助材料等。例如,幼儿在搭建“我的家”时,不但要用到大型的木块积木,还会用到辅助材料,如人物模型、汽车模型、花草树木模型等,这样搭出来的“家”才更形象、逼真。幼儿只有在与众多材料的互相作用过程中,才能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多看、多做、多试、多比、多想,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三、规则建立策略

教师应根据建构活动的主题,在墙上张贴相应的模型图片,也可以陈列幼儿作品的照片,并组织幼儿参观、讲述自己的作品,要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

1.取放材料的规则

幼儿进入区域后在选择积木材料时,应根据自己的计划来选择材料,需要哪种材料及所需数量都要先计划好,然后轻轻取下所要的积木材料,平稳地端到操作的地方,将材料摆放好,再有序地进行操作。

2.操作时的规则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在操作时如遇到困难,幼儿可轻轻地走到教师身边,将困难悄悄告诉老师,这样既能解决幼儿的问题,又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幼儿。

3.活动结束时的规则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收拾材料,如按从上往下或从左到右,收拾好再端起,轻轻地把材料放回原来的地方。

四、教师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有的幼儿会与同伴商量、讨论,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但有的幼儿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会放弃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及时介入,进行适当的指导。

1.适时指导

当幼儿在操作中对操作材料举棋不定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能力,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合适自己的操作材料和操作模型,或进行完整的示范操作。

2.共同参与

当幼儿反复操作同一份材料而没有结果时,表明其遇到了困难,但还没有放弃,这时教师应该介入,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与幼儿共同完成。例如,开展某个区域活动时,有位小朋友在利用木块积木和饮料罐“搭高楼”时,总是搭不了多高就倒了,他反复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时,笔者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和他一起搭建“高楼”,边搭边对他讲解“搭高楼”的方法和应注意的地方,“高楼”搭好后,他高兴地说:“老师,我现在知道搭高楼的方法了。”就这样,笔者在与这位小朋友合作“搭高楼”的同时,完成了对他的针对性指导。

3.有效促进

有些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更换操作材料,这可能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第一,幼儿遇到了困难,想求助于教师,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最终选择了放弃;第二,幼儿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区域活动习惯,其耐心和注意力不够。这时,教师要从观察者变为促进者,及时为幼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强化幼儿区域活动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4.善于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

幼儿在活动中难免会与同伴发生矛盾,这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用智慧的语言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并鼓励幼儿互相协调,从而达到彼此满意的效果。

5.以鼓励支持为主

活动结束后,教师在进行小结评价时,应该以鼓励为主,更多地赞赏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要对幼儿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进行指导,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让幼儿掌握建构的技巧和方法,为下一次的构建活动积累宝贵的经验。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入手,在构建区投放丰富、适宜、动态的游戏材料,通过让幼儿参与自己所喜欢的构建游戏,增强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霍力岩.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9.

作者简介:罗美好(1979.12—),女,广东惠州人,本科学历,幼儿园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
智慧三心,激活小班活动区游戏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写字教学指导策略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