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在日语口语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2019-11-16 11:12郑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会话外语教学示例

郑倩

[摘           要]  基于课堂导入、句型教学、示例会话及会话练习四个日语口语教学环节,阐述听说法、视听法、“MMC”法、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各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教无定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科学灵活地综合运用外语教学法,才能“教学得法”。

[关    键   词]  外语教学法;日语口语;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40-02

从最初的语法翻译法到现今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法,外语

教学法经历了数百年的嬗变。不断涌现的教学法不是对前一教学法的否定,而是对其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外语教学者,面对纷繁多样的教学法,如何对其进行取舍和灵活应用就成了难

题。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科学灵活地综合运用外语教学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本文将以“地図をかきましょう”(问路和指路)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日语口语课堂上综合应用外语教学法。

一、课堂导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应先声夺人,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外语教学法中的视听法,又称情境法,是充分利用视听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利用各种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景中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课堂导入。

在“地図をかきましょう”一课中,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张交通路线图,然后提出问题“どうやって、絵の人に道を教えますか?”。直观清晰的路线图以及教师的情境式提问,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规定思考时间后,给出的往往是零散的、不规范的日语表达。诸如,“道を右、曲がって…”等,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做打扰,任其自由发挥。在听完学生发言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表达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难点主要指关键单词和关键句型的表达。接下来,教师才开始用幻灯片一一展示重难点单词及句型。

这种问题导向型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同时也在课堂伊始,就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正面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导入应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不能过于抽象或脱离教学目标。课堂导入选用的素材应难度适宜,符合学情。课堂导入中的话题和情境应具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导入内容是通过精挑细选、精心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导入要做到承上启下,课堂导入是为了自然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使教学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句型教学——有机结合机械操练、有意义操练、交际性操练

句型是语言构筑的重中之重,起到将词汇汇聚成句子的重要

作用。关于句型教学,直接法提出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模仿、练习句型。听说法也称“句型法”,强调句型学习要靠大量的“刺激—反应—强化”的反复操练。视听法重视句型教学,利用视听结合手段,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交际法认为句型的使用应注意会话场景,考虑在何种场景下句型被使用得更为自然。20世纪70年代波尔斯顿提出了“MMC”法,笔者认为它综合了各教学法的优势。

“MMC”提出句型操练分三步骤,即机械操练、有意义操练、交际性操练。机械操练的主要形式有重述法、转换法、并句法等。意义性操练是在机械性操练的基础上,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材料进

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交际性操练要求尽可能在真实自然的会话场景下操练句型。本文以“~に乗って、~で降ります。それから、~で~に乗り換えて、”句型为例,阐述“MMC”教学法在句型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是机械性操练,示例句型旨在表达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在何处下车及在何处换乘。这一阶段教师直接给出多组交通工具名称、乘车地点、换乘地点,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悉并初步掌握该句型。

接着是有意义的操练,其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操练,在一定情景中用日语表意。教师提出一些要求、情景、范围,让学生做出回答。有意义操练环节,教师给出多幅交通路线图,以提问的形式要求学生说出不同路线的乘车方法,在学生表达完毕后指出不足之处,再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掌握该句型。

最后是交际性操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日语交际的技能。教师指导的操练重心,应该是“說什么”,而不是“怎样说”。操练的内容应具体,所用的人名、地名、叙述的情节最好要真实,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该环节中,为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笔者展示了一幅成都地铁交通路线图,先设定了三段乘车区间要求学生说出乘车方法,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段乘车

区间做会话练习。

三、示例会话——突出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口语教学中,示例会话起到了语言示范、巩固、拓展知识的重要作用。按照教学设计,笔者把示例会话的教学放在句型教学之后。

听说法认为外语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示例会话的教学使用录音作为刺激手段,突出关键点,强化学生的反应,巩固所学内容。这一方法适用于示例会话的听力练习。

示例会话的听力练习要将泛听和精听相结合。泛听要求“量”,培养学生快速捕捉基本信息、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精听要求“质”,要求学生能听懂听力材料中所有的词组和句子,捕捉到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在第一遍泛听后,教师提出问题,诸如“A某要去某地?”“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等,来检验学生捕捉基本信息的能力。第二遍为精听,学生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获取更关键的细节,如“具体的乘车路线和步行路线”;二是填写听力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在布置听力任务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捕捉听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关键句式

表达。

示例会话中的句型巩固主要通过文本讲解,这一阶段应导入会话情境。情境认知理論认为,学习者只有在丰富的语言情境下发挥主体功能,实际地运用语言,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对示例会话的讲解宜采取情境教学法,主要方法为创设问题

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向学生提出具体目标,激发思维,使其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可以进行创造活动的日语会话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难易适度。

例如,问题情境可设置为改变文本中的步行路线;问题情境还可设置为改变对话主体,文本中的对话双方为学生关系使用的

是非敬语,如果对话双方变成陌生人,使用的文体和敬意程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前一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应对能力,后一问题旨在让学生树立敬语和非敬语意识。

四、会话练习——设计任务,强调交际性

会话练习属于语言输出练习,是对前期语言输入学习效果的重要检验,也是提升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会话练习阶段有必要导入任务型教学法。即设计任务型会话练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任务教学法主张以任务为核心单位去计划和组织语言教学活动。简而言之,基于任务的会话练习就是让学习者在完成与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的会话任务过程中体验、学习语言。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任务的交际性

交际性要求活动的真实性,要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场

景。本课笔者设计了两个会话任务,一是手绘学校地图,两人一组讨论学校大门到第一食堂、学校大门到十二栋学生宿舍的步行路线;二是两人一组以我校到成都的交通路线为主题做会话练习。贴近生活的会话任务让学生很快融入课堂,积极思考。

(二)任务的目的性、整体性、多样性

任务设计首先具有目的性,教师在布置会话任务时就应明

确告知学生会话的目的。任务设计应具有整体性,每个任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他任务构成一个整体。问路的会话任务中还涉及请求语气的表达,这要求学生将两个会话任务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综合应用。任务设计还应注意多样性,不应只设置同一类型的任务,而要兼顾各种类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除了会话型任务,还可设计报告、演讲、辩论等类型的任务。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相互评价,乃至其他教师协作评价等。笔者在“问路和指路”一课教学结束后得到的教学评价是,会话任务设计的知识点过多,比如在问路和指路结束后还设计了餐厅就餐、点餐任务,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任务量过重。对学生的评价是基本掌握知识点,但是会话衔接不自然,缺少连接语。这些评价和信息反馈对今后的教学改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日语口语教学是“词—句子—会话”滚雪球式的教学顺序。在每一教学环节都应灵活应用适合该环节的教学法。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万能的,作为语言教育者,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教学法。如此才能体现教学法的意义,让课堂教学有法可循,教学得法。

参考文献:

[1]武和平,武海霞.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刘小平.大学日语课句型教学问题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1).

[3]姜军.英语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其方法[J].科教文汇,2008(7).

[4]乔爱玲.基于会话材料与扩展听读资源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王玲.基于交际法的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编辑 李 静

猜你喜欢
会话外语教学示例
浅析日本课堂中的话轮转换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初探素质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