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课堂“六转变”之生态学课程改革

2019-11-16 11:12刘瑞芳刘俊红胡建业王福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讲授生态课程

刘瑞芳 刘俊红 胡建业 王福梅

[摘           要]  生态学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生态素养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其授众面广,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课程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实现课堂“六转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    键   词]  生态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六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48-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学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对生态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尤其在中国高等教育正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通过高校来普及全民生态学知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本校生态学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校为提高学生生态素养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其授众面广,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本课程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多年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探索,努力实现课堂“六转变”,希冀对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有借鉴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现重学轻思向思学结合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设定任务展开学习过程,通过任务完成的结果检验学习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构建学生“探究→思考→归纳→应用”的完整学习体系。

生态学课程的知识面广,大多是生态学理论原理。如果教师的知识面窄,又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会枯燥无味和沉闷,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授课时不断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学习理论知识—提问—思考—讨论—总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启发学生科学合理地解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植物的光周期”时,讲完植物的光周期的概念后,提问:洛阳的牡丹节为什么在4月召开,而开封的菊花节10月召开?春节花卉市场上也有牡丹花开,一年四季为了纪念亡灵总要用菊花,这些花的开放,采取什么措施?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讨论,最后总结出答案。这样不仅课堂活跃,实现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重学轻思向思学结合转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顶山市是煤炭资源丰富的资源型城市,但是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当前,如何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实现平顶山市的转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本问题,首先介绍平顶山市的资源情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积极思考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措施。这种任务驱动模式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实现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

“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教师的科研工作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笔者将课题组在“平顶山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检测”项目中的具体做法,给学生一一介绍,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根据课题需要,让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作为科研助手参与实验,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本学院湿地生态项目有七个,参与植物、动物、水质净化检测等方面科研活动的学生有五十余人。课堂不再仅是教室,而是广阔的实践场地;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理论,还要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现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

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多种

多样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现课堂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通过鼓励学生申请和参与大学生科学创新、学科竞赛项目等,提高其科研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团队精神和自信心。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现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

在讲授“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内容时,上课前提出问题,如,各种生态类型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教师把学生分成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北方針叶林、草原、荒漠、冻原等七组,安排每组学生在课前分别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课件,然后每组随机挑选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同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讲完后其他组学生可以提问,相互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地域性,例如热带雨林组,尽量分一个海南或云南学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分一个广东、广西或湖南、湖北学生;草原组分一个青海或内蒙古等地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对本地植被比较了解,小组内部讨论时,讲起来比较生动,让其他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采用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完成课堂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

再如,全球变暖问题的讲授。先给出北极冰块融化、漓江阳朔码头河床裸露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的成因,引出全球变暖的概念,接下来讲授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原因,最后寻求缓解全球变暖的具体措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提升了环境意识,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努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生态学课程整合,实现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

目前,许多课程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室,但多为PPT课件,没有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为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改变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投影,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实现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授“动物的扩散”时,采用赵忠祥配音的《动物世界》的“北极燕鸥的迁徙”;在讲授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时,采用《动物世界》的“动物的调温本领”;在讲授“群落的演替”时,采用了杨持主编的《生態学实验与实习》光盘中群落演替的视频。在讲授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一章中的红树林时,考虑到本校学生多来自河南,对红树林不了解,而红树林的特点又条目较多,讲起来非常枯燥,学生听着也无趣。教师通过放视频,就视频内容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自己的补充,总结出红树林的特点。在课堂上,有问有答,不问自答,群情高涨,非常活跃。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是引发全球变暖的途径之一,如何认

识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单凭理论讲解很难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

首先,讲解现象的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水位上涨

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引发异常气候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太平洋西部→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其次,动画展示。通过动画的形式,逐步展开,同时添加音效和声频,学生恍如身临其境,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讲授充分融合效果得到体现。

总之,笔者将多年来积累的照片、图片、影像等资料和近年来自己拍摄的照片、摄制的录像以及收集到的国内外优秀的生态学可视资料,根据教学大纲,一一列表存放,配合课堂教学使用,以充分反映生态学科的发展变化以及新成就,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入手的教学。课堂教学注重的不是教师把知识讲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掌握。教师不仅讲授知识点,同时要启发学生掌握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教、学、研的全方位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实现课堂的六个转变,不仅全面提高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戈林泉,吴进才.“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34-35.

[2]冯亚青,陈立功,张宝,等.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9):48-51.

◎编辑 李 静

猜你喜欢
讲授生态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自行车的发明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