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教育

2019-11-16 11:12李梦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背景跨文化

李梦姣

[摘           要]  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中后期产生并发展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21世纪的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国际上已展开了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简述跨文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中国应该如何去做。

[关    键   词]  跨文化教育;种族歧视;非主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60-02

一、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国际上对跨文化教育的讨论,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因为战后,世界各国兴起了移民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移居到其他的国家生活。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各国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使人口的流动变得更加频繁,移民定居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就不得不想办法使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谐健康地发展,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一开始,只是关注如果将移民快速地融入移居国,希望通过语言的学习使移民者快速适应当前的生活环境。因此,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双语教育,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语言教育。之后,将关注点逐渐放在了如何将不同的文化整合在一起。减少文化歧视,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一个新的综合的文化,就在这种将多元文化整合的教育中产生了跨文化教育。

1974年,美國成立了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

(SIETAR),随着协会的发展和壮大,在1982年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1992年,在日内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并且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一文件。该文件对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跨文化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跨文化教育涉及的范围,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等。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国际理解教育”,并颁布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这一文件;1996年颁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这一报告,强调了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2006年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进一步落实了跨文化教育的实施。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协会的成立,体现着国际上对跨文化教育的重视,跨文化教育满足着跨文化社会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各民族间的平等,和平共处,尊重差异。

二、跨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对文化知识的认知

首先,了解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点及历史背景,并适当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了解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明白其历史对个人的影响。这种对文化的认知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是一个可以吸取优点和看到自身不足的过程。如果对其他的文化一概不知,就容易产生反抗和排外心理。其次,对其他文化保有好奇心或是对其他文化有批判、欣赏的能力,能够正视历史遗留问题,反对种族歧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相互合作、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跨文化教育也要求学校使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的特点,通过传递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促使学生转变态度,以对等的地位和平等的心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并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因民族和文化差异产生的事情。

(二)对自身情感的把握

面对不同的文化要容忍、包容、尊重和有耐心,尊重不同文化面对不同事物的各种行为,并可以积极解决由文化差异或是种族歧视引起的问题。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一定会有一些语言和动作会让别人产生误解,因此最好在交流前表明,这也体现出尊重他人的文化,并且有意愿与人交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虽然可能会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但也要认为是他人的“三观”是具有价值的,不要随意诋毁它。移情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的情感要素,移情并不是意味着你放弃自己的情感,也不是毫无缘由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在跨文化交流中要认清世界是多元化发展的,文化是多元发展的,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到的世界是有差异的,并且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产生分歧时要换位思考,做好移情的准备。

(三)对不同文化的态度

对自身文化持正面态度,批判的理解和学习本民族文化,对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持积极态度,不仇视其他文化,对有差异的文化保持相对主义的态度。极其愿意从跨文化的冲突中学习并研究其积极的一面。对通过跨文化教育改善生活这一方面有积极态度;对不发达的民族向发达民族学习持积极态度;对自身民族文化有优越感,并且想通过文化渗透来控制其他民族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三、跨文化教育中只重视主流文化忽略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是相对而言的,主流文化是在这个社会中占核心地位的文化,处于领导地位,被认为是必须要的文化。非主流文化相对主流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但是非主流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非主流文化中也有非常优秀的成果需要人们学习。高校内的主流文化指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和期待,包括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文化。主要是国家以文件的方式下达命令,需要高校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培养人才。非主流文化,指学校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但是非主流文化也一定在高校中存在,因为社会对学生的期待与学生自身的期待一定会有偏差。在高校中主流文化过于突出,非主流文化占的比重小,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跨文化教育是对只追求主流文化的批判,希望学校教育可以追求多元文化共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相互学习、良性竞争的氛围。因此,学生要接受文化的差异并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尊重他人,不要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排斥心理。

四、中国跨文化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开放的教育观

教育本身是一件开放的事情,也是国际化的事情,所以应该与世界各国家的学校多多交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快速传递,使知识文化也变成了快速傳递的产物,这就更加需要跨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来应对这种国际化趋势。我们不能逃避这种趋势的发展,而要想出对策去解决。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博采众长,努力吸收各国优秀的教育成果及先进的教育经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不断提升高校的开放水平,促进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适应未来世界的不断变化。随着教育面向世界,不断开放,多文化、多民族将变成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各样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也会变成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文化的融合会变得更加自然,种族歧视也会因此减少。

(二)加强国际合作,减少种族歧视

全球化使各个国家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经济、政治、文化间相互合作与竞争,同时也促进了教育间的合作。通过向教育发达国家派送优秀的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其带回来的除了更加专业的知识外,还带着发达国家的文化,而且自身的文化也会留在留学地,所以这是一个双向的互惠互利的事情。当文化被他人接受后,自然种族歧视就会减少,文化霸权也会相应地减少。

(三)关注历史教育并注重传媒的作用

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也可以适当了解别国历史文化。历史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以通过游览博物馆和阅读各类历史读物来进行学习。国家电视台出台的历史类节目,如百家讲坛,都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电视的途径进行传播,使趣味性增加了很多,既可以得到休闲,又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目前网络发展快速,信息传播的手段多样,同样的各类知识文化传播得非常迅速,所以要重视传播媒介,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目前,各种各样的软件可以将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景观、建筑、民族特色等具有文化色彩的图片、事件、文章推送到手机上,方便每天观看,并且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只需要坐地铁、等公交这样的碎片时间,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徐斌艳.跨文化教育发展阶段与问题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9).

[2]黄志成.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蒋瑾.跨文化能力分类及培养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3(9).

[4]王爽妮.跨文化视角下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9).

[5]邓志伟.全球化时代跨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目标[J].比较教育研究,2013(9).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非主流文化背景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哈哈镜
哈哈镜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非主流的冲击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