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8年我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回顾

2019-11-16 11:12王姣贾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献心理健康心理

王姣 贾磊

[关    键   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44-03

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也给家庭造成负担,诸如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还可能诱发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国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近十六年来的研究状况,以窥探2003—2018年这十六年中国内学者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方法

(一)文献来源

选择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筛选出初步文献后,对本研究无关的文献进行人工剔除,检索共得到中文文献571篇,核心期刊27篇。

(二)研究方法

采用CiteSpace对检索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图谱中的节点表示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出现的频次,节点内圈中的颜色及厚薄度表示不同时间段出现频次,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关系,其粗细表明共现的强度,即代表关键词共现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各个研究主题的关系,使用tf-idf算法将关键词进行聚类,聚类效果良好。

二、结果

(一)关键词共线图谱分析

为避免关键词因数量多而导致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对标签大小和节点大小进行适度的调整(见图1),关键词频次统计可知除去“中职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代表搜索主题的关键词之外,中职学生(113频次)位居榜首,中职学校(70频次)、对策(27频次)、心理问题(27频次)、积极心理学(13频次)紧随其后。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以关键词为标准进行分簇,获得6个聚类标题(见图2)。将每类簇的关键词进行归类,具体见表1。

(三)文献分布

1.专业论文数量的历史发展变化

文献计量分析发现(见图3),2003年刘瑞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发表的《浅议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首次提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该文章被引用9次。其后随着2004年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论文数量逐渐增加,说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2.研究的领域层次及主题分布

文献计量结果显示,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领域层次主要分布在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约占文献总数的50.8%。但涉及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论文数量只占13.8%,职业指导的研究文献占16.6%,总体占比较小,显示当前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应用的关注和投入相对不足。文献研究主题及篇数的计量结果具体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心理问题、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等是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主题。

3.既有研究的作者、刊物和基金来源分布

对既有文献的单位和作者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机构主要是师范类学校和少量综合性学校。发文数量前三的作者是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的杜新儿(4篇)、宝鸡文理学院的王红瑞(4篇)、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高荣(3篇)。发表期刊最多的是《职业》《中国校外教育》等,均是旬刊,可见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期刊大多研究水平不高。

引用前十的文献中,有四篇是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两篇是验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其余四篇是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一个,占总文献的0.06%。

(四)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文献发表的数量情况,2013年可以作为近十六年来我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因此,这里对2003—2013年与2014—2018年之间的关键词共现10次以上进行对比分析,以如图4预测以后的研究趋势。

对比罗列了1993—2008年与2008—2017年共同的关键词和单独出现的关键词次数。“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等是2003—2018年的研究高频关键词,其中2014年开始更多研究关注社会环境、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等方面。以2003—2018为时间轴分析发现,2013年是转折点,对48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主要是围绕心理素质(18次)、学生心理问题(12次)、教育内容(5次)等。

三、讨论

(一)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通过关键词聚类和分簇关键词描述,可将近十六年我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内容概括为三个方向:(1)从学生主体的心理健康角度,研究中职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侧重问题心理行为的辅导和干预。(2)从学校教育角度,研究探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途径与模式,涵盖以往研究中强调的体验式教学法、分科教学法等相关内容。(3)从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研究家庭心理教育的现状以及社区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上三个研究方向显示了我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在总体研究框架和研究组织层面均趋于成熟。

(二)近十六年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历史脉络

文献计量分析将2013年视为重要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前十一年主要关键是“心理素质”,与当时我国强调素质教育有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已成为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注意发挥专业教学、德育管理、心理教育的多维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近五年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关键词主要是“心理问题”,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中职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受到学者更多的重视。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生理与心理上的不协调发展,自信心缺失;感到孤独又不善于寻求帮助;行为偏激易走极端;就业心理障碍或困惑等。所以,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教育发挥的作用,学校教育理念、校园 文化氛围都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同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李勤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爱”的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积极活力的个体,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去引领学生。近十六年研究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八十年代至今我国一直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但目前尚没有使用统一教材。

青少年阶段的中职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基于CiteSpace回顾近十几年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发现,推动我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既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持续支持,同时也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今后的研究可以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关注中职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组织系统,培养学生发掘自身優势,建构积极自我认知。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文献心理健康心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