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举隅

2019-11-16 11:12陈典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政院校高职

陈典

[摘           要]  我国正处在社会深度转型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高职院校思政课为例,拟从游戏引入思政课的依据、融入的途径、运用的反思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找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新路径,最终达到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的目的。

[关    键   词]  游戏;高职院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使高校明确了新阶段思政课发展重点所在,同时也明确了思政课与大学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将游戏引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正应了时代之需,利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原理和概念转化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具体经验知识,发挥思政课应有之效,更使专业课发挥同向同行之力,达到协同并进的功效。

一、游戏引入思政课的依据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将职业教育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方案”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明确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这不仅给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思政课堂中引入游戏元素,营造趣味性与竞争性并存的教学场景,充分利用高職学生专业特色,不仅符合“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要求,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兴趣,打破思政课教学效果困境,达成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建设目标。

(一)游戏的主动性与思政课以人为本相一致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人的自由发展前提在于个人的高度自觉。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哲学家伯纳德·苏茨对游戏下了一个定义:玩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因为在玩精彩的游戏时,充分激活了人们身、心的兴奋点,此时游戏以更合适的“身份”出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哪怕这个“身份”是艰苦的差事,而当人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为爱而战”不言而喻。思政课堂游戏的融入以更合适的“艰苦工作”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在合适的时间自愿选择合适的“学习障碍”。这样的主动性与思政课以人为本相一致。

(二)游戏的有序性与思政课教学过程相对应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权威性、严谨性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严肃性特征,教学过程需要遵循严格规定性。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绝对的权威性,这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严肃性相符。然而,教学内容的严肃并不意味教学方法的刻板、死板,游戏在规则的限制下,摧毁了达成目标的最简方式,却释放了参与者的创造力,推动参与者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空间,为达成目标拓展出无数路径,由此,打破了思政课教学的“严肃性”,使之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真正发挥出思政课育人功效。

(三)游戏的创新性与思政课时代需求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反复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的历史时期,依靠创新转换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发展动力,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变革,才能使思政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而游戏的融入本身就是一种对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模式,其注重参与者的存在感和获得感,重视教学主客体的关系,“教”与“玩”有机融合,进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目的。

同时,精心设计的游戏,如果目标吸引力十足、反馈足以鼓励人心,参与者都自愿从事这项看似不必要的“苦差”中,甚至希望探索、学习和改进,更甚于激发自身创造力,设计障碍增强“苦度”,以期提高胜利后的成就感、获得感。游戏的创新性又满足了思政课自身创新发展的需求。将游戏融入思政课,助力前行。

二、游戏融入思政课的途径

(一)与专业并道,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特性,为其设计专属的“游戏”元素,这样既能将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公共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又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性心理,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破尴尬局面、提高抬头率。

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时,可结合文科类学生善于思考、总结的专业特点以及艺术类学生艺术技能专业特色,设计时下流行游戏“勇往直前”①;理科类学生结合具体专业实操课程设置相关实操比赛。游戏中分工明确:游戏者、裁判员、记分员、智囊团。当学生都还沉浸在游戏的欢乐及游戏总结的成就感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头脑晕眩有哪些”“探究”——“引发的原因何在”“经验交流”——“为何没有迷失方向”“思考”——“我们该怎样对待”。在亲自体验与感触中,学生一致将本章所学内容融会,“以小见大”感悟出现学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的真谛。游戏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游戏的活泼性打破了原有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只能稳坐于座位的授课形式,瞬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正如托爾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的游戏让人感觉更有生产力,因为游戏能提供更明确的任务以及更满意的实操感。相较于技术、实操类课程而言思政课并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通过课堂游戏便能让学生很容易采取行动,可以立刻看到思政课对自己“隐性”到“显性”的作用。

(二)亲身体验,在协作中创高效

大学阶段的学生,个性凸显,对问题有自我独到的看法,由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乐于与学生沟通,甚至是可以学习他们的创新思想。而游戏的融入为师生的课堂沟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通过老师设计或老师布置学生设计的课堂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更多探讨、交流的机会,发掘各自的特长,在相互合作中,自身各种能力将得以锻炼提高;游戏的合作性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会认识集体,把握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位置,使课本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升华。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到游戏的设计、实验、运行、反馈等过程中,从无到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游戏团队,团队的形成就像是有了归属感,融入其中,一起积极关心共同利益。这正是游戏出彩的特性之一,它把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并赋予他们追求目标的动力和手段,哪怕团队成员之前是彼此陌生的个体,如今已不分教育者或被教育者,二者都将自己能力和影响力发挥到最大,形成合力,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把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三、思政课运用游戏的反思

将“游戏”融入思政课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创新教学方法,打破高职院校思政课时代化需求瓶颈;学生参与积极,激发了他们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与专业课相结合,以期形成协同并进的功效。但课程游戏化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运用尚未形成规模,甚至是一种新的尝试,由此在许多方面仍需要在今后实际授课过程中注意把握,或需要再次进行深入研讨。

(一)明确游戏运用的目的

在思政课堂中运用游戏,目的是利用游戏的特性,使学生能通过亲身的感悟、体验自觉理解并掌握教学知识点,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现代思政课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但务必要注意的是,游戏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仍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方法不能喧宾夺主,盲目沉溺于游戏的“乐”。教书育人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教”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尤其对其中重点、难点的讲解,在明确此前提下,做到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发挥“乐”的功效,提升思政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二)把握游戏运用的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三观”的形成将在其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上发挥重大作用,由此课堂中对游戏的设置必须把握好“度”:(1)游戏的设计务必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紧扣课本知识;(2)游戏内容应简单化、时代化;(3)应以教材内容、课程设置需要,有选择性、科学性、巧妙性地灵活运用游戏,不盲目乱用。游戏化并不意味着把所有业务都变成游戏,因为游戏的本质并不是娱乐,它是人性与设计过程巧妙融合后的产物。

(三)注重游戏运用后的评价

思政课教师单方面的设置运用游戏,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将陷入“独角戏”的误区,由此,教师应注重游戏运用在学生中的评价反馈。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游戏、理解游戏与知识、分析知识与游戏,进而总结游戏中的所得,学会用知识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总结知识;另一方面,由师生共同讨论游戏的实施效果,商讨改进的方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找到游戏融入的最佳切入点。因为,参与者只有在达成共识、目标一致,充分了解、掌握并愿意接受既定的规则,才愿意自愿参与,享受其中,而评价反馈就是告诉参与者距离这个现实的目标有多远。

(四)教师能力提升的新要求

在思政课课堂中运用游戏,对老师能力的提升提出新的要求。思政课老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运用和把握游戏的综合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可积极利用学校中各门课的校本资源。不同专业老师间知识的交流加强了不同学科的融合,不仅凸显了高职院校技能专业的学科特点,更在此过程中使思政课教学重要性为更多老师所认可,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专业教学的老师,使之在教授专业课过程中传递或积极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互呼应,达到协同并进的功效,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柳栋.关于学习游戏化的思考[J].现代教学,2004(5).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

content_5365341.htm.2019.2.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思政院校高职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