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教育

2019-11-16 11:12叶芳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叶芳芳

[摘           要]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奋斗精神的青年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奋斗精神的培养不仅是青年学生自身成才成长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关    键   词]  青年学生;奋斗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214-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奋斗”成为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态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奋斗”作为关键词,在讲话中一共出现了26次,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成长注入了动力。

一、发扬奋斗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东汉张衡在《应闲》中说道:“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明代朱熹的《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就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格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记载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典故。近代以来,来自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中华儿女为中国独立而矢志奋斗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中华民族通过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特别是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以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成、积淀的传统精神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问题突出、GDP总量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不高等问题。习总书记说“近代以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奋斗精神,推进科教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

二、加强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教育

习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是新时代主要奋斗者。”加强对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教育,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教育。

(一)要让奋斗精神成为青年内心共同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把奋斗精神与理想信念相结合,让奋斗精神成为青年学生奋斗的动力和精神追求。奋斗精神应成为青年人生中的“灯塔”,因为唯有坚持理想信念,才能在迷雾中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面对困难和挫折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以奋斗为精神旗帜,脚踏实地去奋斗,才是寻求幸福正确方式。将奋斗精神根植于青年的内心深处,进而外化于日常行为,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进而实现奋斗目标。

习总书记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应当学习席总书记的话,将奋斗精神根植于内心深处,挖掘自身的潜力,磨炼意志、不懈奋斗,在参与创造伟大时代同时,也是在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青年应把奋斗精神渗透于工作学习中,贯穿于生活,指导于人生,让青年能够心中有奋斗精神,脚下有踏实的

脚印。

(二)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奋斗精神教育

青年学生应当具备奋斗的精神。这是青年学生自身成才成长的需要,更是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的需要。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其目的在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当把正确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将奋斗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在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践行奋斗精神。有奋斗精神的青年,才能勇于承担起祖国建设的大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可靠

人才。

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增强青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在思政课中“弘扬奋斗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在奋斗精神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尝试着将课堂活动多样化:如将奋斗精神视频通过视频等形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奋斗精神;让学生以奋斗精神的认知与实践为主题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撰写调研报告,在调研中遇到典型的奋斗事迹或奋斗人物,可以通过情景剧或者制作微视频进行展示,通过课堂讨论方式进行探讨学生所体会的奋斗精神。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从空泛的理论教学中脱离出来,更深刻地理解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加深对理论认知的同时引发学生自我反思,从而自觉地养成奋斗行为习惯,做到知行合一。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拓展奋斗精神教育的新领域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起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进行奋斗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加强奋斗精神的教育,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要利用好校内宣传平台

如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站,结合本校的重要事件,不间断地进行奋斗精神的宣传,以生动的图文素材展现奋斗之美;寻找身边奋斗的榜样,从而展现身边奋斗案例,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当通过不懈奋斗,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2.开展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

如进行奋斗精神主题教育等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青年学生亲自了解党的艰苦奋斗革命历程,使青年学生深刻懂得艰苦奋斗精神对党的事业的重要意义;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村、厂区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自身实践亲身感受体察民情、深刻体会劳动、生活的艰辛;亲自参与到劳动创造的过程,看到劳动者创造的成就,更深层次地理解劳动创造历史的真理,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使青年学生明白自己也将要成为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并感受到身上肩负的重任,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3.借助青年学生的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

给青年学生创造了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机会,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克服懒惰贪图安逸的思想,不畏艰难挫折、激发奋发进取的品质,学会自觉践行艰苦奋斗精神。

校园文化应当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因此要注意周边文化的影响问题。(1)校园周边环境文化圈,例如高校校园周边普遍存在的网吧、旅馆、KTV等场所,容易使青年学生养成贪图享受、奢靡的生活作风。应当加强学生思想上的正确认识和端正的生活态度的教育。(2)网络上流行的与文化价值观相对立理念在青年学生中蔓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空前交融。青年学生对新事物超强接受力和猎奇心理使“佛系”概念、“喪文化”盛行。部分青年学生自诩“佛系青年”,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凡事不走心、看淡一切、不去努力奋斗,随遇而安的精神在“佛系”青年中蔓延,这是一种缺乏人生追求的表现。青年学生中不让这各种精神蔓延,应当加强奋斗精神的教育,教育青年学生毫不畏惧勇攀高峰,面对挫折勇往直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坚定自己的选择。

因此,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奋斗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想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主旋律教育与娱乐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吸引广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认同感和获得感,有效增加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效果。

(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有效配合,打造奋斗精神教育的大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年成才成长所要经历重要教育环境。培养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的通力合作。人生中的启蒙教育来自家庭,换句话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站,对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奋斗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孩子从小接触奋斗精神,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父母应当重视奋斗精神的教育,做好艰苦奋斗的榜样,将奋斗精神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学校教育是青年学生经历的最长期有效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最大,效果最明显。在学校教育中,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体,其他学科共同配合,将奋斗精神融于课堂理论教学、课外实践中,使奋斗精神从理论到实践中升华,让青年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将其根植于心,进而外化于行,将自身塑造成为具备艰苦奋斗精神的有为青年和国家栋梁。

社会教育就要求把教育工作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如高校要与社区等部门等开展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在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通,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同时在全社会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续推进,使奋斗精神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它是历史的积淀,富有时代的气息,青年学生应当继续继承与发扬奋斗精神。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应当加强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教育,要让奋斗精神成为青年内心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奋斗精神教育,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拓展奋斗精神教育的新领域,同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构建奋斗精神教育的大环境,对青年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奋斗精神教育,培养其成为自强不息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上海: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冯瑞.高职院校“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9—20.

[6]廖娟.习近平奋斗理念的内涵及对青年学生的启示研究[J].信息部,2019(3):10-12.

◎编辑 李 静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季札挂剑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