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湾区青年故事”

2019-11-16 11:12宋晓清张一鸣王艳伟王永伟方银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湾区大湾粤港澳

宋晓清 张一鸣 王艳伟 王永伟 方银萍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不断优化升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深度交流融合也越发凸显。当前,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具有湾区大框架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态势、国家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发展战略等政策优势,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发展可谓未来可期。但因三地面临行政体制壁垒、文化差异隔阂、城市间融合度差和资源平台对接有限等局限,相应提出国家可制定相关具体指导政策,促进各地青年文化友谊交流,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促进湾区内部城市对话合作和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平台,实现资源有效“精准对接”等战略选择。

[关    键   词]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

[中图分类号]  D43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249-03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发展政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国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而推动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激发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许多新契机。湾区建设需要高质量人才队伍,实现跨区域交流,为国家增添新的活力和鲜血。如何“讲好粤港澳青年故事”、促进三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发展,从而为进一步解决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水土不服”等问题,构建创新创业之家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本文探讨的重中之重。

一、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发展新契机

当前,纵观各大理论和实践等领域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等国家宏观政策大背景下,诸多利好政策的出台实施对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深度交流融合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探讨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可以说,从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首次提出,从理论学术界研究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前后历时20多年(见下表)。2019年“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代表也深入探讨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发展的具体布局和构建。2019年3月初,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成立。2019年2月,国家还出台制定了最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指导文件更为湾区未来发展蓝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支持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于此,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便可从中寻找到更多的新契机和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同时也为湾区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态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互联网实现“零距离”交流、世界经济格局不断提升,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思想也不断呼之欲出。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達沃斯论坛讲话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鼓励国人不断实现创新创业,努力抓住时代发展大机遇。随后,“双创”这一理念便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得到支持和运用。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实施更为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创”新态势发展,以创新驱动为重要发展引擎,湾区青年可进一步为其深入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国家青年人才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逐渐意识到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文件中特别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代表着国家的“灵魂”和“血脉”。基于此,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进一步巩固深化“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担当起开放型世界经济大国重任。[1]而立足于本文,更为确切地说,对如何放大粤港澳大湾区聚光灯效应,提高国家对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的关注和热情期望,“讲好湾区青年创业故事”是本文探讨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面临的大挑战

尽管说,从目前来看,国家宏观大环境为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利好政策和条件,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湾区青年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行政体制壁垒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华南地区是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涉及9+2个城市,同时还可辐射延伸至周边许多城市。可以说,大湾区经济体量大、人口众多,但各地人群差异客观存在,尤其是香港、澳门和大陆内地城市之间的行政制度差异。香港、澳门和大陆内地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大独立税区以及三种货币等,港澳与大陆内地的经济、法律、金融、税务、社会福利政策种种差异而带来相应的行政壁垒。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诸如有学者认为大湾区法制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湾区建设进一步发展。[2]确切地说,三地往来,现实交流中确实存在许多不便,“大门开了小门不开”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同的制度体系、严格的边境管理和政治因素的隔阂等,都让三地青年交流融合受阻。[3]

(二)文化差异隔阂

因历史缘故,香港、澳门两地与大陆内地人群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依然存在许多不同。港澳青年与大陆内地交流较少,对内地人文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了解不深、不透。此外,港澳青年对大陆内地的本土风情、人文差异、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更是了解不多。诸多文化差异带来的局限,导致三地青年交流存在严重的隔阂,从而错过许多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的机会。港澳青年对内地制度法规、创新创业利好政策了解不多,信息不够畅通。[4]以上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又再次阻碍了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快速发展。

(三)城市间融合度差

与其他世界三大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三地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合作交流中,因城市之间的融合度问题产生较大的影响。湾区9+2城市之间的融合度,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港澳实行的“一国两制”,导致港澳和内地城市在经济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等方面产生隔阂,三地青年交流合作存在较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内地9大城市之间的科学定位不清,导致城市和城市之间功能重叠、资源浪费、内部要素难以流动,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彼此看不起对方等。此外,湾区内重要的几大中心城市分工不明确、港口功

能叠加、缺乏科学定位和协调机制,也导致湾区青年创业交流

受阻。[5]

(四)平台资源对接有限

尽管说,国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搭建了许多平台,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不断迅猛升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虽在不断完善和落实,但涉及一些具体细则、深入政策指定和解读等还不够完善细致,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阶段。同时,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还存在平台对接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很多资源平台无法实现“精准嫁接”,众多优质合作方案最终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地。

三、促进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深度交流融合的战略选择

如前所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融合发展带来众多发展新机遇,但同时也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基于以上种种,笔者认为,为解决好上述问题,可从国家内在发展驱动力、湾区内微观主体,研究其内在规律、演变机制,寻找新引擎,最终找到关键的着力发力点。

(一)制定相关详实可落地的国家政策,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参与大湾区建设

强有力的国家制度保障和福利政策是吸引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的“镇定剂”。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实行的政策不同,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即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相互独立税区等。为此,笔者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可深入分析税务、法律、金融和公司注册等方面细则,为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构建更加宽松的软环境,减少体制不同而带来的交流阻碍。此外,还可以成立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咨询中心,提供税收、法律顾问、公司注册和运营等方面的中介服务,让港澳青年感受到大陆内地人的热情关怀和支持。同时,从国家层面,还可建立大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确保湾区规划、制度和政策落地。[6]此外,国家还可以根据当前市场实际运作情况,建立基于市场一体化的创新湾区跨境协调机制。[7]

(二)打通沟通交流“壁垒”,构建港澳青年与大陆内地交流多方渠道

信息沟通方式和渠道是连接、互动和对接双平台的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全球各地区已实现资讯互联互通。因此,港澳青年与大陆内地可通过建立青年交流学习团,增进彼此沟通交流、增进彼此情感。此外,在每逢国家重大传统节假日时,三地可举办节日联欢会,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共同出力,同时还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透彻的认知,为进一步拉近情感距离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软环境。粤港澳三地青年,同根同源,本是一家亲,通过以上种种文化交流,为进一步促进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深度交流奠定扎实的情感基础,共同寻找湾区归属感。

(三)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湾区内部城市交流与合作

针对前文所述,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之间缺乏协调一致的合作交流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与城市间沟通交流、进一步提升合作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港澳地区与大陆内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彼此坦诚交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讨寻找解决方案。同时,还需要重点突破“两制”障碍,加快三地青年创业交流机制一体化发展。[8]甚至,三地政府需要强有力联手合作,为湾区青年创业深度交流合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实现互联互通协调发展机制,努力提升区域发展一体化。

(四)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平台,实现湾区青年创业平台多样化

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要实现多城市优势互补、“精准对接”平台,最终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因此,我们可重点聚集大湾区优质青年人才,參与到创新创业大浪潮中,为提升国家竞争力而奉献力量。例如,为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更加有效对接和落地,香港、澳门等地可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高峰论坛,成立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协会和大联盟,创立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多城市联合成立粤港澳青年人才交流协会,创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合作基地等。

“大湾区”时代,机遇与挑战同在。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国际一流湾区,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不仅关乎国家重大命运,更与每一位粤港澳青年自身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位粤港澳有志青年都应该努力跳出现有“特区”,放眼世界“湾区”,延伸至世界各个区域,不断扩展朋友圈、尽最大努力画大同心圆。最终不断开阔自身视野与提升格局,“讲好我们每一位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鲜活故事”。

参考文献:

[1]课题组.粤港澳大湾区总体思路研究[J].国际贸易,2018(2).

[2]王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速,法制壁垒如何破局[N]上海金融报,2019-03-12(009).

[3]李胜兰.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优势、挑战与制度创新[J].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广州实践(笔谈),2018(2).

[4]林至颖.香港青年赴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的机遇、挑战及应对[J].港澳研究,2018(1).

[5]张日新,谷卓桐.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J].改革,2017(5).

[6]陈燕,林仲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协同的灰色关联分析与协调机制创新[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4).

[7]毛艳华,杨思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9(59).

[8]覃成林,刘丽玲,覃文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7(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湾区大湾粤港澳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湾区争雄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