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精神影响下的红色经典传承与志愿服务

2019-11-17 05:45张可丹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志愿服务

张可丹

摘要:跨越时空的井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思想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指明了方向。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在高校蔚然成风。对吉安职业技术学院1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对于“井冈山脚下学子”的称号,大部分同学感到自豪。且大部分同学认为,井冈山精神、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井冈精神 志愿服务 红色经典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005—02

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坚持坚定执著追求理想。井冈精神内涵丰富,24字的井冈山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原则相得益彰。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井冈山脚下,“山水校园、庐陵书院”,校园内充满了红色文化的气息,依托丰富的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学习和弘扬井冈精神,吉职学子义不容辞,传承井冈山精神有助于我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是新时代井冈学子的荣耀使命。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大学生成才首先应当成人,学校和教师应该用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学习和拓展的有效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弘扬井冈精神,传承红色经典,将井冈山精神与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治校相结合进行实践探索,我们对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0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围绕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志愿服务的现状、井冈精神对志愿服务的影响三个方面设计,发放109份问卷,回收109份,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1.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我们在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机电学院、医护学院等6个学院随机抽出109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中男生52人,女生57人;大一年级学生82人,大二年级学生26人,大三年级学生1人;其中党员学生0人,共青团员82人,群众27人。我们还对校星级志愿者、“大骨班”学生、优秀院级志愿团队负责人等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采用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形式,为课题研究与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结果与分析

本问卷中有64名同学成长于红色地区,超过半数;其中有47人(43.12%)为自己是“井冈山脚下学子”而感到自豪,29人(26.61%)对此称号感到非常自豪,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有身为红土地学子的自豪感;对于身边是否可以感觉到红色文化的气息,有49人(44.95%)表示经常可以感觉到,其中35人(32.11%)和17人(15.6%)表示有时和偶尔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气息。由此可见,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大部分学生认同井冈山精神,热爱红色文化。调查中100人(91.74%)曾经参与过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态度有67名(61.47%)同学表示具有积极意义,40人(36.7%)表示意义一般。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热衷于参与志愿服务,绝大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志愿服务活动,并且觉得参与志愿服务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校园内随处可见穿着红马甲、佩戴红绶带的小志愿者,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关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学生表示更愿意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志愿活动、助老助残扶贫志愿活动、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交通执勤类志愿服务等,其中85名(77.98%)同学表示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志愿服务感到非常有兴趣;要更好地理解井冈山文化必須依托“大思政”背景,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和红色文化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谈及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了解,问卷根据理解程度分为了四个等级:非常了解、了解、了解一点和不清楚,其中非常了解和不清楚的人数各占3.67%(4人)和2.75%(3人),显示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正常比例,绝大部分同学对井冈山的红色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调查中,44人(40.37%)表示对红色文化感兴趣,大部分人对红色文化兴趣度不高。调查显示,学校经常会举办一些关于红色文化的活动,如红歌比赛、红色故事比赛等;有71名(65.14)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参加红色文化宣传,一定会积极参与,95名(87.16%)同学认为红色经典的传承对自己做志愿服务有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红色经典的传承对志愿服务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经常举办红色文化活动,有助于红色经典的传承,校园内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更愿意去了解和追寻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同学们整体呈现向善向好的趋势。

二、井冈山精神与志愿者治校相结合的困惑

1.影响井冈山精神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主要因素

在传承井冈精神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过程中,观念的多元化、教育形式化、实践环节弱化、传播手段局限化等问题,成为影响井冈精神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因素。调查数据表明,有44.04%的人不知晓相关服务信息,可见传播形式较为局限,覆盖面窄。有39.48%的人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志愿服务太重形式,缺乏时效性;28.44%的人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对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作用不大。数据显示,有44.04%的人表示对活动项目和形式不感兴趣,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如何摆脱形式化、扩展传播方式、加强实践能力、确定价值目标,是将井冈山精神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重点。

2.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阻碍

参与志愿服务与个人学习生活时间冲突、缺乏志愿服务能力、组织管理不够完善,成为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阻碍。调查数据显示,有84.49%的人认为参加志愿服务与个人的学习、生活冲突,是导致自己无法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志愿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另一方面,自身时间调度不够科学。调查显示,有37.61%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实践经验不够,能力得不到提升。数据显示,有30.28%的人认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够完善,严重打击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导致志愿服务信息传播缓慢,无法及时获得服务信息。

三、井冈山精神与志愿者治校相结合的建议

1.规范志愿服务组织,引领活动健康发展

春风化雨润心田,星星之火可燎原。创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创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基地,联合社区、其他机构开展多层次的志愿服务。调查显示,有80.73%的人更愿意参与与专业有关的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师范学院2016年成立的“走进山区,爱暖童心”支教服务队,拥有自己志愿服务队的专业指导老师、带队老师和近百名注册志愿者,他们利用寒暑假、周末和业余时间,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下到偏远地区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传播知识、帮助学习、讲述故事、送上文艺、教学生手工和玩游戏,陆续开展了爱心义卖、山区支教、农村支教,以及“特校”演出等一系列常态化工作。该学院秉承“走进贫困山区、走进留守儿童、走进教育实践”的理念,以“关注贫困地区、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將师范学生培养成具有奉献精神、友爱情怀、互助意识和进步思想的优秀青年,帮助贫困山区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机电学院的“家电医生”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建立了家电维修队、防范宣传队、电脑维修队。近年来,“家电医生”服务队,走遍了吉安市大大小小数十个社区,成功修复了3000多件小家电,成为吉州区最受欢迎的志愿服务团队之一。医护学院2018年成立的“医护天使”爱心服务队,是校园里志愿服务的新生力量,“医护天使”服务队由“护理”和“急救”两个社团组成,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提供技术指导,专门的带队老师负责与社区、乡镇、福利院等机构联络安排,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下到社区、养老院,为社区居民、老人提供血压血糖测量、季节性养生知识宣传讲授、文艺汇演等爱心志愿服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发展势头大好,深受大家的喜爱。

2.创新资源传播媒介,传承弘扬红色经典

一颗志愿服务心,一片幸福爱心情。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奉献自己、帮助他人的有效方式,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教育的真实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特殊的时间节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如“3·5学雷锋日”“512护士节”“519全国助残日”“525心理健康日”“910教师节”“12·5国际志愿服务日”,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开展特色志愿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榜样作用,让更多人看到志愿服务、了解志愿服务、想要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十佳之星”“志愿之星”“星级志愿者”等荣誉获得者的评选,散发影响力;通过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如校园志愿服务月,整个三月,集全校之力,开展各色各样的志愿服务,走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五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红色故事的演出、红色经典的诵读、辩论赛、红歌会、舞蹈表演等各种形式,传递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经典。

3.加强实践锻炼,推进知行合一

青春以梦为马,不负灼灼韶华。梦想与现实相结合,人生目标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脱离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干枯的,没有生机的。志愿服务给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体现为日常的点点滴滴。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志愿服务,通过服务社会来展示自己,发现自己的多种可能性,创造自身的价值,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让思想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刘宇祥.弘扬优良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J].党史博采(理论),2016(3):43—45.

[2]徐光明,彭福华.让大学生在红色资源哺育下茁壮成长——井冈山大学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纪实[J].江西教育,2015(13):14—15.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志愿服务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的审美特征研究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
“红色经典”情爱叙事的边界、隐言与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