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的深阅读

2019-11-18 01:57亚华
北京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记号书本

亚华

我曾向友人提出“碎片化时代的深阅读”这个命题,当即就被否了,理由很简单,既是碎片式阅读,何来的深度?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技术推进了信息的碎片化,人们从林林总总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远在天边的时事新闻、学术探讨、文艺社交等等资讯被瞬间置放在眼前,你我共享的阅读姿态不得不面对碎片化呈现的状态,或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的浏览成了阅读的常见现象,对信息、知识和鉴赏的系统化整合,似乎只是各类“象牙塔”人士的研究内容了。

应该说普通民众的阅读方式是五花八门、各出奇招的,其中深阅读最突出的一点是根据兴趣范围去深入领略,就像一名老者不会错过一篇如何养生的“鸡汤文”,一名中年职场人会时刻关注社会与家庭的关系链,一名青春少年也不会让一篇清新的小品文溜走。至于我,一名嗜好文学的业余写作者,一定是一系列刊物公众号的订阅者,阅览与品位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充溢着我的日常,带来无可比拟的志趣。

回想起来,“碎片化阅读”这个时尚的说法其实已存在多年,只不过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还算不上“碎片化时代”,只能说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繁杂琐细的时间里,展示着各具特色的“零碎化时间”的“阅读范儿”。其实相对于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十多年前的人们无论怎样忙碌,也会看到不少手捧书本的读者,在泛着书香的氛围里体会人生的种种滋味,我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从商的工作性质,我的读和写,如同在时间夹缝里生长出来的花苗。记得当年阅读一本大型纯文学期刊需要约两个月时间,往往在休息的间歇捧起书本没多久,一件突如其来的什么事情又会把阅读中的冥想打断,只好在一个新段落的开首作个记号,等下回接续时再将上下文连贯起来。同样,将意念的文字用文學形式写下来,也是这样在“零碎化时间”里产生。

多年来,这种“记号式阅读法”已形成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不同的是以往必定在公事包里随身携带的一本书和笔记本,现在已置换成一个巴掌大的手机。这只是硬件方面的改变,图的是方便和快捷,遗憾的是缺乏手指翻动书页时的触感,而抓笔书写的劲道和质感也仿佛就此丢失了。至于书香,倒是依依不舍地存在着,藏匿在书籍中,作为珍贵的物品放在书柜里,成为晚间休息和度假消闲时雷打不动的“闻香”乐趣。

今天信息化时代的资讯量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对此一个人的接收能力和容量总是有限的,即便是选择性浏览也会花去不少时间,所以分门别类择取自己特别关注的公众号尤为重要。同时为心仪的公众号立下特定的时间,在工作和生活间歇浏览时事新闻和所关注的资讯,避免成为一名手机控。

对于文学期刊公众号发布的精彩文章,我这样一个文学迷就很自然地会投入到精读的状态中去,像《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和《人民文学》《作家》《北京文学》《收获》《花城》等等报刊推出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也常有被打断的时候,此时的处理方法是或截屏或收藏,待事务告一段落后,把保存的“宝贝”亮出来,再接续上一回的品味,展开下一回的分解。在信息化时代里,我的“记号式阅读法”便是这样演变成了“截屏收藏法”。

曾听友人打趣地说:以往孜孜以求的“深邃阅读”,在时光流转中,由于信息量过于庞杂,不知不觉间变成“深碎阅读”,应接不暇之感时而造成视觉疲劳,把意向中的深度阅读搅得七零八碎的。如何为心爱的阅读分配好时间和精力,倒成了一项问题。

我想一个人处在阅读的“深邃”情状时,会不时抚卷沉思,将书本赋予的文字食粮摄入脑际和心房,咀嚼消化直至成为自我的精神养料,至于被调侃为“深碎”的阅读状况,也总能想出办法调整到良好的状态。把阅读看作一项惺惺相惜的志趣,不管问题如何庞杂繁复,都能踅摸出几条道道,让自己乐在其中。

遥想古时的竹帛卷轴,到汉代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而后是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几千年来的书写和阅读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看看如今精致灵动的电子书,这都是人们在丰硕知识中一天天积累、创新和进步的结果。

无论世间的阅读载体变成什么样子,都是人类对知识求索的开拓、引领和延展;即便造成“碎片化时代”的“信息爆炸”,深阅读和浅阅读的相结合,可以说是最好的“解读”方式。使荒芜世界通向美好的至上通道,莫过于获取知识的能量,而一马当先的必然是阅读。

电子书我爱,纸质书我亦爱也。我无法预知未来诸多变迁,作为一名由传统纸质阅读过渡到今日复合型阅读的阅读者,我衷心希望任何一种阅读载体相互结合,如双生花竞相绽放,不要消亡,不以哪一方消亡为更迭的代价。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记号书本
这一年,你所关心的大事
记号
手来释卷
脏记号
刻舟求剑
四书五经有哪些
那些读新闻的人生
蠢骡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