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19-11-18 01:58张西立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色习近平时代

张西立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國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的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根本标志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前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命题,根本上反映了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道路上追求自身幸福和解放的深刻实践要求,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等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可以称之为实践之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自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作为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习近平同志2019年4月中旬在重庆考察期间提出的,他说:“要按照党中央总体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实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项工作。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1]。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相较于习近平同志此前提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的前途在哪里?”等时代之问,以及“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3]等历史之问,姑且归之为一种植根于中国实践、生发于中国实践、指向于中国实践的实践之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命题,共同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即着眼全面认识和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走向强盛的内在奥秘,从理论上破解这个世界之谜必须紧紧围绕并予以深入回答的基本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决定了,遵循马克思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理,是理解和解答这些重大理论和政治命题的关键。在这个逻辑结构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主要是就发展主体和领导力量而言,一个“能”字,生动揭示了在既往的诸多政治力量中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突出的是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主要是就理论武装和行动指南而言,一个“行”字,生动揭示了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历史背景下为何只有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强大精神力量,突出的是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主要是就道路选择和价值原则而言,一个“好”字,生动揭示了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为何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突出的是规律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提出并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样高度聚焦现实同时又有深刻理论内涵的重大命题,无疑是有特定时代背景的。

(一)把握历史方位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对此,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分别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三个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看,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就是对上述三个“意味着”理论内涵的进一步阐发;而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实践变化和时代特点,以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及特点讲好讲活这三个“意味着”,使之走深走心走实,直接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意味着”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进行揭示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古国里绝无仅有的,这本身就是奇迹,可是进入近代以后,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民族急转直下,步入了停滞乃至苦难的深渊,屡遭西方列强的欺凌和蹂躏,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绝境。东方巨龙难道就此沉沦了吗?正像当年横扫欧洲的拿破仑预言那样——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让它醒来,必将震惊整个世界!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历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始终没变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新生和振兴。然而,伴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和较量,最终能够肩负起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重任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也在实践中缔造和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中创造的这条道路,引领亿万中国人民走在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不说更早的时期,就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5]

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是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转化,由此,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的着力点也相应地转化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来。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成为亿万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義原则的真正继承和弘扬——“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意味着”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维度。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历来受到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质疑和攻击,而“乌托邦”则是它们借以归因的主要观点。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在建政短短70余年后就土崩瓦解,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国际上流行的是“社会主义失败论”以及“历史终结论”。

源于西方的马列主义为什么最终被中国人接受,并用之作为指导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原理?根源还是在于马列主义是基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而展现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是当今世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之集大成的最先进文化形态。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70多年过去了,可是它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等基本原理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由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为江泽民、胡锦涛等后继者所深化的,由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升的,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开始乃至到如今,来自各方面的噪音杂音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代表性观点就是所谓“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曰“权贵资本主义道路”,理由就是中国接纳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包括市场经济、资本等,实行下来,致使国际上外贸依存度大、国内贫富差距拉大等,因此认为这哪里是社会主义,甚至连英美的资本主义都不如,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不仅发展不了中国,还是造成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渊薮。这种现在看来明显错误的观点和论调,可以说伴随了迄今为止的改革开放全程,尤其在前些年特别是世纪之初。那么,照这些人的逻辑,那如何才能发展中国呢?他们的药方不外两种,一是走回头路,所谓“还是前三十年好”,一是彻底改弦更张,走“自由”“民主”的西式道路。对此,实践已经给予了最无情的回击和揭露。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更是向全人类说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丢掉“老祖宗”,更重要是还“讲新话”“开新篇”,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别的不说,就是与“老大哥”苏联共产党相比较,为什么偏偏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坎坷走到这一步呢?从1921年至今接近100年中国共产党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说明,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实践进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相继创造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解决和回答新时代中国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并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一点还是在于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恪守了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的磨砺和事业的艰难中最终能够贯彻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不断彰显——“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意味着”更多的是聚焦中国与世界的维度。现代化尽管有不同的定义,但在一般意义上可说是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追求的发展目标。按照包括西方新自由主义学说在内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所谓现代化,除了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及其发展模式以外,哪里还有第二种或者多种路径呢!在他们看来,如果说这个观点过去还会有不少争议或歧义的话,那么,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长期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社会主义东方阵营似乎在一夜间灰飞烟灭,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过去原本同属一个阵营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在实行对外开放国策,经济体制逐渐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时,就开始弹冠相庆,妄言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形态,言外之意是标榜“自由”“民主”等理念的西方英美国家才是现代化的终极版本,主观地认为英美国家的现在就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明天。然而,随之而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究竟如何呢?

苏东剧变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重被提到时代的高度,邓小平南方谈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此的进一步回答,结论仍然还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同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必须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就丝毫没有动摇或改变过。历史推进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纵观全局,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毅然作出了“未来二十年仍然是我们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的重大政治判断,为在911事件之后波谲云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明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常年累积的全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政党治理等多重弊病集中发作,延续多年,至今遗患犹存,危害甚远。比较之下,长期不被西方看好的中国却在数十年里保持几乎两位数的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国家综合实力剧增,一时间“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被热捧,俨然成为世界范围的各类社会科学竞相研究的“显学”,就连不少西方政要和知名学者也纷纷撰文或发表演说,不吝赞誉和钦羡之词。正是在这样的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庄严地写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上,就更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是那些过去曾经深受西方殖民者欺凌的发展中国家,看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了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两百年才能完成的现代化之路,普遍认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对他们有强烈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在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实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没有忘记应该肩负的国际责任,没有忘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类情怀,这一点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中国言行一致、内外一致的平等合作共赢的态度,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恃强凌弱、出尔反尔的做法形成日益鲜明的对比。这些都说明,美国等“富裕之邦并非真理之地”,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的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向现代化的路径绝不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神话,更重要的是以鲜活生动的实践向世人表明:社会主义从来没有失败,人类的前途命运在于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

(二)坚定“四个自信”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自然要倍加珍惜、一以贯之。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我们党在新时代首次提出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无疑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四个自信”不是对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认同和信任,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和信任,也就是自信的对象有其特殊含义;另一方面,“四个自信”的主体当然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特别是每一名党员、干部,但主要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下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这一整体而言的,也就是自信的主体很是宏观。

1.“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从党的十八大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再到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在重庆考察,从提出“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演进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再次强调的三个“为什么”之问,始终不变的主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而言,“四个自信”的实质就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和认知。只有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客观必然性,才能夯实和筑牢广大党员干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并坚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坚定“四个自信”的政治任务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从“四个自信”的提出到如今,已愈3年,这期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在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摩擦并不断升级,国际形势日益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稳中有进,人民安居乐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航船乘风破浪、奋力前行,鲜活生动的事实极大地教育了人们,全体人民对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空前加强,成为中国有效应对来自不同方面挑战和风险的深厚政治基础。但是,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抬头,国家利益优先开始成为一些国家的首选,二战以来建构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反华势力看不惯一个强大的中国的存在,极尽遏制、打压甚至颠覆。近两年来,从贸易到科技再到金融等领域对中国发起全方位阻遏,甚至不惜赤裸裸干预中国内政,公然为“东突”恐怖势力、“疆独”“藏独”“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出谋划策、撑腰打气,明目张胆地策划、实施对中国的“颜色革命”,危害之大触目惊心、令人发指。受此影响,国内一些人出于种种动机,自觉不自觉地为这些西方反华势力所利用和驱使,充当“颜色革命”的“马前卒”和“急先锋”。这次持续多日的香港“修例”风波的爆发,演变为近似恐怖暴力行为,表面上是奔着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去的,实质还是冲着“一国两制”去的,最终目的是西化、分化、弱化、妖魔化中国。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到重大历史关头,越是到了事业蓬勃发展的当口,国内外敌对势力就越是趁机兴风作浪,妄图扰乱人心、颠覆政权。如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时刻,展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可谓近在眼前,而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也正在向我们招手!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重要交汇点上,习近平同志以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深邃眼光高瞻远瞩、指挥若定,面向全党全社会提出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实践之问深入回答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夯实“四个自信”,有效应对和化解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坚定不移地沿着党的十九大擘画的蓝图奋勇前进,无疑是一次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部署!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古代的中国且不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从差一点“被开除球籍”到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用了短短六七十年的光景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一两百年内才完成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缔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中国故事”,与此同时,“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也为解决当前困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诸多根本问题上提供了不同于“西方道路”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可是受制于种种因素,主要是遭到“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的遏制和打压,基于中国实践的富有独特创意、拥有生动情节、充满可歌可泣英雄壮举的中国故事,并没有如人所愿地说得出、讲得好、传得开。这就形成了极其尴尬的现实局面——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屡屡引起世人关注,一方面是关于这个发展奇迹的来龙去脉的观念性表达严重滞后,使得海内外关心关注“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的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不解乃至误区。这种局面亟待加以改变。而解决办法之中,最为关键和根本的还是要从理论上回答好、阐释好、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失语就要挨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6]。在这里,如果说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从而完成了站起来的历史任务,解决了鸦片战争以来长期“挨打”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高速发展,完成了十几亿中国人富起来的历史任务,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挥之不去的“挨饿”问题,那么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而根本的问题就是“挨骂”。习近平之所以从这样的历史高度和政治高度审视中国人面临的“挨骂”问题,绝不是开开玩笑,也不是就一个单纯技术层面而言,而是放到与“挨打”“挨饿”这类关乎国运盛衰以及民族兴亡的战略性层面等同视之,站位极高、用意极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揭示。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到现在70年的时间里,尽管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但发展成就在全世界都是无出其右者,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就连国外也跟着受益,没有赞扬和感恩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老是“挨骂”呢?直接的现实原因是“失语”,也即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听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所谓“有理说不出”,明明你是对的,正义在你这边,可是面对质疑和攻击,却不知如何表达、通过何种渠道表达以及以何种方式表达,只好任凭人家信口雌黄、指鹿为马;所谓“说了没人听”,不分主题、不分对象、不看场合,自说自话,对牛弹琴,鸡同鸭讲,自以为费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钱、搞了不少“创新”,表面上完成了“任务”,结果依然是你说你的、他讲他的,局面没有丝毫改变;所谓“听了传不开”,讲的有道理,别人也听进去了,可是受制于相关工作体制机制,也受制于受众的价值立场、舆论环境和利益考量,效果仅此而已,并没有产生持续可观的影响力;所谓“传开叫不响”,经过大量投入,“中国声音”“中国话语”等的确有了更多的受众和覆盖面,有了量上的规模效应,但并没有达到为受众广泛认同的传播效果,体现在国际传播领域就是“中国声音”比过去明显多了、响了,但基于市场化传播规律要求以及当地受众特点的“产品”比较优势欠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势传播品牌匮乏等。

切实改变“失语”的被动局面,要确立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眼光,要把具体环节的突破与战略全局的扭转统筹考量,要注重发挥官方和民间、国内和国际等各方综合作用,着眼于服务和服从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逐步谋求从根本上有利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平台打造、队伍建设、内容创新和议程设置上,应集中资源和力量,不搞四处出击、大水漫灌甚至无的放矢,着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未来的基本问题,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四个自信”,提高精准度,把握对象性,注重实效性,做好长期预案,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推进。

2.中国故事的主线和基调。中国故事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主线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主要剧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历史进程,主要看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7]。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和关键之一就是揭示和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曾经一个时期,“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等让一些人谈之色变,乃至唯恐避之不及,这在社会主义国家真是咄咄怪事!这里面有十年“文革”带给人们的心理阴影,有改革开放以后与国际接轨的潮流影响,有苏东剧变的后遗症,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误区在作怪。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高潮时期和低潮时期的人们思想状况的确存在很大不同,实际上这既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观念上的相应折射,也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运动的一部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不仅在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谷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走出低谷期,迎来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其实,早在世纪之初,在英国广播公司(BBC)连续多年评出的世界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中,马克思均赫然位居首位,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然而不能不说,当时还有不少人尚未认清看似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之后的标志性意义。经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如今深陷危机的泥潭,而坚持走自己道路的中国正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比较之下,孰优孰劣,自然是相当明显,当初BBC的评选结果也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向世界,讲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主线和基调的中国故事,就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了,而是成为包括西方在内的整个世界都在关心和期盼的重要事情。

3.跟习近平学讲中国故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是“两手论”者,即一手持刀和剑,一手拿纸和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既需要做实干家,也需要做宣传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作为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是这样的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习近平出访和出席国际会议或活动足迹,是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国家间人文经贸交流经典案例等的时时讲述,是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成就以及中国人民勤劳智慧、不屈不挠、热爱和平等民族性格的娓娓道来。譬如,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畅谈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指出“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年6月5日,他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强调:“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2015年10月21日在倫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中国不会打货币战,“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中国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等等。再譬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什么会热遍世界各个角落,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欢迎、所认同,关键一点取决于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在讲好中国故事上能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扮演和发挥了新时代中华文化代言人的角色。

不久前有国际舆论机构对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进行评选,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位居前列。这是对习近平本人拥有的广泛、良好的国际形象的认可,也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象的极大认可。

遵循习近平讲述中国故事的历史足迹,全面总结和深入揭示其中蕴涵的价值情怀、议题选择、叙述方式、实践用意以及前后关联等内在逻辑联系,对于今天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有关战略部署,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国际形象和话语体系,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打造与新时代强起来的经济社会实力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现实的运动,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8]P539如同共产主义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也是特定思想体系、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四位一体构成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作出了新的论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4]。

新时代回答好、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质就是深入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系列论述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现实意义,而对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关系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重大命题所蕴含的内在逻辑的揭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义性。正义性来自必然性,必然性源于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9]P234“来之不易”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表述不同,实质都在于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中走出来的,应该深入认识和倍加珍惜。结合习近平的这段精辟论述,我们逐次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一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信仰体系等历来是影响乃至决定民族或国家发展道路的最深层、最基础、最持久的力量和因素。中华文化从远古走来,从来不排斥外来文明和文化,向来以雍容大度、海纳百川为鲜明特点;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无不标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等民本思想;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两千多年的以中央集权为根本标志的大一统治理格局;中国文化注重德治教化,认为“不教而诛谓之暴”;以汉唐为代表的古代盛世,均是以开放包容、交流融合为气度的,而当封闭僵化盛行,往往也是落后挨打之时;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拥有的这些特质,已经被吸纳、熔铸进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体。

二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从1840年算起,到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刚好是170多年的时间。这170年间,古老的中华大地发生了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翻天覆地的大事,可以说不胜枚举,但是抚今追昔,当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奋斗,昂首阔步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时刻,既往的一切在风云变幻中就能够看得更加明晰和切近,那就是,如果放眼中国近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完全可以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蕴藏着、反映着、折射着包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提出“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洪秀全、自发抗击“洋鬼子”的义和团运动、变法维新的“戊戌六君子”、倡导“民族、民权、民生”的孙中山直至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无数先进分子的抗争与创造,在历史演进上是前后相继、薪火相传的。

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前几年学术理论界有所谓区分“前三十年”“后三十年”的说法,其意是指,今天中国选择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发展道路,与“前三十年”即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根本不同,应划清界限;还有人认为1978年后推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官员贪腐现象蔓延,这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权贵资本主义”,甚至连资本主义都不如,主张回到“前三十年”去。实际上,这两种看法都是十分错误的,已经被我们党清醒认识并予以纠正,代表性观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这句话。这就清楚地告诉世人,在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龙去脉上,不能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因为没有“前三十年”,哪里会有“后三十年”呢?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了“前三十年”,才历史地前进到“后三十年”,前后三十年不能人为地加以割裂,而是应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将贯穿整个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主义发展的新的时代篇章。相比较于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主要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予以深入回答。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线可以说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均是一以贯之,可是,能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理论形态的鲜明主题,而不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一个侧面(社会主义、共产党、发展观等)当作自己理论形态的主题的,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针对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由此而言,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尤其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诞生100周年,而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重新又被提到时代的高度,亟待给予科学回答。

不仅如此,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意味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整个历史过程,都要自觉地坚持和贯彻这一根本指导思想,而不是阶段性的。基于此,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就不能不结合实践条件和时代变化,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准确阐释。这既是回应国际国内种种错误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需要,也是及时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而走好自己的路,实现既定的各项发展目标的需要。这正如习近平所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5]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胸怀“两个大局”。习近平同志2019年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际格局日益复杂、剧烈、深刻的调整与变革,以马克思主义眼界观察世界、审视自身得出的重大理论判断和政治判断,也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两个大局”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问题的进一步解答,更关系到我们在实践中能否透过国际关系,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乃至“乱云飞渡仍从容”。

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两个大局”,主题是十分鲜明的,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这个主题得以存在的现实载体和逻辑必然,是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共同指向,是谓“战略全局”,须臾不能有所淡忘和偏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这个主题无法脱离因而必须正视的外部条件,是因势利导、乘势而上,还是因循守旧、丧失机遇,直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因此决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等闲视之。

联系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日渐胶着、经济全球化潮流遭遇空前阻力的国际大形势,得益于4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紧密相连,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代中国,面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的肆虐,特别是对中国强起来的全面围堵、打压甚至“脱钩”,面对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潮抬头,面对世界似乎向“右”转等不利局面,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以改革开放为重要标志、合作共赢为价值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已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正确回答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实践,但也离不开对于发展大势、时代大潮、国际大局、人类大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洞悉。而习近平提出的“战略全局”“大变局”的“两个大局”观,正是当前我们在变中求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进而全面掌控、主导“大变局”的治本之道,是我们在充满重大阻力、重大困难、重大挑战、重大风险的前进途中,借以牢牢抓住依然存在并且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惊涛骇浪,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核心利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赢得新胜利、开辟新境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作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终生课题。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能够称之为“伟大”,绝非虚言,更不是自大,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实践雄辩证明了的客观事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但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一部分,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战斗队”和“领路人”,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制度上以及廉政建设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它的本质要求。如何在执政条件下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一条重要经验和做法在于把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在思想上建党、在理论上强党。这次在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和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正当其时”。“正当其时”说的就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不分阶段、不分环节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的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12]。鉴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朝一夕、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常讲常新的历史任务,因此,它必须作为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作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终生课题抓紧抓好。

對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责任以及彻底的牺牲,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政党都无可比拟的,但是这种共产党人特有的品质和属性,它不是先验的,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视、不断加以修正、不断加以确认进而不断加以实现的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但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则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初心和使命本色未改,但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内外环境的严峻挑战,弱化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仍然不少,党必须准备做好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各项准备,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空前加重。这种崭新形势下的初心和使命教育,在注重红色基因传承的同时,愈加充满改革创新的时代特点,在注重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同时,愈加体现出开放条件下在动态中追求稳定、于发展中实现效能的特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相比,在一脉相承的同时具有了更为丰富、更为具体的规定性。即使与4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相比较,也是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形式。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获得的新的、丰富规定性的体认和践行,正是新时代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需要严肃面对的课题,也应是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与时俱进地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之问,才能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而哲学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纵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不具有突出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实践指向。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内在品格,必然要求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运动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实践之问,其最深层和最深刻的动因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动,而对于实践之问的理论解答,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实践之问,决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理论或学术课题,本质上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重大政治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 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N].人民日报,2019-04-18.

[2]习近平讲故事: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8-10.

[3]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治国理政新实践)——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2016-01-0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6]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11]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微镜头[N].人民日报,2019-05-23.

[12]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 推进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

The Question of Practice:Wh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ood”

ZHANG Xi-li

(China Society of Hominolog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socialist road fulfill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rough combining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essential symbol of which is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which conforms to both the regularities and the objectives.In the eve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a and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PC,the bringing forward of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like “wh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ood” reflects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leading the millions of people pursuing to their own happiness and liberation on the wa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the 40 years,and also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for going on with the great undertak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Compared to the “question of the age” and “question of the history” brough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the question “wh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ood” could be called the question of practice.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four confidences;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猜你喜欢
特色习近平时代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