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监督必须坚持『无病预防、有病早知、小病早治』

2019-11-19 08:24
支部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纪检监察党员干部监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化,监督成为纪委和监委的首要职责基本职责,在监督全面从严、全面发力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开展日常监督,特别是在没有问题线索的情况下开展日常监督,对推进企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企向纵深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国有企业日常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监督工作合力不强。纪检监察、财务、审计、法律均在不同的业务范围内实施日常监督,但在信息共享、手段互补、力量互助、优势互补等方面做的还不够。

二是存在监督“弱化”现象。在一些单位存在“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

三是监督力量不匹配。纪检监察人员与企业规模不匹配;有的单位纪检监察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有的单位甚至没有配置纪检监察机构或人员,造成监督缺失、不及时或不到位。

四是“八小时外”的监督较少。很多情况下党员干部不是在工作时间出问题,而是在“八小时外”,在其“社交圈”“生活圈”中犯了错误。

强化学习教育,注重思想引导,做到无病预防

一是开展多形式、全方位,持续性的思想教育,绷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根高压线,建立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党员干部教育长效机制。将党员干部纪律教育作为系统学习的长期培训内容,依托集中培训学习、党内政治生活等,通过专题讲座、专题党课、主题教育活动、纪律规矩教育、常态化示范和警示教育,结合企业内部(身边人和身边事)违规违纪案例等多种形式,时时敲规矩意识的警钟,促使党员干部真正切身感受、入脑入心、震慑常在。自觉审视自己在依规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等方面的行为,聚焦目标责任,扛起重担,真正把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核心价值观作为“高线”,又能自觉守住党纪国法这条“底线”。

二是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构要加强与党员干部的交流沟通,随时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多重视、多研究,多近距离接触党员干部、观察党员干部,多同党员干部交流谈心,多关注其朋友圈、生活圈、社交圈,多听干部下属及周边职工群众的反映,力求全面、真实掌握干部实时情况,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拉警报”。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及时运用谈心、谈话等方式,做好干部思想疏导工作。特别是当干部情绪波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家访慰问、谈心谈话等工作及时跟上,既一定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苗头性问题,也能带出好队伍,形成好风气。

健全制度体系,聚力监督检查,办到有病早知

一是建立完善严格的监督保障制度。通过牢固的制度篱笆,更广的监督触角,坚决防止一把手变成“一霸手”,“蝇贪”变成大贪。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季报告制度。被监督单位每季向上级纪检监察机构汇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等内容,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同时将好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各纪检监察机构要分析梳理各单位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廉洁风险点等,为监督工作奠定基础。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让其主动“亮晒家底”,把自己置身于阳光之下,自觉接受监督,助力日常监督。

二是强化自上而下的制度执行监督。第一,必须突出“关键少数”,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人员的监督。第二,必须由点及面带动“最大多数”,使党员领导干部时刻感受到责任、考验和约束。第三,必须对领导班子成员软、懒、散、奢等现象进行集中治理,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进行专项整治。第四,以管人、管钱、管物等岗位为重点,对采购、招投标、选人用人、销售等关键节点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敢较真、敢碰硬,保持高压震慑。第五,必须用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各种监督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监督党员干部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督促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

问诊病痛迹象,精准对症下药,达到小病早治

一是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党内监督的“传家宝”。要把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作为日常监督及时诊断治未病的重点,擦亮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认真落实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等“防身治病”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刀刃向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思想交锋,善于发现问题,进一步纯洁党内关系,坚决克服好人主义这个顽疾。领导干部之间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要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担当,带头做到既诚恳进行自我批评,又满腔热情欢迎批评。自我批评要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敢于把自己的思想、工作状况晾出来,既不羞羞答答,也不遮遮掩掩,做到心底无私、襟怀坦白,接受监督,知错就改。相互批评要随时随地、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与人为善,抛弃私心杂念,真刀真枪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不搞“鸵鸟政策”,不要等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再提。

二是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达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目的。上工治未病其实就是防微杜渐,就是事前把控而不是事后补救。把“四种形态”作为强化监督的抓手,重点在第一、二种形态上下功夫,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领导干部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成为常态。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的日常监督正是“治未病”的妙方,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教育、早查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消灭于露头之际,最终不让“小洞”演变为“大洞”,不让“未病”拖成“欲病”,恶化成“已病”,做到无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

三是要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完善党员干部的监督举报渠道,努力打造一张顶层主导、全员参与、无缝隙、无漏洞的监督举报网,让党员干部习惯于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抓薄弱环节和管理空白,不仅要管住“八小时以内”的日常工作,还要建立“八小时以外”外印证考察制度,采取谈、访、查和事项报备登记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考准查实“8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休闲圈”,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紧跟到哪里。

在没有问题线索的情况下,加强企业日常监督治未病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劲头、铁杵磨针的功夫,抓在日常、落在全体,做恒功、下狠劲,敢于较真碰硬,见物见人见细节,从点滴抓起,从具体问题管起,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见常态、见长效。为此,企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日常监督的薄弱环节,着力完善制度体系,创新机制和手段,推动解决日常监督责任不明晰、覆盖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等问题,逐步实现党内日常监督的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和科学化。

猜你喜欢
纪检监察党员干部监督
《四川省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规程(试行)》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纪检监察工作也要“高质量”——安康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5年探索
提高审议质量 强化人大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零陵区:学校纪检监察员“充电”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