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轻”字的音义关系

2019-11-20 03:10北京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平声释文左传

■张 翼/北京大学

轻,现代汉语中只有平声一读,但是在中古韵书或字书中有平去两读,古人辨之甚明,如《集韵》平声牵盈切:“《说文》:轻车也”;去声牵正切:“疾也”。《群经音辨》:“轻,浮也(去盈切,对重之称)。所以自用曰轻(苦政切,《春秋传》:戎轻而不整)。”

为了考察轻的平声和去声两读究竟有何区别,对古籍中轻的读音进行全面考察。轻在古代音义材料中注为去声的有28例,可以归纳为以下义项:

一、疾、急速、快

(1)《诗·秦风·驷驖》毛传:“輶,轻也”。郑笺:轻车,驱逆之车也,置鸾于镳,异于乘车也。释文:轻,遣政反,又如字,下同。

(2)《周礼·春官·车仆》:掌……轻车之萃。郑注: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释文:轻,遣政反,注同

例1郑玄以“驱逆之车”释“轻车”。《周礼 ·夏官·司马》:“既陈,乃设驱逆之车。” 郑玄注:“驱,驱出禽兽使趋田者也。逆,逆要不得令走。”则此处“轻车”乃田猎时所用驱赶禽兽之车。例2按郑注,此“轻车”为“五戎”之一,即古代五种战车之一。按《说文》:“轻,轻车也。”段注:“轻本车名,故字从车。引申为凡轻重之轻。”可见轻字本义即指轻车,指一种轻便的车子,速度快,适合田猎或驰敌之用。因为轻车重量轻,所以速度必快,因此“轻”字很容易引申出“疾”义,这个意义变读为去声。例1中陆德明既注了去声,又注了如字(即平声)。去声当取“疾”义,平声当取“重量轻”之义。例2虽仅注去声,恐怕和例1一样也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

(3)《左传·文公十二年》:若使轻者肆焉,其可。杜注:肆,暂往而退也。释文:轻,遣政反。

(4)《左传·成公十六年》:郤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谍辂之,余从之乘,而俘以下。”杜注:欲遣轻兵单进以距郑伯车前,而自后登其车以执之。释文:轻,遣政反,又如字。

(5)《春秋·成公十八年》:楚人郑人侵宋。杜注:子重先遣轻军侵宋,故称人而不言伐。释文:轻,遣政反。

例3杨伯峻先生以为“轻者”即《隐公九年》中“勇而无刚者”。不过根据《诗经·大雅·皇矣》:“是伐是肆”,毛传:“肆,疾也”,郑笺:“突犯也”;且下文有“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之文,可见此“轻”似当理解为“迅疾”为好。例4轻也当理解为“迅疾”。此句陆德明又注如字,可能理解为“轻装”。例5“轻军”当即“轻兵”,与例4同。

(6)《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释文:轻,遣政反。

(7)《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杜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因伐晋还袭莒,不言遂者,间有事。释文:轻,遣政反。

(8)《谷梁传·襄公二十三年》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释文:轻,遣政反,又如字。

(9)《左传·文公三年》: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杜注:国君轻走,群臣不知其谋,与匹夫逃窜无异,是以在众曰溃。释文:轻,如字,又遣政反。

例6至例8所述为一事,可对看。例7正义云:“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左传》这句话是分别用一两个字概括了伐、侵和袭的核心区别。袭的核心语义成分在于“掩其不备,忽然而至”,强调的是快速,因此这里的“轻”理解为“迅疾”较好,故陆德明注去声。例7正义:“是轻者,舍其辎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曰袭”。则轻也可理解为“轻装、不携带辎重”,按“轻装”义当从“重量轻”引申而来,故例又可注如字,如例8。例9正义:“国君而逃师弃盟,违其典仪,弃其车服。”按孔颖达的说法,则轻走为“轻装而走”,故陆德明首音注平声,但此处也可理解为“疾走”,故又音注去声。

(10)《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楚兵剽轻,难与争锋。索隐:轻读从去声。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剽疾即本例剽轻。又《史记·礼书》云:“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宛之巨铁,施钻如蜂虿,轻利剽遫,卒如熛风。”正义:“剽遫,疾也”。“轻利剽遫”四字,同义连用,均为“迅疾”义。可见楚兵轻利迅疾应当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故此句“轻”当讯为“疾”。

综上所述,尽管以上例子中有好几句可以不理解为“疾”,但轻有“迅疾”的意思,这在语言事实中是客观存在的。《文选·七发》:“逐狡兽集轻禽。”吕向注:“狡、轻皆疾也。”古书中又有“轻兽”“轻足”的说法,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猎者,托车舆之安,用六马之足,使王良佐辔,则身不劳而易及轻兽矣。”此句“轻兽”当义为“迅疾之兽”,恐难解为“重量轻的野兽”。

二、不稳重、急躁冒进、轻举妄动

(11)《左传·隐公九年》: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释文:轻,遣政反。

(12)《左传·僖公五年》: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释文:轻,遣正反,下同。

(13)《左传·襄公十八年》: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则失众。君必待之!释文:轻,遣政反,下同。

例11至例13均作谓语。例11主语均为军队,该句中的“轻”,《集韵》以“疾”为训,按“疾”字似无“不稳重、急躁冒进”等义,不过“不稳重、急躁冒进”与“迅疾”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详下),可能因此才以“疾”为训。例12、13主语是人,例12杨伯峻注:“轻谓轻举妄动”,例13杨伯峻注:“轻为持重之反,轻谓轻动,逃走”。

(14)《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释文:轻,起政反。

本句的“轻重”有不同理解。王弼注:“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则轻重为物之轻重,以“轻不能载重”喻“静为躁君”。若如此理解,则轻当为平声。河上公注:“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则以“持重”和“不持重”来解“重轻”二字。陆德明似取后者,故注为去声。

三、不庄重、举止随便、轻浮、轻佻

(15)《尚书·太甲上》晚出孔传:太甲性轻脱,伊尹至忠,所以不已。释文:轻,遣政反.

(16)《左传·定公十三年》:乃介而与之乘,驱之。或告曰:“无晋师。”乃止。杜注:传言齐侯轻,所以不能成功。释文:轻,遣政反。

例15和16主语为人,均作谓语。“轻脱”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轻则寡谋,无礼则脱。”杜注:“脱,易也。”杜注的“易”,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是“简易也,今曰脱略,疏略”,总觉于文义未安。易有“轻率”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集解:“张晏曰:多易,多轻易之行也。”则“轻脱”为同义连用。例16正义:“齐侯轻脱,欲得与卫侯同乘”,则此轻也当为“轻率、轻佻”义。

(17)《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释文:轻,遣政反,下同。

(18)《国语·周语中》:师轻而骄,轻则寡谋。韦昭注:轻谓超乘也,骄谓士卒不肃也。《国语补音》:师轻,诘政反,今按注同

例17杜注:“谓过天子门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脱,易也。”杨伯峻注:“轻指超乘,谓其轻佻不庄重也”。例18出自《国语补音》,据《国语补音》序:“近世传旧音一篇,不着撰人名氏。寻其说,乃唐人也”.可知补音中未注补音的当来自唐代注的旧音。

上文已说明“轻”的本义为“一种轻便的车子”,这种车子重量轻,速度快。凡物轻则易速,速者多轻,这应当是古人生活中经常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以由“轻车”可以同时引申出“重量轻”和“迅疾”两个义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轻”与“速”本为一体两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两个义项有时会有纠葛,陆德明注音时,“迅疾”一义常又注如字,可能部分原因在此。“迅疾”一义后变为去声,并进一步引申出“不稳重、急躁冒进、轻举妄动”之义,再稍稍引申即产生“不庄重、举止随便、轻浮、轻佻”这一义项。在上古汉语中“迅疾”与后两个义项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有一些平行引申的例证,如剽、脱、易、佻等字都兼有“迅疾”与“轻浮、轻率”义。

《辞源》“轻”字下并列《广韵》平去二音切,未作区分,或因《广韵》去声未释义,可能以为去声一读不辨义。《汉语大词典》仅收平声一读。《汉语大字典》收有去声一读,但只有一个义项“疾”,举《集韵》引《左传》“戎轻而不整”为例,但“轻佻”义归于平声下,书证为《左传》“秦师轻而无礼”,实际上此句与“戎轻而不整”《释文》皆注去声,若欲存古音,则当同置于去声下。

猜你喜欢
平声释文左传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从善如流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左传》笔法
Contents and Abstracts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病联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