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性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

2019-11-20 03:10渭南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体验性课文探究

■贺 丹 贾 健/渭南师范学院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越来越重视教学的质量,从教师“一言堂”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们改变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换句话说,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性增强了,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聆听者、思考者,变为现在的实践者、创造者。我们要践行新课改这一理念,就要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性学习”,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这四个阶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将体验和探究相融合,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体验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过程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真正实现为理解而教。[1]

一、具体体验

具体经验是指学习者要全身心的而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只有投入到活动中,学习者才能从中获得经验。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入课文中来,只有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廉颇、蔺相如等人物角色,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这三个故事表演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感受到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的知错就改。

再比如在小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讲了有一只落在井沿上的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天空无边无际大得很。井底小青蛙却不相信,因为每天它一抬头就能看见天空,所以它认为天就井口那么大,一会儿就飞完了。通过小鸟和青蛙之间生动有趣的对话,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范围里,目光要远大。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学生心里会想,这只青蛙怎么这么笨,天空明明就很大。因为在学生现有的认知里,天空就是无边无际的,一眼望不到边。所以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在校园里看一看天有多大,然后用纸卷成一个纸筒,再去看看天有多大,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能体会到青蛙、小鸟在不同角度下的想法。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阅读时做到眼到、嘴到、心到。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注意的是,不管何种体验形式,教师都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如观察的时间、顺序、方法,动手操作的方法、步骤、用具,调查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方式等,以达到更好的效果。[2]

二、反思观察

反思观察指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可以在学生绞尽脑汁都想不到的时候,提供一点小提示,但是提示不能太多,阅读教学主要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死记硬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悟。如果学生意见一致,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存在不同的意见,那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最合理的意见是哪个。教师一定要注意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怀有包容之心,不能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

比如在《心声》这篇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学生再阅读全文之后,会有多种答案,有的同学会说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而有的同学说李京京渴望的是家庭幸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直接说谁对谁错,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哪个对哪个错,理由是什么,要在文中找出能证明你的观点的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体验性学习能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从而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形成崭新的对话关系, 使教学极具个性, 处于开放和生成之中。[3]通过思考、分析、再思考的阅读过程,学生能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完善自己的课文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意识。

三、抽象概括

通过观察与思考,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阅读作为一种最富于个性化的活动,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多样的解读,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融入到解读中,积极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中。

比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生动、通俗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要能概括出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学生通读全文,理清全文脉络,总结出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抽象总结,得出:能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对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4]

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列举几条农谚,并回答它们所包含的物候知识。比如“谷雨前和后,种瓜又点豆”,“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在实际考试中,学生往往会在某一类的阅读题上栽跟头,这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对这一类阅读进行系统性学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这类阅读题的文体特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适合学生阅读的方法,构建有效的学生的读书指导策略,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章的内涵,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行动应用

学生运用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理论,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能在实际工作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这就是体验性学习中的“行动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朗读、背诵,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从古至今,歌颂母爱的诗句数不胜数,比如但丁的“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母亲生病的时候,作者抱她起来,但用力太大,以至于差点仰面摔倒。护士责怪作者,作者说他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后来作者抱着母亲,母亲在作者怀里,流下了眼泪。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母亲为什么留下了眼泪?是因为身体不舒服留下的眼泪?还是因为激动、感觉到幸福留下的眼泪?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感情?并让学生分享阅读完之后的感受。阅读就是教师、学生和文章之间对话,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体验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知识的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运用体验性学习,不仅能融入文章中,理解、领会知识,还能建构新知识,实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培养目标。

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阅读学习,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积累更多的词汇,更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成为一个有内涵、有修养、有操守的高尚的人。我们探索和创新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构建有实效性的学生的读书指导策略,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章的内涵,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5]

猜你喜欢
体验性课文探究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设问引导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操作分析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