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语中的主语省略现象

2019-11-20 03:10章含如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章含如/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语省略是指动作的主体在句子中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日语尤其突出。日语主语省略繁多复杂,只有掌握主语省略才能判断句子中动作的主体进而分析句子成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这一语言现象中也蕴含着日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

一、日语主语省略现象的文化成因

任何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和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息息相关,日语中的主语省略现象也不例外。日语主语省略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主要归结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这样一个长期闭塞、几近封闭的生存环境,使得日本民族自古与其它国家、其它民族处于隔绝的境地,这也就促成了日本人生活习性、思考方式上的同一性。也就是说,他们民族内部沟通起来非常容易,只要通过非常有限的信息就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在崇尚简洁的日本人看来,不说也可以的东西就应该省略。由于日语语法上的一些特征,主语就属于这一类不说也可以的东西,于是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它的省略成为一种常态。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农耕技术由古代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形成了“农耕民族”。于是,人们长期固守在同一片土地上耕作,彼此之间互相认识和熟悉,集团意识也因此形成。在集团意识的影响下,日本人重视协作和配合,避免突出自我,这就形成了他们不愿意强调“你”、“我”、“他”的民族心理。在这种民族心理的影响下,他们依赖于固定的表达方式,这样不用指明主语也能相互理解;或者,与其使用生硬的主语,倒不如采用别的方式暗示出主语是谁。

二、主语省略在句子中的具体情况分析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语省略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日语之中。主语省略现象虽然复杂,但也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从句法的角度切入,可以把它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来分析。

(一)人称上的限制

和汉语相同,日语的人称也有三个,分别是表示“我”的第一人称、表示“你”的第二人称和表示“你”“我”之外的第三人称。但和汉语不同的是,有些日语句子对人称有限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内面表达和外面表达对主语人称的限制。

在日语中,是不会出现“他想去游泳。”这样的句子的。因为在日语中,别人的想法、打算我们是无从得知的。如果非要表达出这个意思,我们只能用“他好像想去游泳。”或者“我觉得他想去游泳。”这样的句子。这里的“想……”就属于内面表达,而“他好像想……”、“我觉得他想……”就是外面表达。

像“我认为……”“我想……”这些表示人的想法或感情的句型,以及“开心”“悲伤”这样表示感情的形容词,就叫做内面表达。内面表达对人称的限制是只能用第一人称,不能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像“好像……”“似乎……”“表现出想做……的样子”“表现出想要……的样子”等,表示从外部看到的样子或者状态的句型,就叫做外面表达。外面表达对人称的要求是只能用第三人称,不能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二是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对主语人称的限制。

首先,陈述句只能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而不能用第二人称。因为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而对第二人称即“你”的事情最清楚的是“你”自己,故不能用陈述的口吻说话。

其次,疑问句只能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而不能用第一人称。因为疑问句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询问情况,而对自己的事情自己是最清楚的,故不能用疑问的方式。

最后,祈使句只能用第二人称而不能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祈使句就是要求对方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所以只能用第二人称。

有了这些句法上的隐性规则,当我们在使用一个表达的时候,它所适用的主语已经被确定,因此,主语也就不用再说出来了。

(二)暗示主语的要素

含蓄委婉的日本人在说话时不愿意直接使用生硬而有距离感的主语,他们倾向于使用能够暗示出主语的语气、敬语和补助动词。

日语中的语气又叫做主观陈述部分,是说话人对客观事态的态度、判断和认识。语气有很多种,它们都暗含着主语的影子。例如,表示意愿的语气,因为是表示说话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所做的决定,所以主语一定是说话人自己。日语中不说“我要回去了”,而说“要回去了”;不说“我要去看电影”,而说“要去看电影”。像这样,“要……”这种表示意愿的语气就暗示了动作主体是说话人自己。再例如,表示建议的语气,因为是说话人给听话人提建议,所以主语一定是听话人。日语中不说“你早点睡觉比较好”,而说“早点睡觉比较好”;不说“你可以查一下字典”,而说“可以查一下字典”。像这样表示建议的语气就能起到暗示动作主体是听话人的作用。因此,只要这个动词使用了某种语气,它的主语也就隐藏其中了。

此外,日语有一套完备的敬语体系,它也可以起到暗示主语的作用。任何一个日语动词,它的敬语都是确定好的。这当中有抬高对方地位从而表达敬意的尊他语和降低自己地位从而表达敬意的自谦语。我们在不同的人身上要使用不同的敬语。尊他语只能用在自己以外的人身上,自谦语则只能用在自己身上。例如,“去”(iku)的尊他语是“您去”(irassiхyaru),自谦语是“敝人去”(mairu)。如果在说“暑假去了哪里?”时用的是“您去”这个动词,毋庸置疑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听话人,而不是说话人或者别人;而如果说“暑假去了巴黎。”时用的是“敝人去”(mairu)这个动词,毫无疑问主语是说话人自己。

最后,日语中的一些含有方向性的补助动词也会暗示主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表示授受关系的“(我)给(别人)”(~teageru)、“得到”(~temorau)和“(别人)给(我)”(~tekureru)这三个动词了。“(我)给(别人)”是我或我方的人往外给,主语一定是说话人这一方的人;“得到”是我或我方的人从别人那里得到,主语一定是别人;“(别人)给(我)”是别人给我或者给我方的人,主语也一定是别人。看上去可能有点绕,但是实际运用的时候却有很大帮助。例如,“弹琴给山田听”用了“(我)给(别人)”这个补助动词,因此的主语就一定是说话人这一方的人。

有了这些可以暗示主语的要素,主语也就并不是非说不可了,甚至不说主语才显得自然、恰当。

三、研究主语省略现象的意义及启发

日语主语省略现象来源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中,是在日本人崇尚简洁而又暧昧细腻的民族心理中孕育而生的,从句法学的角度系统性地掌握主语省略的条件对于日语语法研究、日汉翻译和日语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日语语法研究

主语省略一直是一个在日语学界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历来有学者从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篇章学、文体学等诸多领域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是从句法学的角度,侧重于从句子内部的构造上去分析主语省略的条件和具体要求,将主语省略现象归类整合,论述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主语省略的规则是日语语法研究的基础,它不仅与诸多语法现象紧密关联,其研究方法更是可以为其他研究提供广泛的借鉴作用。

(一)日汉翻译

汉语中的主语作为句子六大成分之一是一个句子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日语中的主语却并非必不可少,它可以借助人称、语气、敬语、补助动词等来表达。

这就要求广大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灵活变通,在将日语翻译成中文时适当地补上主语,将中文翻译成日语时考虑是否应该省略、以及用何种方式省略。

(二)日语教育

主语省略现象一直是日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日语初学者往往在分析句子成分、明确动作主体上遇到障碍。在日本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民族心理的背景下理解这一语言习惯,并从句法的角度细细体会主语省略的原因、条件和方法,能够帮助初学者准确判断主语和分析句子成分。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的研究在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上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
“您”字小史
你和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