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武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9-11-20 03:10陈学超马甜甜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武术素质

■陈学超 马甜甜/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武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人讲“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武术文化,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武术从来都不单单是武术,更不单单搏击技,它有着深厚的内蕴。起码中国武术,自古以来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不仅仅能够提升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乃至整体素质。尤其是强调综合素质的当代,高职武术教学中渗透入人文精神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教授武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精神是符合时代特征的。

一、高职武术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在武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以往学校教学大多是与社会脱节的,高职武术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们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进行训练,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是严重缺位的。而这种教育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多半实力精湛而为人处世处处受限,最终导致学生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武术教学的关键。或者说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人文精神。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国家领导人,任何人的工作乃至生活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高职武术教学中增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力度,有利于增强学生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从根本上讲,人文教育立足以人为本,它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自尊、自信程度,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源源不绝地人生动力,为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缺乏人文精神教育的学生步入社会,会很快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不能自己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无法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勇气,缺乏团队合作的经验、技巧乃至精神。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不只是技术过硬就可以。高职武校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提倡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改变传统狭隘教育观念

首先,高职武术人文精神教育,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思想引领与理论指导。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了狭隘的唯成绩是举思想泛滥,对高职武术教学乃至全国各个方面的教学实现适应性的创新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与制约。因此,寻找合适的理论,用以引领武术教学走出误区,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就成为当前武术教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而武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能够极大的改善教育现状,同时,对于消除传统教学思想的负面影响,改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弊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实现对高职武术教学创新发展的引导。其次,人文精神教育体系的构建,标志着高职武术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能够为促进高校武术教学与社会接轨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与路径。人文精神教育是“以人为本”教学观念在武术教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促成了高职武术教学根本性的变革,对高职武术教学有着不可或缺作用。

把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入日常的武术教育中将以前那种以成绩为教学目标转换成为追求学生武术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全新发展目标。最后人文精神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够全面提升了学生对于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重要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方面,显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武术内涵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三)人文精神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武术课程改革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和义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变得越来越严峻。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再仅仅要求专业技能的精湛,还要求人文素质或者说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教育渗透进高职武校教学中,说的简单些就是有关武术的文化课的出现和增多。这些课程的增多,会潜移默化中提升古人所谓的武德,也即现在人讲的道义,也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灿烂武道文化再次闪耀出无限的光芒,闪耀在每一个合格的高职武校的学生身上。高职学生经过武术课程的引导,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对自己进行更好的定位,能够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强自身爱国主义精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样的高职武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强硬的自身专业技巧,同时,还拥有着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情操及远大的理想。

二、高职武校增强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

喊出了增强武校学生人文教育的口号,也知道了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去实践一切成空。而实践则需要策略。

(一)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毕竟大家都是年少时候,大都有些争强好胜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竞赛手段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勇猛顽强的精神。另外,由于学生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传统的甚至有点呆板的,武校老师们应该在教学时,经常性的和学生进行互动,并有意识地进行调节气氛的活动。另外,在生活中,老师也应注意常常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努力与学生们打成一片。

(二)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暴露出各自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耐受力的学生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说,对于容易冲动、易怒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对于胆小、不果断、怕事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大胆、勇敢、果断的品质;对于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坚持的学生,要激发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于粗心大意的学生,要做到培养他耐心细致的能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不断补齐自己的短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以后踏入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地基。

(三)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

教学课堂是师生之间实现知识传递与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能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通过笔者这些年在武校的观察发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严重缺失是影响“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推广与普及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个问题,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要求。首先,要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导向,加强对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唤醒。

其次应该建立平等公开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们对老师的信赖度,减少师生多年来积累的隔膜感。正所谓无平等,无成功。这种彰显尊重、鼓励与信任的教学评价手段,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全面培养,对于提升武学文化传成度有着极其强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新型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中,要贯彻“尊重、理解、信任与平等”的原则,同时老师慢慢由主宰者转变成为引导者,把以前生硬的课堂变得活起来、生动起来。

人文精神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对人文体育观的构建与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教育改革的今天,人文精神教育已经不可或缺。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武术素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