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文化类通识课程网络教育模式研究

2019-11-20 03:10黄丝雨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识广西课程

■黄丝雨/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网络教育模式指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协同互动学习系统,以一定规模的网络课程平台为教学基础,由一系列微课构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结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对传统模式中较欠缺的互动性、开放性、协作性进行有益补充,形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立体式教学氛围。

其中,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也称慕 课(МООC),全称为 Мassive Орen Оnline Courses,这一基于互联网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教育模式,起始于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有关联通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2012年,当依托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及麻省理工的慕课网站edX,Coursera,Udacity在美国陆续上线,引发全球数千万学生的在线学习热潮,2012年也因此被誉为慕课元年。在中国高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改革在经历了精品录播课、视频公开课之后,也于2012年开始进入慕课时代,由国内一流高校或高校联盟联合开发的慕课网站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智慧树、尔雅通识等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慕课的发展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使优势教学资源的辐射面更广,并兼顾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在这样的趋势下,广西高校也积极加入到网络教学建设的热潮中。

一、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争取长足发展

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未来十五年内中国高校慕课建设的长远规划及各阶段目标,并要求首先重点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1]的慕课改革。在此背景下,广西高校文化类通识课程的慕课教育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目前,广西仅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建设有各自的慕课网站,其中上线的文化类通识课共8门,每门课每学期选课学生约在2000人左右。其他高校如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在公共慕课平台“尔雅通识”上也仅有6门课程上线。总体而言,区内高校文化类通识课的慕课改革存在着起步偏晚、精品不多、覆盖面不广等突出的问题。这与全球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浪潮相脱节,也与国家教育部有关慕课的整体规划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广西高校文化类通识课程的慕课改革,是当前区内各高校急迫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打造网络名师

在互联网+教育的热潮中,除了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建设外,以师资培训为重点的软件建设也同等重要。2015年,在教育部建设“大型开放性网络课程”的规划指引下,广西13所高校联合打造了广西“八桂学堂”高校课程联盟。随着联盟上线课程逐渐增多,围绕网络课程开展的师资培训在广西各高校紧锣密鼓地进行。广西大学举办了大数据时代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暨“八桂学堂“高校课程联盟培训会,以及多次网络课程中心培训。广西师范大学各二级学院召开了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研讨会,以及多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广西财经学院举办了10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对智慧树共享网络课程平台指导老师进行了针对性辅导。此外,广西各高校教师还积极利用中教服国培(北京)教育科技院开设的课程,学习网络课程制作技术及运行理念,以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以上培训与课程,其内容涉及新媒体时代全息教学、翻转课堂+雨课堂混合式教学、移动端微课慕课体系、交互式微课制作、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微信直播课的构建等目前最前沿的网络教学技术及运行系统,能够为广西高校急待转型的教师队伍提供充分的信息化培育平台。从2015到2018年,广西高校相当一部分教师从中受益,获得了理念上的提升、教学手段上的进步,各高校大力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目前广西大学已拥有网络课程366门,广西财经学院378门,广西师范大学309门,投身于网络教学实践的教师以达到教师队伍的30%。

但是,师资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打造广西网络名师的重任仍未真正实现。以全国高校文化类通识课程为例,无论是尔雅通识课平台讲授《中华诗词之美》的叶嘉莹先生,还是智慧树课程平台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娟教授,均是选课人数在10万以上的全国网络名师。其扎实的学识功底,精彩的课件呈现,扎实的团队运作,确实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成功典范

三、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善立体课程结构

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中,教师重在知识传授,启发学生的审美思维,使学生感受并理解文学、艺术、文化等意趣与精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格调。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文化类通识课程上的局限是明显的。由于“文化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文化史”,[2]因此,文化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范畴与手法应该更为广阔。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并没有更多机会接触文化艺术案例,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对作品进行鉴赏、回味、讨论,审美观点往往受到课堂中教师观念的影响与局限,这与艺术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是相违背的,也不吻合文化包容并蓄的品格。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在时间、地点、手法上的单一束缚,引入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相辅相成的格局,是当代信息化大环境下,文化类通识课程发展的必然。

在各大网络教学平台发展起来之后,地方高校既可以利用全国性课程平台上的优质文化类通识课程资源,使本校学生感受名师风采,汲取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区域性以及校内的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体验。但是过分依赖网络教学平台,在实践中也造成了注意力分散、教学系统不严密,考核反馈不及时等弊端。因此,最理想的模式仍是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具体运行可考虑:翻转课堂与雨课堂相结合。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扩容的最佳模式之一,其核心观念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时间进行置换。置换之后,学生预先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知识点的预习,在文化类通识课程中,可理解为预先以作品进行感性体验的预热,并挑选富于争议性的审美观点对学生的鉴赏过程进行启发。网络预热结束后,实地课堂上的时间可进行充分地讨论、模仿,以及创作导引,此时,可便捷地使用雨课堂模式进行课堂互动。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推出的基于微信系统的在线教学平台,可以方便地在传统实地课堂上进行作业批阅、课堂讨论,并及时跟进小组项目进展,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反馈与互动。这些方式,都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但又充分维持了传统教学集中、高效的优点。

从长远来看,广西高校文化类通识课程网络教育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广西高校通识类课程网课教育理论体系,并使体系指导于网课改革实践。最终,打造一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学校办学优势、学科教育特长的文化类精品网课,并逐渐推广其受众范围,争取向区内外辐射,加大品牌网课的传播影响力。

猜你喜欢
通识广西课程
广西贵港
《广西戏曲》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