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2019-11-22 15:03元晓晓
实事求是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者现代化国家

元晓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100089)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就备受学术界的青睐,国内学者从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梳理和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发展脉络、主题内涵、时代要求,深化了人们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目前该领域研究处于什么阶段、存在哪些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尚未引起学者的重视。本文从大数据分析的视角出发,以Citespace软件为研究工具,通过对该领域文献的计量分析,科学而清晰地呈现出目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主题,通过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预判未来的研究趋势,可增强该领域研究的协调性和规范性,进而从整体上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1.研究工具。国内学者主要使用Citespace分析文献共被引、共词网络以及作者共被引功能,对生成图谱的解读中主要针对高频节点、聚类知识群、高中介中心的节点和基本图例进行说明。[1](P8)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篇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献为数据来源,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运用Excel等数据统计软件加以辅助,呈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演进路径、主要内容、研究前沿,并对现有研究状况做整体性描述。

图1 2013~2019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论文的数量分布

图2 2012~2019年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文的期刊分布

2.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搜索平台,采用高级检索将期刊篇名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由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2012年首次提出,故将时间设定为2012~2019年,限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获得期刊文章653篇(2019年5月检索),通过分析和研读搜索文献,发现其中存在关联性较小的文章,为保证研究的精确性,剔除人物新闻报道、采访、征稿启事、书评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不相符的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625篇。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概况

1.整体发展趋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历年发文量如图1 所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学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呈井喷式的增长,发文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为157篇,但在学术热潮退却后,2015~2017 发文量有所下滑,这也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进入到常态化的阶段。2017~2018 年发文量基本持平,主要在于党的十九大提出“八个明确”,再一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虽然以“国家治理现代化” 为主题的文章发文量有所下降,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被引文献量在稳定增长,特别是十九大以后,各项改革措施在逐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未来仍会维持较高的态势,将依然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2.文献期刊分布。目前国内刊发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关主题的核心期刊达170种,期刊分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关注该领域研究的学科偏好。通过对期刊的发文数量的统计整体分析制成图表(如图2 所示)。据统计发文量排名前10 的期刊共发表163 篇文章,约占全部核心期刊论文总量的26%以上,其中《人民论坛》以37篇排名第一,其他刊物在十几篇左右,从发文期刊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类期刊:第一类是政策性的期刊,例如《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社的直属单位,属于中央重点党刊,在十八大后该刊设立习近平战略思想等栏目为研究习近平思想的学者提供了平台;第二类是政治学类的期刊,《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行政管理》都属于政治学类知名刊物,可见在政治学科领域学者对该主题也颇为重视;第三类是综合类人文社科核心刊物,例如《理论导刊》《探索》等刊物,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其本身在纵向和横向包涵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众多层面,学科交叉性较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仍是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外文献的期刊分布研究也可为从事该领域的学者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以投稿建议。

3.研究者分布。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者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和把握目前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发展趋势,本文以Citespace软件为研究工具,把每个时间切片内发文频次域阀值设为50(TopN=50),Node Types(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运行软件得出作者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图4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机构分布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高产量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其中研究成果较多的为陈亮(9篇)、齐卫平(8篇)、李建(8篇)、包心鉴(6篇)、王彩波(5篇),其他作者发文量在两篇左右。从作者共现图谱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注该领域的学者不乏知名学者,如张文显、包心鉴、薛澜、唐皇凤、俞可平等,他们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着长期关注和研究。但是图中研究者之间的连线仅为十条,这意味着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不紧密,图中唐莲英、高旭、曾小锋之间的合作也是同一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的网络结构,这说明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国内学者之间合作较少,整体性或合作性的学术成果较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在学术圈内没有形成稳定的学术合作机制。

4.研究机构分布。目前国内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机构不在少数,通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和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目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和发展态势。如图4 所示,目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发文量和影响力较大的机构为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等。经过数据分析对发文量排名前15的学校进行统计(如图5),吉林大学以28篇发文量排名第一,这主要得益于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等研究机构学者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持续关注,例如陈亮、李建、宋连胜、王彩波等。

图5 2012~2019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机构分布(发文量前15)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自党的十九大以后,加大了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学院知名的专家学者燕继荣、王浦劬、俞可平等引领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除此之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机构呈现出地域性的合作趋势,例如图中的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山东大学基于地理位置、学者知识共享等优势对该领域问题的研究联系紧密、合作频繁。

5.高被引文献分析。对国内学者高被引文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国内学者的研究旨趣和关注点,表1 统计了2012 年至今国家治理现代化排名前20 的高被引文献,其中张文显的《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被引频次最高,为665次,姜晓萍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次之,为577次。这20篇文章中关于法治和社会治理的文献有10篇,这表明法治和社会治理仍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除此之外,国内学者对财政税收问题的关注拓展延伸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内容。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热点研究课题

对关键词的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目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和态势,并且通过生成时区图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关注热点的变化和演进路径,以便对未来研究趋势做出预判。

1.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凝练和概括,对篇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文章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分析生成可视化图谱,可展现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和主题的变化。本文采用Citespace V软件导入2012~2019年的数据,在节点类型(Node Types)中选择关键词(Key Word),采用寻径算法(Pathfinder)来运行Citespace软件,呈现如图6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表1 国家治理现代化高被引文献分析

图6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2012~2019)

按照关键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图6中最大的五个节点分别为:国家治理现代化(324)、国家治理(182)、国家治理体系(58)、现代化(87)、治理能力现代化(32)。由图可知,该领域的关键词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核心,并向其它关键词辐射和延伸。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等是该领域较为重要的内容。而中心性高于0.1的关键词分别为国家治理现代化(0.39)、国家治理(0.49)、现代化(0.26)、国家治理体系(0.23)、治理现代化(0.10)、依法治国(0.12)、法治化(0.22),由此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者多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逻辑关系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并且党的建设、法治方式和思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此外,通过对关键词节点进行突发性检测,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有两次暴增点(如图7所示),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应有之义,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也就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增长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学术界所聚焦的关注点,也是未来学者研究的方向和趋势,这说明国内学者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紧跟时代步伐。

2.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主题发展脉络。通过研读文献内容并结合演化路径知识图谱,可直观地展示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知识周期与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比较每个阶段国内学者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内容的异同,进而对未来研究趋势作出研判。

图7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关键词突显强度排序

图8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2012~2019)

如图8所示,我们可以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2012~2014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高产阶段,这一阶段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既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意蕴、要求等宏观层面上的基础性探究,也包含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宪法等现实性探索;2015~2016年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这一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相结合,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向纵向深入,这一阶段的高频关键词为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执政党建设等,学者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微观问题;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17年至今,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侧重点转为在新时代如何把制度建党内嵌并融合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提高党应对社会变化的理论内省力和实践自觉性。

3.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主题。通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可视图以及时区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术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协商民主、社会治理四个方面。

第一,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深化的过程,它是一个体系性的结构,表现为宏大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系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党的建设七大领域。[2]国家治理体系狭义概念上即为制度的完善,建立制度体系。在中国历史和当今社会改革的实践中,制度是治国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守制度原则,做好制度规划和设计。[3]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公信力”“责任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服务能力”五个方面能力的建设,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效能型适应。结构决定功能,没有治理体系或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发挥和提升。[4]

第二,基于依法治国的研究。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必然联系,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法治化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追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要求执政党以宪法为基准,坚持民主科学立法,依宪依法执政,充分发挥法治的价值评判、规范、强制功能。[5]从主体性角度讲,依法治国在主体上分为国家、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加强这三个层面的法治一体化建设是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固磐石,其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需要。推进一体化建设必须扎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以人民为中心,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宪法和司法的权威性。[6]

第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其本质和功能来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性质上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同于西方的协商民主,它根植于中国的人民民主,其本质在于以协商民主的方式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和提升人民民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党和国家要激活协商民主的发展动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使协商民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多的作用。[7]从制度层面上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人民性、适应性、包容性、开放性、改革性,明确构建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基本原则,使之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体现相适应。[8]从现实层面讲,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机构,其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理解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人民政协必须打破思想束缚,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家的公共治理中去。[9]

第四,对于社会治理的研究,国内学者就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我国社会治理的短板进行分析,提出改变社会治理的模式和路径。目前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维稳”诉求大于“维权”诉求、党政包揽替代多元协同、风险控制重于社会建设、“即兴式”举措多于制度规范等不足,正确处理社会治理中的矛盾和不足,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前提。[10]在谈到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系时,鹿斌、金太军强调:“现代治理体系正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共同构成的,其必然要求以二元互动结构取代一元主导或各自为政的状态。中国改革的历史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重要表现就在于实现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11]胡志平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在于社会治理,而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在于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价值追求、网络治理结构、参与式治理和治理现代化在要素上高度契合,同为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公共服务治理是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突破口。[12]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通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词、主题、高被引文献等数据的分析,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伊始,国内学者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上紧跟时代步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逻辑理路、现实意义、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研究,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和宣传作用,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1.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不足。第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偏重宏观整体,缺乏深入思考。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梳理阶段。国内学者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研究为451篇,政策性研究为149篇,这些文章大多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逻辑、必要性为主题,侧重对政策的解读和梳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问题研究中,以协商民主为主题的文章为21篇,基本上以梳理逻辑演进为主,以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为主题的文章仅为14篇,这其中多数从宏观视角整体叙述,缺乏对微观现实问题的聚焦和分析,对具体细节问题的纵向深入探究,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怎样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借鉴意义。此外,国家治理现代化看似是个宏观问题,但是从具体角度出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事等诸多方面,而当下国家治理现代化跨学科研究十分薄弱,多数集中在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中关注国家治理现代主题的仅为一篇,学科间交流合作较少,缺乏系统性,并不利于从整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第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和比较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学者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多以基础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方式为主,而缺乏实证研究,大多数文章以宏大视角入手,从官方网站获得数据,存在从“书本”到“书本”的现象,导致文章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实证调研才是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制度建设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此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还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而目前从事国外治理模式研究的学者甚少,这一研究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研究机构和作者缺少合作。从图3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在50个作者节点中,仅有10条作者连线,并且这些连线并没有形成网格化,而是以零散分布的方式呈现。在图4 的研究机构分布中,除了山东地区的大学交流合作较多之外,大多数研究机构之间没有连线和焦点,这说明研究者和研究团队大多是独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合作不足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纵向深入与视野的拓宽缺少平台。因此,打破学者和研究者之间的藩篱,加强学者和研究团队之间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规范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2.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未来展望。随着学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跟风式”研究的热度退却,该问题的研究进入常态化的研究状态,通过对现有研究状况的分析,总结出未来国家治理现代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深入对国家治理相关具体问题的挖掘。目前国内学者对基本内容、逻辑理路、制度完善、法治建设等宏观问题的研究已相当成熟,而接下来随着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将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聚焦现实问题,破解乡村治理、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等难题,从细节出发研究制度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其次,拓宽研究视野,加强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一是要扩展研究的国际视野,汲取国外研究的有益成果,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从微观上探究问题解决的机制与路径。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解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满足人民需要是未来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症结所在,这要求学者转变研究思路,加大对地区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分析问题。从中国知网搜索的文献来看,目前有部分学者开始把大数据分析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相结合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运用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中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加强学科和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国内学者由于学术旨趣和兴趣的不同,所以对该问题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学科和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料共享、取长补短,尤其是跨学科间的合作,可以丰富学者和研究团队的知识体系,打破既有的研究范式,开拓思路,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更加全面和具体,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良性发展。

虽然目前国家治理现代化领域的研究仍有不足,但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纵向深入和逐渐展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13]我们的学术研究也要关注前沿问题,突出问题导向,抓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关键节点,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反映现实和人民需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学者现代化国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边疆治理现代化
学者介绍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学者介绍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