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课”的模式、问题与改进

2019-11-23 05:21陈志山侍崇艳鲁书凤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0期

陈志山 侍崇艳 鲁书凤

摘   要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约课”作为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效果。当前的“约课”主要有校内约课、邻校约课、省内约课、省际约课等主要模式。在具体“约课”实践过程中存在教研水平差异、距离长短约束、经费开销局限等问题,需要从备课、磨课、上课、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剖析解决办法,进而提升教研效果,保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约课”  教研方式  教师专业化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教育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约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模式,在一线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重视。

“约课”是指学科同仁在一定的时间内相互约定、针对教育教学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交流互动的新型教研模式。“约课”因其有利于增强教师主动学习意识、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且为教师提供了“开放、自主、选择、发展”的平台,深得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喜欢,并在教研活动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当前关于“约课”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期望能够在梳理实践中“约课”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约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以期为“约课”这种新型教研活动模式的科学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一、“约课”的主要模式

“约课”模式多样,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尽相同。按照参与的学科教师是否相同可分为“同学科约课”模式和“跨学科约课”模式。按照“约课”次数可分为“单次约课”和“多次约课”。按照参与约课教师的地域可分为本校教师之间的“约课”、邻校教师之间的“约课”、省内教师的“约课”、省际教师之间的“约课”、跨国教师之间的约课等。不同的约课模式,对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影响效果也存在差异。常见的“约课”形式多为同学科的同仁之间的约课,为了便于理解和运用,下文主要从参与约课教师的地域探讨同学科教师在国内“约课”的不同模式。

1.校内教师之间的“约课”

校内教师之间的“约课”主要是指在本校范围内的相同学科教师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而进行的“约课”。本校教师之间的“约课”具有成本低、灵活性高、易实施等优点,因而可成为教研室或教研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制度。本校教师之间的“约课”,教师均来自同一学校,大家相互认识,且教师家庭住地也一般离学校较近,不需额外的交通费用和住宿费用,所以相对成本比较低,容易开展实施。如遇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等意外情况教师间也比较方便调整,灵活性较高。但因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法手段等受所在学校教育思想和领导等影响,一般本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理念等相差不大,本校同学科教师的约课活动一般不会发生巨大改变。通过对教师进行自主“约课”教学能力的培养,促使教师主动明确专业化发展的目的,知道在课堂上应该全方位关注课堂的动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状况。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和解决教学重难点能力有所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的参与度中也有所体现。通过与学生交流访谈发现,被“约课”教师约课后备课更主动,更科学,更丰富,更加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的项目,且参与的教学主动性更具有针对性。“约课”对本校师生的共同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本校教师之间的“约课”的实施,可由教研组(室)长牵头,在学期初制定教研计划时根据学校的安排,针对教研组所属学科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等安排约课。

2.邻校教师之间的“约课”

邻校教师之间的“约课”主要是指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范围内的相同学科教师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而进行的“约课”,一般是采用“同题异构”的方式。邻校教师之间的“约课”比校内教师之间的约课难度稍大,因为涉及到往返费用、交通安全、教学区域性理念差异等问题。但邻校之间的约课活动可以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因而可成为学校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制度。新学期伊始,通过学校层面安排,学校与同盟学校之间的进行“约课”研讨。一般一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以此验证近一段时间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实施效果。通过“约课”,交流分析存在问题。授课者因同题异构而得出不一样的结果,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学;听课者因“同体异构”中课堂呈现结果的不同,效果的不同,也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由此,邻校教师之间的“约课”,更加有利于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改进教学方法,年轻教师也能快速地成长。

3.省内教师的“约课”

省内教师之间的“约课”主要是指在同一省不同市的学校,相同学科教师,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约课”。省内教师之间的“约课”比邻校教师之间的约课难度更大,但可以促进省内不同市学校之间的交流,因而可以成为市教研室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制度。在一学期内,由省(市、区)协调,申报举办地,按条件规则进行论证考察,确定“约课”学校,统一安排计划和时间,约定好學校的教师进行“约课”研讨。教研员为上课的教师搭建好平台,进行擂台比武,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教学功底,展现各自学校的教学特色,达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众所周知,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或教育理念,而省内教师的“约课”,有利于教师学习省内其他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本省教育教学水平。

4.省际教师之间的“约课”

省际教师之间的“约课”主要是指在不同省份、相同学科教师为了解决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而进行的“约课”。不同省教师之间的“约课”比省内教师之间的约课难度更大,但“约课”可促进不同省份学校之间的交流,因而可以成为省教研室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制度。省与省之间的“约课”,网络是研讨最佳助手、教研员是“约课”桥梁,每次安排两到三人跨省交流进行同课异构的研讨,或者通过网络晒课的方式“约课”。该方式可挖掘教师本身的潜在能力,也有助于锻炼年轻教师,培养其审视课堂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思维,让课堂更加高效。同类课的“约课”可形成同类的教学思路。同一教学主题内容的“约课”,可通过“同题异构”的方法,最终讨论出最佳、最合理的教学策略。“同题异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不同的教师上出不同的风格,异彩纷呈的背后恰恰是“约课”的亮点。

二、“约课”存在的问题

不同模式的“约课”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现实问题,需要一线教师、学校、各地教研员及教育局协同关注和解决。

1.教研水平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和学校发展模式不同,教师间的教学水平与风格也存在差异,教研水平也存在差异。教研水平存在差异为约课提供了开展的意义,同时也容易造成交流和评课的障碍。部分地区教研水平相对较先进,而部分地区教研水平又会相对落后。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整体情况并不会因为一两次的约课而有较大改变。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改革走在前列,而西部地区教学相对于东部地区稍微落后。面对这样教研活动中的约课和评课,在评课中要注意分寸,不可全盘否定对方,也不能贬低己方,两地的教育有差异也有差距,差异保留,但差距需要不断反思、改革、创新与超越。

2.距离长短的约束

“约课”对于本校教师之间而言,距离长短不会影响教研活动,但如牵涉不同区域之间,如不同市或不同省份,那么距离长短则成为教研活动主办主体和约课对象要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当前网络高度发达,网上“约课”和录像课是解决距离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但由于网络直播的有限性,网络约课和录像课则没现场课真实、全面。因此,想要“约课”得到实质性的普及与发展,距离这一现实问题就需要得到各界教育人士的大力关注与支持。

3.经费开销的局限性

经费是“约课”不可回避的又一现实问题,同校之间的“约课”经费开支较小,但跨地区的“约课”,交通费和食宿费用则相应提高。跨省“约课”的经费开销大,更是棘手问题。经费是限制“约课”模式有效普及的另一现实问题。假设江苏与江西跨省“约课”,地点安排在江西。那么,去上课的老师行程安排、住宿问题都急需解决,听课者虽然是在省内,但是也需要交通与住宿费用,所以,受经费局限,许多教师不得不放弃跨省“约课”的想法。

三、提升“约课”效果的策略

想要“约课”模式得到高效开展,就需要从“约课”的内在本质进行思考与剖析。

1.“约课”必须精心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只有悉心研究,精心备课,教学效果才会提高。如何科学备课是约课成功的关键。从教学的重点来看,一线教师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情,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教学手段。尽量做到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挖掘生活化、游戏化、情景化、民族民间等特色化的内容,为备课铺垫基础;教师应根据学情预设好一定的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实现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要预设好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預设好可以应急的解决策略,做到心中有数,万无一失。

2.“约课”必须潜心磨课

磨课是上好精品课的前提,磨课有利于优化教学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上好高质“约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研活动质量。受“约课”的教师需充分认识磨课的作用,潜心磨课。磨课的形式可以采取个人磨课和教学团队磨课相结合的形式,如特级教师团队帮助普通教师集体磨课或教研组集体磨课,这样更有利于提升“约课”的质量,丰富磨课的内容。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都需精心打磨。如课堂导入环节,采取提问、故事导入还是案例导入,如何导入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授受新课环节,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要点,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课堂结束小结如何画龙点睛,又能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深度学习的欲望等,都值得教师去探究打磨。教师课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等等都值得教师去反复揣摩,千锤百炼。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磨课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约课”必须用心上课

“约课”的核心是上课,上课的主旨是能为听课的同仁带来新的思考、新的认识、新的观点等,达成邀请方的“约课”目的,这要求受约方依据前期精心设计的教案,提早准备好教具等,用心上好课。“约课”按照主办方所设定的主题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分为“同类”“约”课,“异类”“约”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可行的方式“约课”,以此促进一线教师的提升与发展。

4.“约课”必须耐心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作为教研活动的“约课”,反思也是提升“约课”质量,提升教研活动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约课”的反思主体通常包含“约课”方和受“约课”方两个方面。但无论是“约课”方的东道主,还是接受约课的学校或者本人,反思的主要依据都应是“约课”目的达成度,反思的主要内容可从得、失、补三个方面考虑,如主要收获、不足和改进措施三个方面。反思的形式可是个体的反思,也可是集体的研讨反思,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认真对待。

“约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方式,虽不是硬性任务,但由于其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改革的价值,建议各相关部门要诚心搭建多层次“约课”平台,将“约课”常态化、规范化、创新化。各相关单位和教师要把“约课”作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反复检验,不断超越,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约课”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赵德.查课约课邀课——浅析“融入教师课堂”听、评课的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04).

[2] 刘长江,吴鼎民.个性化教学观照下的“动态约课”校本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

[3] 张立新.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生态化模式建构——基于网络约课的教学模式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9(05).

[4] 邢艳荣.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