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1246评价策略”的实施

2019-11-23 05:21陈金海易俊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评价策略实施路径综合实践活动

陈金海 易俊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在课程实施中,很多学校只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活动结果的呈现,淡化了对学生的有效评价。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及课题研究,我们总结了“1246评价策略”,即确立一个目标,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强调两个统一,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综合评价体系;坚持四个原则,完善多维度综合评价可操作指标;探索六种评价方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功能。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评价策略  实施路径

2017年9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颁布,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里程碑。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是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完善了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部分的评价,是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在课程育人和常态实施中发挥其引领与带动作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及课题研究,我们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的“1246评价策略”,即1个目标、2个统一、4个原则、6种方式。

一、一个目标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因此,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贴近学生生活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也是我国高中课程方案中唯一一门既没有课标,也没有教材的课程。但是手中无教材,心中要有教材,每一个学生的真实生活就是我们鲜活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四种[2]。只有在活动前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及评价目标,才能开发出课程资源,引领课程常态化、规范化实施;才能实现学生认知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同步稳定的螺旋式上升,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渊博知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弥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短板,发挥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

确立评价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要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及陶行知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关键;教学目标要与评价目标相吻合,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及学情而定,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法子,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然教育模式。因此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目标至关重要。评价目标可以由学生自身确立,也可以由他人确立或外力强加,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课程的规范实施。

二、两个统一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是不同于学科课程之处,因此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综合评价体系要强调两个统一:一是评价合情性与合理性的统一,二是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统一。

1.评价合情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古代科举制度及现在学科测试,中高考招生等人才选拔制度,这种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似乎无人质疑。而质性评价的合理性就会招到众人的非议,正是因为这种的不信任、无谓的猜疑导致综合评价体系无法建立,课程实施得不到落实。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评价的合情性与合理性,做到两者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和生活性很强的课程,“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四个维度的目标[1],无论在哪个学段哪种活动方式均强调学生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体验”“体悟”“体认”与“责任”等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比如学生参加老人幸福家园社会服务活动,在活动中丰富人生阅历及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评价要着重考虑服务态度、参与程度、服务质量等情感内化指标。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过程要融入师生情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扬长避短,凸显综合评价的合情性,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优教,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统一

“由于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用学科课程评价方法评价活动课程的问题,如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等”[3],这样做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价值导向。综合实践活动多提倡质性评价形式,由于质性评价能观察学生细微变化,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参与活动热情,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其勇于探究、不断思考,让潜力得到开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但是如果只有单一的质性评价,在师生变幻莫测的情感驱动下,难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准确全面评价,导致综合评价的不公平、不合理。因此探索适当的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提供可对比的数量关系过程性资料,让质性评价更加科学可靠、更具说服力,而且两者的有机统一,让评价更公平、合理。比如在质性评价中可设计一些量化指标:学生在一学期内参加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的次数、志愿服务时长、课题研究数量等。

三、四个原则完善多维度综合评价可操作指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文化底蕴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多维度综合评價可操作指标,确保课程常态化、有效性实施。所以综合评价在公平、公正、公开前提下要坚持四个原则。

1.激励性原则

激励包括激发和鼓励,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事有人做、人尽其才。综合评价首先要满足激励性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保持长期的探究兴趣。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可调动被激励者的积极性,但维持时间不长;精神激励是根本,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我们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情况下,可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调动其积极性,让被激励者的行动成为一种自觉习惯。

2.发展性原则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的方向、速度、状态等都不尽相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引导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因此,综合评价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从发展的视角去综合评价学生,认真观察其细节变化,一分为二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缺点。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4]。所以,合适的评价可以发展学生的优势,成就学生的人生。

3.启发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是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因此评价时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师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内驱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构建民主对话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展实质性的评价,避免简单地肯定学生的观点或否定学生的做法和成果。

4.反思性原则

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必须符合反思性原则。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过程设计、结果呈现等都是学生自主的,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不仅回顾活动的全程,而且指向未来活动,让活动设计得更科学、合理,效果更显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

四、六种评价方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功能

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实施的保障,探索综合评价策略,建议多元评价与综合考察结合,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提供详实的内容,为高校招录新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评价模式,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元评价的主体选择有学生个体、群体、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教师,教科研机构人员、专家等,但学生的正确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还有赖于自我反思、综合和判断[5]。内容选择主要依据学生的八大智能指标及活动主题,有终结性评价指标:项目设计类的创新性、美观性、结构合理性等,科学探究类的结论新颖性、实用性,汇报时表达能力、条理性、答辩熟悉度等;过程性评价指标:学生的表现及参与情况、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方法选择有自评和他评(包括生生互评、师评、校评、专家评、家长评等)、人工评价和数字化评价(采用评价平台)。

2.写实记录

写实记录是综合评价的核心依据,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及收获。写实记录内容越全面、越真实、越详细,综合评价的可靠性越高。写实记录包括学生记录和教师记录。一般要有一个目录,记录综合实践活动的流程内容,如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对象及具体分工、活动内容及时段安排、活动日志、结果分析、结论、研究报告、活动反思、心得体会、有关证明等其他材料;收集有关活动现场照片、录像、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资料。写实记录可以采用日记式、表单式,做到事事有规划、事事有记录、事事有材料,为准确的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3.档案袋法

档案袋法主要是在写实记录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过程性材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根据各阶段、各环节活动情况筛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装入档案袋,设计一份材料清单,作为学生自评、互评的重要依据,同时可以作为高校招录新生的参考依据。研究性学习装档内容至少包含“1234”:即一个档案袋;两份报告: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三种活动材料:纸质材料、数字化材料、实物材料;四个表格:开题答辩表、活动记录表、结题答辩表和学生评价表,还有比赛获奖证书,阶段性心得体会等。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记录类似设计。装完档案袋后多余的过程性材料也要整理好,以备综合评价遇到问题时再进行详细的考察。除纸质档案袋外,还可以建立电子档案袋,便于评价及查阅。

4.比较评价

比较评价是对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相同主题的同一类别学生的评价方式,包括个体的纵向比较及整体的横向比较。在做比较评价时,先对学生个体档案袋中的材料进行纵向对比,参考学生平时活动中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观察学生是否健康发展;再对同组、同班、同年段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评价,考察同年段哪些班级活动开展得比较扎实,哪些小组做得比较深入,哪些同学表现比较好、收获比较多。

5.观察评价

观察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基础评价方式,是教师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活动中的表现、细节变化进行自然观察,并对观察中所获得的信息做客观和详细的记录,然后作出适当的评价。观察是“观”和“察”,“观”是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及其变化,属于生理活动;“察”是系统考察客观外在事物,属于心理活动,观察是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这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6.基于网络的第三方评价

过程性资料有纸质资料、实物作品、数字化资料等,由于数量之多,集中评价工作量很大,因此在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下我们提倡基于网络的第三方评价模式。每个学校或省市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全面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资料,并采取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不同部门使用同一份材料,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各部门评价指标及侧重点不同,比如学分认定评价主要看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收获,而综合素质评定主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表现及品格养成等,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主要看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及跨学科思维等。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1246评价策略”的实施需要基于可靠的信用制度,建构多元评价与综合考察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引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深化发展,培养跨學科思维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2017-9-25.

[2] 冯新瑞,郝志军.主题选择的依据与原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活动主题解读[J].人民教育,2018(03).

[3] 曹志江.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1(02).

[4] 李琼.小学生语文口语绿色评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5]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从何处入手[J].中小学管理,2017(12).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评价策略实施路径综合实践活动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
美术作业情感式评价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