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变式训练防止机械套用

2019-11-23 06:56朱林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变式训练反思习题

朱林

[摘 要]教材上的例题,常为了强化某一公式或者揭示某一规律,不断重复出现某一类题型,这使得学生遇到条件有变化的相关习题时,想当然地套用解题模型。教师教学时应注重变式训练,防止学生机械套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关键词]变式训练;机械套用;习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20-02

教学完“稍复杂的方程(2)”(即已知一个数较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求这个数)后,教师布置了几道习题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中有一道题(具体如下),由于教师反复提示和点拨,且引导学生反思了分析过程,学生的临场表现非常出色。

题目:地产公司新进了一批木材和钢材,木材和钢材共650吨,其中钢材比木材的3倍还多50吨,求购进了多少吨木材?

学生独自解答后,教师来回巡检,发现居然有40%的学生这样列方程解答:设购进了x吨木材,则3x+50=650。当询问原因时,多数学生吞吞吐吐,不知如何作答。

师(引导学生重新读题,对比算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算式有误。因为“3x+50”代表的是钢材量,而“650吨”是两种材料的总量,方程不成立。

生2:方程左右两边不相等。

师:大家都同意吗?(多数学生表示赞同)那么,正确的方程是什么呢?(马上有学生回应:加上木材x就可以成立,即3x+50+x=650。到这里,问题似乎已经圆满解决,但教师并未满足于此,继续追问)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错误的背后的诱因是什么?(经过片刻的沉思,教室里沸腾了,学生议论纷纷)

生3:“3x+50”这个代数式其实是表示钢材量,而我误认为这个算式包含了两种建材的量。

生4:我以为3x中包含有x,x代表木材,所以就忽略了木材,3x其实整体表示钢材量。

师:看来你们都是错判了未知数x的意义。

生5:我也是一时糊涂,现在听了大家的讨论才明白,才弄清楚。

师:仔细想想是什么误导了我们?(继续引导学生反思)

生6:可能是受课本的影响。

生(错愕): 课本难道还有错?

生6:你们看,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中设计的方程千篇一律,代数式的结构都一样,都是一个数字加一个字母,于是就容易都想当然。(经他这么一提醒,有的学生眉头紧锁,有的若有所思)

师:那么大家能发现这道习题与课本上的例题有什么区别吗?

生7:课本上的例题都是用类似3x+50的模式就可以等于某已知量,直接列方程。而这道题中3x+50并不等于某已知量。

生8:如果按照课本出题,650吨就应该是指钢材量。

生9:区别在于已知量。这道题的已知量是两个基本量之和,而课本上的与它有区别。

生10:大家出错的原因,就是把650吨认作是钢材量。

师:大家发言真积极!那么我们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1:不能照搬套用课本例题的解题模式。

生12:课本例题中的方程具有代表性,与习题中的方程有差异,要注意区分。

生13:做题要随机应变。

生15:做题时运用知识要灵活。

……

一、从一类习题着眼,反思答题方法

学生对照课本查证,发现7道相关应用题,仅仅是情境变了,解答模式和方程结构高度相似式。当然,课本也仅是一个范例,并非唯一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通过这次教学实践,笔者重新认识了学生答题后的反思。以前,我们只注重纠错改错,拘泥于一题一解,常常忽视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丧失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机会。本课答题后的反思虽是偶然事件,但是深入剖析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反思是有益的反省,是觉悟,是站到局外纵观全局,意义重大。笔者认为,答题后的反思要注重以一道题为立足点,着眼于一类题,反思解答过程和答题方法。若解答有误,首先要对题目的解答进行剖析,找出错误原因。从上一道题的错误来看,有的学生是被课本上的例题误导,有的则是把方程中的3x当成是木材和钢材的总量。第一个错因许多教师会想到,但第二个错因却是出乎意料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方程中是不是只要有了未知数x就代表木材和钢材都有了呢?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必定会看清问题,错误就会消除。当问到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时,学生自动回顾学过的类似习题,从而成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于刚学完课本上的例题,练习中的习题形式过于单一,因为重复率高,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方程结构。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不同之处:已知量不同。分析到此,学生就大致找到了错因。有的学生开始质疑课本,认为课本上的例题结构过于单一和刻板,适用范围非常狭窄,这就为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解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从学的角度出发,反思学习方式

对上述题型的解答,学生刚学会没多久,出现错误是实属正常,还是意外?笔者认为实属正常。虽然学生之前积累了许多解题经验,但对这种结构的题型还是首次遇到,既然是首次,对部分学生来说,模仿是必须存在的阶段,虽然这种模仿是被迫的,但是学生却欣然接受。这也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照此分析,学生出错实属正常。因此,教师要正视必要的机械模仿学习和恰当的变式训练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杜绝:刻意规避错误,提前人为地清除障碍,不让学生有犯错的可能。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经历的认识很到位,分析很精辟,领悟到做题“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应用知识”等,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心理体验。

三、从教的角度出发,反思教学方式

上完本课后,笔者发现学生很有反思的潜力,同时也发现了教学本身的短板。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出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对吗?仅仅是课本例题的误导吗?教学过程给学生带来哪些改变?……在一连串的反思下,笔者详细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渐渐发现,笔者基本是按照课本的路子走,出示例题时,示范的解题方法过于单一。这样教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考虑到本班学情,教得越多,学生越乱。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被束缚,思维僵化。其次,课本的练习怎么样,笔者就一板一眼地教,忽略了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补充,从而导致学生解题时生搬硬套。

一位学生斗胆质疑课本,让笔者颇感惊讶。这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是跟笔者平日的引导有关,平素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观点。纵观课本这类练习的确较为特殊:雷同的例题结构多次重复出现。由此,笔者建议,课本应多编入一些基础题、变式题和综合题,或者調整布局,比如将上述题目作为思考附加题,当然,笔者的想法也许不成熟,希望引起业界的关注,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设性建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教师,可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课本虽重要,但也不要盲从,要活学活用。

经历了这次教学和反思,笔者颇有感触,也深刻认识到学生反思解题思路的重要性。虽然这个尝试暴露了笔者教学中的疏漏,但让人欣慰的是,在教会学生反思的同时,笔者也学会反思教学和教材,学会了站在学生和编者的角度检视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变式训练反思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变式训练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