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性课堂大放异彩

2019-11-23 06:56韩烨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引导反思预设

韩烨

[摘 要]现下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心灵的互动以及智慧的启迪。生成性课堂正逐渐兴盛,也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生成性课堂中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启发式的点拨,都会使课堂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关键词]生成;预设;引导;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85-02

在生成性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上的互动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师按照学生的临场反应而做出相应对策,真正体现了生本位思想,真正贯彻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宗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课前为生成预设

1.换位思考,与教材文本交流

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认真审读教材文本后,反问自己:“如果现在我就是学生,第一次读到这样的内容,接触这样陌生的知识,会产生哪些疑问?”然后笔者再思考几个问题。第一,在学习画圆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圆的大小与半径的长短直接相关,那为什么在探究圆的周长时,研究的对象却是直径?第二,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固定,这一点该如何向学生解释?第三,学生事先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了圆周率的知识,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圆周率[π]取值3.14,要不要为了引出3.14而将探究操作变为走过场装样子?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这段数学史产生兴趣,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完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2.多种预设,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课堂上,面对不同的内容和问题,学生之间既会产生相同的看法,又会带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课前如果没有预设这些问题,在课堂中很可能形成尴尬局面,让教师手足无措。或者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深化拓展与引导,失去了良好的教学时机。那么面对不可捉摸的生成性问题到底该如何应对?首先,应立足课本,设想出一些共性问题;其次,参考别人的教学案例或者课堂笔记,进行反思性预设;最后,分析学情,针对学生的思路开拓思维。教师课前做好预设,并不代表教学时就要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而是为了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况,恰当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构建新知。控制、调节课堂节奏以及讲课进度的参照物不应是教案,而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思想动态以及需求动机,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形成高效课堂。

二、引导点拨催生生成

1.对于不同回答,善于对比

教学“鸡兔同笼”时,笔者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答,大部分学生设兔子数量为x。学生探究交流后,笔者正想做一番归纳小结,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还可以设鸡的数量为x。”于是笔者马上沿着这位学生的思路调整教学策略,让各小组学生设鸡的数量为x时,看看该如何列方程解答。笔者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汇报,指导学生评比两种方法的异同,并不断进行优化。大家发现用方程解决问题时,都是设立一个未知数,也就是某一动物的数量是x时,另一动物的数量就用总数(头数)-x来表示,再根据腿数求和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等式,但是设兔子的数量为x的方程更容易解出,操作起来更简便。其实这些知识也是笔者本要说的,只不过学生先提出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对此,得出结果,笔者也就只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讲解。

2.对于“我还有一种方法”的声音,刻意延迟

课堂上不乏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例如,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的办法更简单!”有经验的教师必定会给机会让这位学生畅所欲言,而且等这位学生说出自己的简单方法后,一定不忘顺带说一句:“哦!大家稍等一下,他提供的方法是不是更简单,请大家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比这更简单的方法?”这种延时反馈的做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创新求变的机会。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当下,教师不但要珍视这样的机会,更应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而在交流汇报中生成的问题,也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3.对于错误回答,凸显其合理成分

在教学“认识圆锥”时,笔者提问:“圆锥有几条高?”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只有一条高。”话音刚落,有学生举手表示有异议:“我认为有无数条高。”于是笔者请他上台阐述观点,他慢条斯理地说“我在圆锥顶点平放一把尺,底面再平放一把尺,让两把尺子平行。因为两平行线间的垂线相等,因此,这两把尺子之间的任何一条垂线段都是高。”笔者将评判权抛给学生,其他学生以“圆锥高的定义”为论据来纠正这位学生的错误。笔者继续追问:“他刚才的想法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探究交流后肯定了“平行线间的垂线相等”这一说法。接着在测量圆锥高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受到刚才那位学生的启发,“制造”平行线,间接测量出圆锥的高。正是由于笔者及时抓住错误结论中的正确成分,才收到了这样的奇效。

4.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当机立断

在教学中也会出现一时半刻无法彻底解决的生成性问题,此时教师不应该避而不谈,应记录下来,在课后开展课余研讨会时,再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如果问题在补充一定知识后可以解答,就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集体解决;如果进行一定转化就可以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解决,就为全体学生讲解。

三、及时反思积累,让生成出成果

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应对技巧和较强的教学功底。认真记錄每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哪些处理是成功的,哪些还不够成熟、有待改进的。这样可以积累有用的教学方法经验,促进教师反思改进,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例如在教学寻找规律时,有如下案例。

探究上述彩色气球的排列规律。

学生会发现上述气球9个为一组,也就是9个气球为一个最小循环单元,以后不断重复出现这9个气球,而这9个气球又是按照2红、3蓝、4黑的顺序排列的。但是有的学生会将18个气球作为一个循环周期,也就是将2红、3蓝、4黑、2红、3蓝、4黑作为一个循环体,从第19个气球开始,不断重复上述组合。这些就是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应该随机应变,促使学生寻找最小循环体。18个气球确实是一个循环体,也可以推测出第18个之后的任意一个气球颜色。此时教师应该改变题目,将图变为:

这样一组气球的个数分别为15个、11个、6个,学生会发现,如果以18个气球为循环体,那么推测第11、16个气球的颜色将会遇到障碍。而事实上学生通过研究,发现仍然可以推测出第11、16个气球的颜色,那就需要以9个气球为循环体,因为18个气球实际上是将9个气球的组合重复了2次,也就是说,9个气球就是最小循环体。那么,到底是不是呢?继续探究,如果将最小循环体定为6个气球,能不能顺利推出其他气球的颜色?显然是不行的,因为破坏了最小循环体的结构,就不构成循环周期,所以,抓住最前排的9个气球是关键。

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统一、灵活的课堂。教师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时才能“对症下药”。教师也只有巧妙点拨学生,及时反思总结,才会让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大放异彩。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天斌.“一切皆有可能”——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随想[J].小学教学参考,2009(29):62.

[2] 沈星星.关注课堂生成,造就美丽课堂——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7(07):39-40.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引导反思预设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