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引路,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2019-11-23 06:56王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反思小学数学

王莉

[摘 要]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对数学的再认识,是进行自我修正、自我调控的一种行为,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方法、解题过程、认知偏差、算法多样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知识的本质,提高思维品质,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89-02

反思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借助反思,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进行系统总结,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优良的层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领悟数学的真谛,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一、注重知识内化,对探究方法进行反思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运用旧知突破新知,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体系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就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矛盾。这样的矛盾,会让学生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办”的困惑,进而出现争议,使学生进行探究。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启发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有的学生用细线沿着圆形物品绕一圈,然后用剪刀在接头处剪下来,再用直尺测量用了多长的细线就是圆的周长。也有学生将圆形物品放在直尺上面滚一圈,滚过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圆,然后问:“你能很快测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有学生走到讲台前面,用细绳进行比画、用直尺进行测量,发现刚才的两种方法都不能测出它的周长。教师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如果要测出这个圆的周长,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1:圆不能转动,无法用线绕,有没有不需要直接测量,就能知道圆周长的方法吗?

生2: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周长公式,有没有圆的周长公式呢?

生3:长方形的周长和长、宽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圆的周长是不是和直径有关?

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的反思后,都纷纷进入到探究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之中,顺利地从“直接量”走向了“想办法计算”,探寻有效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中,学生意识到测量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探究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让后续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二、回顾解题过程,对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现行小学数学课本上面编排的题目灵活性很强,没有固定的解题方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方式,也不能疏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因为那样会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掌握解题策略。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回顾解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深化认知,形成策略意识。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王大叔准备把331箱橙子和394箱梨子从仓库运到水果店,卡车一次只能运750箱,请你估一估,王大叔能用卡车一次将这些橙子和梨子运到水果店吗?题目出示后,学生开始估算。

生1: 331+394≈350+400=750(箱),因为:750=750,所以能一次运走。

生2:331+394≈400+400=800(箱),因为800>750,所以不能一次运走。

生3:331+394≈330+400=730(箱),因为730<750,所以能一次运走。

生4:331+394≈300+400=700(箱),因为700<750,所以能一次运走。

教师问道:“上面的几种估算方法,哪种方法更合理呢?”教师的提问,让学生进行反思。学生重新审视估算的过程,发现:只有将两个加数估成和它本身最接近的整十数或者整百数时,估出的结果才会更贴近计算的结果,也更加合理,既不会出现“估得太大”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估得太小”的情况。这样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估算产生认同感,提升估算技能。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经历估算后,引导学生在比较、反思中认识到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估算的意义,更好地掌握估算的方法。

三、善待错误资源,对认知偏颇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出现错误,没有错误出现的课堂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完整的。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是因为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还不能适应教材的要求。出现错误并不可怕,教师应该睿智捕捉,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鲜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主动找错、析错、改错、纠错,明确错误的根源。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图书馆有科技书380本,比文艺书的2倍少40本,文艺书有多少本?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错误类型:(1)380÷2-40;(2)380÷2+40;(3)(380-40)÷2。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引导学生反思:380÷2有没有道理,380本是文艺书的2倍吗?文艺书的2倍应该是多少本?学生反思后发现,380本并不是文艺书的2倍,上面的几种算法都是不对的,于是对“文艺书的2倍究竟是多少本”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380本应该先加上40本,才是文艺书的2倍,因此,算式应该是(380+40)÷2。可见,学生依据反思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懂得了不是所有求“倍数的量”,都是直接除以倍数,而是应先求出相应的总量。

上述案例中,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议错、修正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了判断力。

四、拓展思维空间,对策略多样化进行反思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得出题目的答案,更要注重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策略进行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反思不同策略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题目:阳光小学三(1)班有42名同学去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已知每只大船可以坐5人,每只小船可以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题目出示后,有学生想到了画图的策略,先画10只大船,可以坐50人,再去掉多出的8人;也有学生用假设的策略,假设都是大船,可以坐50人,多出了8人,所以小船有4只,假设都是小船,可以坐30人,少坐了12人,所以大船有6只;还有学生用方程进行解答。显然这些方法都可以解题,但教師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引导学生比较每种方法的优劣。学生认为画图虽然直观,但画图耗时长,有时难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和图形建立联系。运用方程解题时,首先要厘清题目中蕴藏的数量关系,然后依据数量关系确立已知量和未知量,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等,这适合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而假设策略可以变换思考的角度,尤其是这一道题目运用直接推理,难以寻找解题的途径,运用假设策略,可以突破思维的瓶颈,加快解题的进程,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汇报所用的解题策略后,并没有止步,而是引导继续学生进行反思,感受每种策略的优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反思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反思、善于反思,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最终真正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反思小学数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