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变与不变”思想在课堂中尽情流淌

2019-11-23 06:56陆海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课堂教学

陆海玲

[摘 要]“变与不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尽管当前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没有单独编排这一章节知识,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变与不变”思想,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思想;课堂教学;变与不变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91-02

张奠宙教授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在变化中寻找不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广泛存在于数学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变”和“不变”为主线,让学生在“变化”的知识中找到“不变”的知识,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并掌握最为本质的数学问题、数量关系和数学特点,使“变与不变”思想成为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数学素养。

一、关注数中的“变与不变”,促进有序思考

在“数”的学习中,学生运用到“变与不变”的思想比较多。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从“变与不变”思想入手,将有助于分析与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会数学的思考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变与不变”思想,让学生能依据“变”,捕捉“不变”,培养学生横纵比较的意识,实现有序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强化学生辨析、理解、区分的能力,让抽象的数更有魅力。

例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我们有几根手指?”学生不约而同地说:“10根。”教师趁势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10”,然后用手指着所写的“10”,向学生提问道:“10可以由哪两个数组成?”显然这样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的眼光聚焦“和”不变,理解并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提问后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探索,不一会儿有学生说10可以由5和5组成,也有学生说10可以由4和6组成、9和1组成,还有学生说10可以由3和7组成、8和2组成。教师追问:“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如何做到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每组数的和不变,而加数变化了。加数变化的过程,也是强化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教学,教师再引导学生编儿歌:“1和9,手拉手;2和8,是一家;3和7,亲兄弟;4和6,好朋友;5和5,跳个舞。”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变与不变”出发,由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拉近了学生与数的距离,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厘清性质中的“变与不变”,沟通知识联系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涵盖了很多运算性质、定律,对这些内容,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理不出头绪。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推理、归纳的能力,造就有趣、有度、有味、有用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1÷2=[12]”,然后说:“你能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再写几个与1÷2的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吗?”学生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写出了这样的式子:2÷4、4÷8、8÷16、16÷3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ab](b≠0),将所写的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2÷4=[24],4÷8=[48],8÷16=[816],16÷32=[1632],因为它们的商与[12]相等,所以还可以写出这样的等式:[12]=[24],[12]=[48],[12]=[816],[12]=[1632]。教师指着这些算式让学生思考: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分数值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而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观察这些等式后,顺利地總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上述案例,教师注重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借助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搭建了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在“变与不变”思想的指引下,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归纳、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了新知内化。

三、聚焦图形中的“变与不变”,促进学生理解

在空间与图形中“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也很常见,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融入学习,丰富学生对图形表象的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促进学生对图形本质特征的把握,真正实现知识的衔接和延伸。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新课伊始,教师将长10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框架拉成了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学生询问:“你们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10×4=40(平方分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两条邻边的长度没有变化,还是10分米和4分米。显然,先前长方形的认知基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陷入了运用“邻边相乘”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误区。教师没有做出评价,而是继续一拉,拉至上下边几乎挨近时,问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40平方分米吗?”学生面面相觑,发现原先的想法是不对的,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尽管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不变,但是形状变了,面积也改变了。因此,可以肯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学生进入了新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拉长方形框架,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思考、探索、内化知识,帮助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让学生寻找新的突破口,并学会辩证地看待数学问题。

四、发掘运算律中的“变与不变”,拓展思维能力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运算律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运算律的背后包含着“变与不变”的数学智慧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这种思想渗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抓住关键思想,让学生经历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等数学活动,从中感悟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例题:操场上有28个男生和17个女生一起跳绳,23个女生踢毽子,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教师趁势引导:因为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所以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28+17=17+28。在此基础上,再抛出问题:“观察这个等式,想一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经过思考后,自然会想到等式左右两边两个数的位置改变了,而参与运算的数、运算符号和结果都没有发生改变。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让学生围绕着发现的“变”与“不变”,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在书写中学生渐渐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表示出来,有学生想到了用文字表达:甲数+乙数=乙数+甲数;有的学生想到用画图表达:○+□=□+○;还有学生用字母表示:a+b=b+a。显然,在表达“变”与“不变”的过程中,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了,为后续简便运算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抽象的运算律教学内容,没有采取灌输式的讲授,而是另辟蹊径,巧妙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的结构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与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有心人,深挖教材,聚焦“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从点向面、面向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全面的认知,积淀数学素养。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课堂教学
在“变与不变”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香港书展的“变与不变”都令人高兴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