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T理论视域下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11-24 18:29史曙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小镇特色

陈 司 史曙生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2016年7月1日,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1]。随后各类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特色小镇相关项目便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同年,江浙两省率先提出要培育创建一批以体育产业为主要载体的特色小镇。由此,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产业发展载体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近年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以体育为主题的小镇:健康健身小镇、足球小镇、旅游运动小镇等,并且各地在建的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但是,在体育特色小镇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定位不准确、规划混乱、市场化不足等[2]。有些地区甚至并不具备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条件,但瞄准政策红利,添加少许体育元素,便打着“体育特色”的噱头进行建设,这难免会让人质疑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体育特色小镇将来也势必会面临激烈的市场角逐,如何打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体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需采用新的理论视角去探究和解释。

1 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属于特色小镇的下位概念,是以体育产业为明确定位,融合健康、赛事、旅游、科技、制造等多种元素,文化内涵鲜明,宜游宜业宜居的新型区域空间。

1.1 全民健身普及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国居民对于体育消费和体育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体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运动休闲的需求。体育小镇依据既有的基础条件,如地势气候、运动赛事、传统民俗等,开发独具特色的运动休闲项目,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样的体育服务及体育产品,经过不断的发展,未来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势必会牢牢吸引住众多运动爱好者,这就要求小镇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特色小镇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多维发展观,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不和谐等诸多问题[3]。体育特色小镇弱化了传统城镇的行政区域限制,强调小镇“小而精”的形态要求,以体育相关产业为依托,以“产城融合共生”为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因此,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是缓解特大城市过度膨胀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带动周边乡镇的整体发展,优化行政区划与空间布局的现实要求。

1.3 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体育特色小镇的兴起,为体育产业供给要素和供给结构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最佳实践平台。从当前我国大多数体育小镇的创建规划来看,主要是以运动休闲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同旅游、健康、科技等产业相关联融合发展,产生新的消费供给。这将有助于加快体育制造业的转型和提升体育服务业的比重,从而丰富和优化我国的体育产业结构。体育特色小镇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体育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2 RBT理论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

在1984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维尔纳菲尔特首先提及了“资源基础理论”,该理论使用“资源”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逻辑中心和起点,用“资源”来链接竞争优势和增长决策[4]。传统的RBT理论将企业作为基本分析单位。该理论认为企业中的资源并非都能够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某项资源必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可以被企业的组织过程进行开发利用。基于RBT理论,对于我国体育企业的研究早有涉及,张利平、段艳玲等学者从核心能力、创新性等角度探究对我国体育企业发展的影响[5-6]。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体育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结合共生的集合体,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在国内众多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但将体育小镇中独特的异质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资源合力来保障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鲜有涉及。从国外体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利用异质性资源,将其整合并打造成小镇自身可持续竞争优势,是维系和保障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基于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传统资源基础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体育特色小镇视为一个有机系统,依据当前国内体育小镇发展的实际状况,将产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这四种可作为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要素进行协调与整合,形成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资源合力,继而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基于RBT理论视角下体育小镇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分析

3.1 产业与持续竞争优势

体育产业主要分为以体育服务业为代表的主体产业,如大众健身、运动竞赛等;还有以体育衍生产业为主的相关产业,如体育用品制造、场馆运营等。体育特色小镇则是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与文化、旅游、制造、健康等产业进行跨界融合提供综合性公共体育服务的平台。其中,体育产业是小镇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旅游、健康等要素是边缘要素,体育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时应以“体育+”为发展模式,而不是“+体育”,要将体育核心要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体育产业引领相关产业,相关产业助力体育产业,切不能本末倒置,才可能将体育特色小镇中体育产业这一异质性资源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以瑞士达沃斯冰雪体育小镇为例,达沃斯整体海拔较高,当地地形崎岖且雪峰延绵,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小镇目前已经建设开发7个部分的滑雪场,数千家以冰雪为主题的旅馆、酒吧等,每年举行数百次冰雪赛事,形成以冰雪运动为核心,带动休闲、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3.2 文化与持续竞争优势

如果将特色小镇中的主导产业作为小镇发展的基石,那么每个小镇特有的文化标识则是小镇发展的灵魂所在。体育特色小镇有别于传统行政区划的城镇,是以体育产业为依托,汇集相关企业、机构和人员,具有生产、生活等功能的新型区域。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诉求是吸引体育爱好者激发其参与运动的热情,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因此体育特色小镇在进行文化构建时,要彰显热烈浓厚的体育氛围。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且民族众多,各地有着不同的传统民俗或别具一格的人文情怀,体育特色小镇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与当地的风俗人情相结合。以崇皇体育小镇为例,其位于被称为“功夫之都”、“武术之乡”的河南登封,借助于少林寺的影响力和道、佛、儒三教深厚的文化底蕴,体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开发了赛车、航空体育运动、登山、乒乓球、拓展等多种运动训练项目。现代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与传统文化底蕴相碰撞,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3.3 人力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

基于众多人力资源学者的观点,人力资源可以被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组织中所有人的经验、知识、能力、技能的集合,以及所有人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集合。对大多数经济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的价值对于持续竞争优势而言都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只有当其具有异质性特征时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7]。从当前国内建设的一批体育小镇来看,无论是以传统武术项目为主导的养生体育小镇,以赛事开发主导的运动体育小镇,还是以休闲运动项目为主导的娱乐体育小镇,体育行业高技能专业人才都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体育特色小镇中不仅仅包含体育系统,且包含着小镇的经营、管理、宣传等。因此,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有“全域人才观”的市场化认识,除了体育行业内部懂体育业务的人才外,更要广泛吸引非体育行业的专业人才。同时,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体育特色小镇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4 IT系统与持续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国一些产业园区开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园区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丰富的智能服务改善园区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交互模式,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园区运作[8]。体育特色小镇在其区域内首先要为以体育产业为核心的融合业态提供发展空间,同时还要为居民及游客提供适宜的活动及居住区域,最后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功能需求,体育特色小镇在整体规划建设上必然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通过智能建设,第一,提升体育特色小镇运营和管理的效率,满足生产及生活的需要;第二,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的硬件配备,游客能够更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比赛信息、场馆情况等;第三,增强体育特色小镇和外界的互动能力,加大宣传的同时提升小镇国内外知名度。另外,体育特色小镇IT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要与体育运动的特点和元素紧密融合,使用户有更为贴切的使用感受,将小镇中管理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保障体育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3.5 资源要素的协调与整合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过程就是“产城人文”四个核心资源要素不断交融运动的过程,在小镇建设初期各要素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且不匹配的。体育特色小镇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四大资源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育产业是小镇发展的基石,独特的体育文化是小镇发展的灵魂,专业的体育人才是小镇发展的动力,智能化的体育园区是小镇发展的载体,必须妥善把握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促进各要素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形成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资源合力,保障体育特色小镇获取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

4 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规划先行,以体育产业引领体育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依靠产业建镇,小镇整体的发展都是围绕着特色产业展开的。这就要求,体育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时,就要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开发和培育适宜的运动项目,融合旅游、娱乐、制造等相关业态发展的同时链接上下游产业,探求合适的发展路径,同时要注重打造小镇独特的“运动”、“健康”文化内涵。翻看国外成功的案例,无一不是通过某一核心运动项目来打造小镇品牌,做大并延伸体育产业链。“运动休闲项目+自然资源禀赋”是当前我国一些体育特色小镇主要的发展模式,如何避免同质化建设,防止千镇一面也是要关注的问题。

4.2 广纳贤才,以高端人才助力体育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离不开特色产业与高效的管理,而这两个因素都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注入才能保证特色小镇成功运营的可持续性[9]。体育特色小镇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暂时没有成熟的案例可循,国外的经验也不能完全照搬,因此,在小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进行建设支持。良好的管理规划有助于小镇进行妥善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运动、健身、健康、休闲等诉求。同时,体育特色小镇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更需要专业化的体育产业人才,注重体育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养,这不仅是小镇发展的核心所在,更有助于小镇保持创新能力,实现体育小镇快速发展。

4.3 创新创业,以活力机制促进体育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从我国提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到对于小镇建设的规范建等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强调体育特色小镇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好监管者的角色,为体育组织同文化、科技、旅游等组织相融合搭建发展平台;鼓励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专长;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体育企业;给予企业足够的自由度的同时为小镇体育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体育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合理配置,使小镇保持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体育特色小镇创新能力。

4.4 定期评估,以标准验收保障体育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我国在建的体育特色小镇超过数百个,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把控质量显得至关重要。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同于国外自发聚集的体育小镇,产业需求较为薄弱,因此在小镇发展过程中势必要从规划、创建、管理、运营等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评体系。不仅要把控小镇规划面积、小镇布局的落实情况,更要着重考核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旅游、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否统筹兼顾,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等,保障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有望成为全民健身发展的广阔平台,更是践行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益探索。同时,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依托区位发掘小镇异质性资源加以整合的基础上,打造自身持续竞争的优势,并根据市场不断进行适时地调整,才能够保障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CK小镇”的美好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